大豆油的替代品
2014-04-29孙亚飞
孙亚飞
2013年,中国进口大豆已经达到了6340万吨, 80%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按照出油率18%计算,这些大豆可以生产出约910万吨转基因大豆油,大约占到我国油脂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即使不考虑豆粕的问题,仅是这部分转基因大豆油就已是一个高达700亿人民币以上的市场,这也就难怪很多大型企业和有关部门在转基因风波中举棋不定了。撇开利益不说,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非一日之寒,是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加大了进口量,因此消费需求不会骤降。2013年12月24日中央农村会议闭幕,有关粮食安全和18亿亩红线的话题引起热议,然而仅仅是我们进口的这6000万吨大豆,就至少需要3亿亩东北黑土地才能种植出来,仅有的18亿亩土地中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空间种大豆,如果禁止进口,我们吃什么?
近年来,我们提高进口的其实不仅仅是大豆,还有棕榈油,在2012年,进口量也已高达600万吨,也就是说,占到我们总消费的近四分之一,与大豆油和菜油一起成为中国的三大食用油——近十年来,这种油脂早就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食谱了。
对于我们日常的食谱来说,棕榈油确实不算很健康的油脂——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少,相比于芝麻油、花生油和橄榄油这些明星油脂来说的确不足。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有的领域,棕榈油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饱和油脂含量更高,棕榈油的耐热性远远优于一般的植物油脂,如果用于油炸食品,则效果更为明显,像芝麻油和花生油这类油,在160℃左右就开始烟雾弥漫,而棕榈油却可以在230℃时安然无恙,并且即使在翻滚状态下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变质——这一点与动物油类似,但棕榈油却不含胆固醇。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快餐行业和方便面行业是棕榈油最主要的两大用途。中国人的食谱中,炒菜占据了半壁江山,油炸食品也不在少数,川味的水煮鱼等食品更是離不开大量的油脂长时间高温加热,而西餐中常见的凉拌菜在中餐一般只是开胃菜而已。这也就意味着,不饱和油脂尽管更健康,却因为国人的用餐习惯,经过高温之后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而变得更不健康,所以很多色拉油中都加入了棕榈油成分,只是因为按照目前的商业规则,哪怕一桶油只含有10%的花生油,这桶油就可以标为“花生油”,或许那剩下的90%都是棕榈油,这也是棕榈油始终蒙着面纱的原因。不仅如此,棕榈油也是解决反式脂肪酸和地沟油问题的一大功臣,高饱和度和低价是棕榈油最主要的标签,所以这种油脂绝不是被宣传的那样不堪。
随着大豆油深陷“转基因”的泥潭,转基因大豆背后的大佬们又都是美国政治的积极参与者,越来越关注“粮食安全”的中国不可能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近期中粮取消50多万吨玉米进口,从侧面证实了中央对美国粮食出口政策的顾虑,来自东南亚小国的棕榈油也迎来了从幕后英雄转正到前台的契机。而对于更为重要的转基因问题,这种高产的植物油也毫无疑问是有效的替代品,这也给解决其他主粮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途径。很多人相信“转基因”是个好技术,但现实中却只有少数人愿意亲自尝试,所以来不及说未来,眼下的粮食安全就潜伏着危机。既然我们不能拿出更多的证据,证明人类才是那个可以创造物种的“上帝”,那么何不暂时放下争议,寻找更好的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