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英语现代课堂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思考
2014-04-29潘小娟
潘小娟
摘 要:现代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切实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高中英语由于高考压力和没有语言环境,一直是教学一大瓶颈科目,大多数教师还没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课堂教学仍然保持的是传统的“本本教育”“师本教育”,使高中英语教学形成了“教者累,学者难”的局面。为了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改有明确的定位,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生本教育。
关键词:生本教育;备课方法;教学模式
一、解读生本教育的实质
生本教育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先生首先提出的,他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站在幕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来体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让课堂形成“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想。
二、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
根据生本教育的实质,我们知道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在小组和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具有探究意识,能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哪些教学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在课堂中达到这些效果呢?
1.教师的备课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为课堂教学奠基,怎样能使学生对“先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那么我们教师的备课就不仅仅是备上课时要给学生呈现的词汇语言点,而重点是备学生对于相关话题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的语言文化提升点在哪里,预习的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认知;是否能够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勤于讨论,提出疑问,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有效率,更具有创造力;是否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的空间,使他们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一句话,具有低入性、指导性、趣味性、开放性,能够体现生本教育并能完成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
2.教师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教学要体现出生本教育最主要的是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都体现了“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老师没有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没有初步规划板块式或直线型的课堂流程,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变得无所事事,而学生也只是简单交流,应付了事,基础稍差的学生或者根本就是聊天去了,“课堂”变成了“市场”。所以当我们选择“10+35”模式时,我们应清楚老师的这10分钟应该怎么当好“导演”,而学生的35分钟,教师需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交流,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学生泛泛而谈时,如何引领孩子深入;在环节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转移触角与视线;当学生遭遇到困难时,如何拨开孩子眼中的迷雾,需要思考在什么时候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包括思想上的认识。
现代课堂,教与学的模式都应该现代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能够激发老师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时下流行的选秀、脱口秀、辩论、游戏闯关等节目的形式都可以适当地借鉴过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同样分组(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教师预先分好组),一些学生扮演学员,一些学生扮演考官,教师则可以是最终评判官。总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有空间去发展自己,他们才会发现自己对这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才会达到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社会需求在时刻变化,现代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高中英语教学不应完全为了“应试”而忽略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渔”而不是“鱼”。真正做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完全体现生本教育,达到现代高效课堂标准,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實验学校)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