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在世界文化中徜徉
2014-04-29吴德铭
吴德铭
一位国际公认的卓越的艺术大师,想必都善于从世界文化精华里汲取营养,又能让自己的优秀作品给世界文化施以积极影响和正大能量。已故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1921—2007),就是这样一位中外景仰的艺术大师。
孙道临祖籍浙江嘉善县,在当地堪称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祖父系清朝举人,父亲孙文耀在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院学习西学,1908年孙文耀与本校同学翁文灏、胡文耀共同考取官费留欧,都进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鲁纹大学,他们被称为名噪一时的“震旦三文”。孙道临在北京出生后,很小就受到家庭特有的多元文化的熏陶。父亲对这个小儿子并不娇宠溺爱,而是严加管教,在学习上要求苛刻。小以亮(孙道临原名)才八岁,即跳过一、二年级直升三年级。他就读的崇德中学附属小学系由英国教会开办,五年级始学英语,受到一位叫佛克斯的中年英国教士的启蒙培训。上中学后,他对英语课的名著选读很感兴趣,印象颇深,如莎士比亚《如愿》里“世界是个大舞臺”那段话、大诗人汤尼森的《夏洛特夫人》等作品的一些章节,直到古稀之年他都记忆犹新。高中的西洋地理、西洋历史课本也是英文的,并由英国教师讲授,孙道临自己觉得“这一点,至少在掌握语音上是很有好处的”。
孙道临在中小学不但打下了汉语和英语的扎实基础,还博览群书,包括古今伟人、名人的传记和著述,以及外国的许多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父亲孙文耀与他讨论书中的人物,不仅有孔子、孟子、曾子、司马迁、汉武帝等,更有华盛顿、牛顿、孟德斯鸠、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后,哲学视野更加广阔,对世界文化、尤其是经典著作的汲取格外注重,他攻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苏格拉底的传记等,还有伊壁鸠鲁、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伏尔泰等大家都是他敬慕和学习的良师益友。1946年至1947年他在燕京大学写的毕业论文就是《亚里士多德艺术论诠释》,同一时期他还翻译、发表了《席勒论剧》,写作、发表了影评《居里夫人》等10篇文章。无疑,孙道临阅读了大量的译作,由于他精通英语,又熟谙德语、法语,他同时也读了不少原著,这就促使他在增长知识学问与提高外语水平两方面相得益彰、比翼齐飞。而对外国文化的博学多识和精湛的外语特别是会话技能,成就了这位艺术大师一生的事业。
早在1946年还是大学生时,孙道临就翻译了当时在美国很风行的三幕喜剧《砒霜与缎带》(或译为《砒霜与老式花边》),并将此荒诞与现实相结合的剧本改名为《疯狂奇谭》,该剧由黄宗江导演,于是之、黄宗英等青年演员演出。继之,孙道临又翻译过美国广播剧《我的可怜儿》和美国影片《苏伊士运河》,改编了美国同名现代话剧《死路》,还把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小说《呼啸山庄》改编为话剧《魂归离恨人》上演。
1958年他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 王子复仇记》主角的配音,成为公认的外国影片的华语配音典范。该影片的台词原以北京大学卞之琳教授的译文作蓝本。然而在实际配音过程中,孙道临充分发挥了表演艺术家与英语精通者集于一身的优势,他基于自己对主人公哈姆雷特及相关情节、细节的理解与感悟,对剧本译文酌情加工,根据台词的语调、口气做了一些适当的修改、雕琢,正如他自己所写:“根据原文对白,进一步切磋词句,并更深入地体会和传达原片演员表演的神韵。”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案头工作和连续三天的紧张配音,孙道临终于用他特有的圆润浑厚、充满磁性、感情丰富细腻的纯美声音,把一个满怀复仇欲念的王子的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塑造得十分成功,特别是把他交错着怨愤、傲慢、恐惧、绝望、抗争、犹豫等等情绪演绎得活灵活现、精细入微。孙道临的优美声音与奥立弗的精湛演技珠联璧合所熔铸的艺术形象,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唯一完美的哈姆雷特。
孙道临配音的外国译制片还有:《苏伊士运河》《守望莱茵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白痴》《基督山伯爵》《钦差大臣》《摩索尔格斯基》《黎明前的战斗》等,他以自己魅力四射的声音为不少世界名著重塑了“中国味儿”的光辉人物形象。此外,孙道临主持翻译、导演、配音的外国电影另有:《春闺泪痕》《同是天涯沦落人》《女人比男人更凶残》《狄克杜平》《猩猩征服世界》《御医》《琴台三凤》《醒目狗救主擒凶》《孤星泪》《梅亚林》《康拜尔王国》等20部。
孙道临从事国际题材创作并与外国艺术家合作拍摄影片的范例,当属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孙道临担纲饰演男主角况易山并兼任中方艺术顾问。1982年9月,该片在东京成功地举行了首映式,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在其官邸接见了孙道临一行。同年该片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之特别奖和日本文部省大奖;1983年该片又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第七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然而,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右翼势力对《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拍摄和放映竭力阻挠、破坏,可贵的是,日方导演佐藤纯弥坚持正义,力挽狂澜,他说:“我喜欢这个剧本,就因为它能接触到中日战争这页历史。目前,不少日本人忘掉了过去对中国的侵略。——在影片的结尾我要日本人向中国人民谢罪!”
兼通英、德、法三种外语,给孙道临带来的事业和工作上的裨益是显著的。在拍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期间,有时翻译不在现场,由于日方导演佐藤纯弥和中方一号主演孙道临都善说英语,可以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直截了当地解决艺术和排演上的问题,从而确保了拍摄的质量和进度。1983年美国邀请部分外国电影艺术家访问、了解美国电影动态,中国只有一个名额,孙道临就成了最佳人选;在太平洋彼岸,他得以和十个其他国家的同行专家交往、会谈。1981年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法国,孙道临接受法国国家电视台采访时,竟然熟练地使用了法语,而且发音标准地道,使广大法国观众异常惊讶和钦佩。
值得宣扬的是,孙道临对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吸取是多方面的。在此姑举音乐为例。年轻时,他曾师从来自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声乐家鲍尔夫人达三年之久,嗣后又先后随一位美国教授和俄罗斯老师学习声乐。为了掌握角色肢体动作和音乐韵律的关系,他甚至还向两位白俄罗斯教师学过芭蕾舞和钢琴。晚年他回顾道:“我真得感谢20世纪30年代初那些在音乐上为我启蒙的前辈们。”孙道临终生酷爱音乐,不但喜欢声乐、器乐,还搞过两部音乐广播剧《柴可夫斯基》和《舒伯特》。1983年5月他应上海《音乐爱好者》月刊邀约,撰写了上万字的长篇文章《我的朋友舒伯特》。
孙道临家不大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架钢琴,他常年坐在琴边自弹自唱,也不时与夫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一起练声。而一般人大概并不知道,《早春二月》里的主角萧涧秋弹奏的《徘徊曲》就是演员自己亲手操作的;而电影《詹天佑》片头高亢的声情并茂的英语歌曲,竟然是年近八旬的导演孙道临亲口所唱。1979年,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乌韦(即电影演员沈丹萍丈夫)用英语采访孙道临过程中,被采访方主动即兴唱了两首优美的德文歌,令他惊诧不已。后来乌韦组织了一场德国文化晚会,特意邀请孙道临光临演唱德文歌曲,使時任联邦德国驻华大使等德国朋友们十分激动和感佩。
2001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是这位艺术家八十华诞,他因筹备拍摄我编创的电视连续剧《香格里拉之恋》(表现中、美、日三代人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正在昆明,我们几个文艺界的朋友欢聚一堂为他祝寿,他为了表示答谢,乘兴演唱了影片《绿色的原野》插曲《草原之夜》,那音色甜润、委婉动听、共鸣极佳的歌喉,把完整的两段歌词和曲调表现得深情蕴藉、韵味无穷。我们亲耳领略了一位耄耋老人深厚的音乐功底。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孙道临出访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他与美国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最为频繁,成效和影响也最为突出。
1983年,孙道临应美国新闻署邀请,赴美考察美国电影事业现状,先后访问了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及檀香山等城市,与一些著名导演、演员、制片人和电影评论家会晤座谈,交流经验。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早春二月》后,孙道临与观众见面并解答问题。一位美国姑娘对他说:“影片真美!我爱上了中国,希望有一天我能到那里去。”将近一个月的访问,使孙道临强烈感受到:“电影交流是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好方式,电影工作者完全可以像蜜蜂那样,在人民中间传播友谊的花粉。”
1984年11月 18日 ,在华盛顿市的肯尼迪中心的艾森豪威尔剧场举行《围棋大师》(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首映式,这是该中心第一次选择外国影片作隆重的首映。美国电影学会负责人玛西亚·伍德请应邀赴会的孙道临等在海报上签名,并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请演员在海报上签名。”孙道临走出剧场时,无数的美国“粉丝”围拢他,争先恐后地请他签名。一位八十多岁的满头银发的老人挤过人群,将手中的节目单恭敬地递到孙道临面前,向他立正敬了个礼,激动地说:“太感人了,太感人了!给我签个名吧。这是我看到的外国影片中最好的一部。等它在全美公映的时候,我要带上我的儿子、孙子来看,看看战争是怎样的残酷!”
1987年,孙道临先后担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孙道临应旧金山美国艺术剧院特邀,参加为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诞生100周年的话剧《马可·百万》的演出,他用英语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这个角色,其戏份极重,仅次于男一号马可·波罗。在演出中,孙道临一反主演高深、儒雅的知识分子类型人物的常态和优势,把一个横扫欧亚大陆的强壮君王的粗野豪放性情及矛盾复杂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深入浅出,也是对多年艺术风格的自我挑战和突破。为了体验奥尼尔的创作环境与情思心态,孙道临亲自到奥尼尔在丹维尔的故居“大道别墅”,他在剧作家幽暗的书房里和窗外孤寂的山坡上沉思良久,对《马可·百万》的深邃寓意和人物灵魂有了更感性的领悟。中美艺术家联袂精心打造的这部舞台剧,在三个月内公演了35场。美国同行专家们纷纷致信孙道临,对他的圆满成功表示敬意和祝愿。导演乔伊卡琳写道:“你的来临使演出丰富了百万倍。和孙道临本人合作,对我是个彻底的享受。”饰演马可·波罗的丹·瑞卡特写道:“你是真正的灵感。……”饰演元朝老臣的兰道尔金则写道:“能看你的表演,和你一起谈话,听你谈你的计划,你的梦想……这一切,都太奇妙了!”孙道临为此感触良深,曾撰文激动地写道:“因为这样率真的热情,才使我强烈感到:真正的对艺术的美的追求是可以超越国界的。”
1990年,孙道临在中美合拍的电视艺术片《虹》里担任中方主持人。美方主持人是影视明星苏珊·霍华德女士。他们在一千多公里的艺术行程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毫无疑问,孙道临正是因为怀有远大的抱负、高度的事业心和自觉刻苦的学习精神,才使他具备了超群出众的相当全面的文化艺术素质,比许多明星大腕做出更加突出的多方面的成绩,从而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观众的爱戴和敬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积极影响。
这里,我要着重述评孙道临最后一次赴美讲学、进行艺术交流的情况。原来,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工作的格瑞格·路易斯(或译作刘易斯)教授,专门组织一批学习汉语的美国大学生研究中国电影。路易斯教授本人精通汉语,他非常关注和熟悉近百年来中国的电影发展历史,特别重视和喜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的电影,其中又对孙道临主演的许多电影(如《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家》《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情有独钟,并已经将孙道临所演的全部影片对话翻译成英文,打上字幕,以便更多的美国人来观赏和研究。路易斯教授曾经专程到中国考察,与孙道临等电影艺术家进行交流、切磋,还专门到浙江嘉善的孙道临电影馆参观、学习。2003年10月,犹他州大学特邀孙道临前往讲学,这是美国首次为一位东方艺术家提供平台,请他向西半球系统介绍中国国产影片。结果反响相当强烈,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孙道临旋风和美国人争看新中国电影的热潮。头一天,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孙道临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65分钟的演讲,向六十个学亚洲历史的学生宣示和阐释了爱、忠诚、向往幸福、战争、再生等全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第二天,这所大学的四位教授组织十名大学生开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讨论会(事前师生观摩了包括孙道临主演的四部作品的中国电影),在90分钟里孙道临回答了美国青年提出的有关人生价值、工作意义、伦理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热烈反应与共鸣,如学生们说:“讲演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中国文化的看法,中国人完全有理由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感到自豪。”“能从人生阅历丰富的孙道临先生的身上感受到一段历史,我感到荣幸。”
由此,在孙道临和中美电影界共同推动下,中国电影文化进一步深入美国,盛况空前,喜事联翩:18部配有英语字幕的中国故事片陆续在美国的大学里放映;从2004年开始,犹他州举办“五十部中国优秀电影展”,作为大学五个学期课程与社区一项重要活动,这个计划一直延续到2007年;美国全面放映1933—2003年间的中国影片;2005年4月路易斯教授主持的中国电影研究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而这一切在美国电影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路易斯在《对孙道临2003年美国之行的回忆》一文中盛赞:“孙道临就像是上天派来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艺术领域里没有人能像孙道临那样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他是这个时代中真正的文化大使。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应该感激他这样一位当代人物。他的话语、行为和见解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