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2014-04-29宇文翔李长真
宇文翔 李长真
摘要:《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的跌宕命运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是展现中国现代知识女性成长之路的经典之作。作品在选取素材、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观点传递上都有明显的创作特色:从作者自身经历取材使小说充满自叙传色彩、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的并置呈现了独特的结构魅力、外在描写和内心刻画相结合塑造立体的人物、明确的女性意识抒写了女性自我解放的三部曲。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创作 人物
一、取材:作者经历与人物塑造结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从作者杨沫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与小说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这是她创作《青春之歌》的基本素材,而作者本人也是主人公林道静的原型。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不仅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更是作者情感与人物情感的结合。作者杨沫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将自身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最隐秘的情感经历、心灵感受放到小说中去展现。这种将自身的情感、心理融合到作品抒写中去的做法,使作品的刻画细腻而真实。
女作家从自身经历取材,把个人记忆融入到人物塑造中,是《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显示出了女性写作的意义。在以往的小说创作中,男性作家能够相当自如地将“个体记忆”融入到“集体记忆”中去,这使女作家想要在作品中自由创作更加艰辛。杨沫从自身经历中大胆取材,将作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女性置于主体地位,是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从此以后,从自身出发的取材方式,成为了女性写作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二、叙事: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并置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少有的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小说。在知识分子必须接受“思想改造”的环境中,杨沫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大胆的构思描写了女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爱情的道路上的苦苦探索。尽管在十七年文学之前,“革命”加“爱情”的叙事模式已有先例,但是《青春之歌》的叙事能够将革命叙事和爱情叙事并置,使两条线索紧密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还是引起了学界很大的关注。
在《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革命成长之路与她的爱情是息息相关的。在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革命党人的过程中,她先后选择了于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重要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随着林道静革命觉悟的不断提高,她所选择的爱人也越来越具有革命性。在与于永泽的关系中,于永泽救了投河自杀的林道静,拯救了她的肉体,赋予了她新的生命,这是林道静“娜拉”出走后开始个人成长的一个开始。这段感情给了她小资产阶级需要的浪漫和温存,却不能满足林道静日益成长的革命意识,最初那个体贴儒雅的伴侣也渐渐成为了林道静眼中自私懦弱的于永泽;在与卢嘉川的关系中,可以说是卢嘉川拯救了林道静的灵魂。林道静初见卢嘉川,充满崇拜和惊异地观察着这个激情澎湃的红色革命者,她被他的革命言辞煽动,也被他的个人风采吸引。他们的恋爱过程中,卢嘉川向林道静分享了《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书籍,陪伴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他们感情的一步步加深,林道静的个人解放也越来越彻底,此时,革命叙事和爱情叙事自然融合,齐头并进;在与江华的关系中,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的结合显得更加密切。当江华向林道静表白时,她的内心是十分兴奋而激动的。同时,与卢嘉川的感情也使她犹豫,但是,经过了一番迟疑和思想斗争以后,林道静接受江华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是一个“布尔塞维克同志”,革命者已经成为了她爱情重要的选择标准。
从没有革命意识的于永泽,到勇于为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卢嘉川,再到一个更加成熟、坚定、彻底的革命者江华,爱情故事中的三个男主人公的革命性是层层递进的。随着爱情叙事的不断延续,革命叙事也呈现为一条逐渐上升的斜线。爱情叙事与革命叙事的并置交织,呈现了独特的创作魅力。
三、人物:外在描写与内心刻画交织
《青春之歌》在人物塑造上有相当明显的创作特色,即女性作家对周边生活和人物心理特有的细腻观察,这种对生活和心理的敏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生动细致的外在描写和贴切的内心刻画。
许多关于林道静的外在描写都十分细致、生动。在描写林道静第一次接受写有革命内容的宣传单时,写出了当时林道静紧张而又激动的心理。这些描写将林道静紧张、激动、害怕而又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的那种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描写处于误会阶段的林道静和好友王晓燕时,作者也充分发挥了细节描写的表现力。王晓燕听了内奸的挑拨和欺骗,对多年好友林道静怀有很深的误会。王晓燕此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惊讶、尴尬、气愤、无措。紧接着,她就恢复了冷静。此时的林道静是念于多年友谊,对王晓燕是十分思念和牵挂的,直到林道静最后捅破了窗户纸,问出晓燕是不是听信了什么谣言,晓燕才捂着脸哭了。捂着脸哭了这一举动生动地揭示了王晓燕之前的气愤、矛盾和心理斗争,以及之前对林道静那些冷漠的态度背后所隐忍的感情。
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也表现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上。在描写恋爱中的林道静和于永泽在车站分别时,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热切、羞涩、小心翼翼都在作者的生动描写中展现无遗。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人物的外在描写和内心刻画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它使读者既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外在表现来逐步塑造出人物的形象,又能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每一个人物能够全面、立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观念:女性意识逐步解放三部曲
《青春之歌》是带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来创作的,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作品从婚姻解放、理想解放、人格解放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第一重解放是婚姻解放。林道静是因为反抗家庭安排的婚姻,从家里出逃而亮相在读者面前的,她一出现就是一个带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形象,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婚出逃是她婚姻解放意识的第一次呐喊。很多人质疑在林道静与于永泽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但无可否认的是,林道静与于永泽两个人摒弃社会背景、不顾及世俗伦理判断而结合,本身就是对婚姻解放的实践。最后林道静与于永泽“离婚”,更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妻子从属于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认识,也打破了狭隘的“婚姻自由”观念,将婚姻解放推向一个具有明显主动意识的境地。
女性意识的第二重解放是理想解放。传统观念中的女性是没有真正个人意义上的理想的,正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大多数的女学生一样,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男性附属品就是她们的人生追求和终身使命。小说中的林道静突破了这种父权制文化的压制,開始有了自由意识、人权意识。最初林道静的自由意识遭受压制时,她没有更好的解放途径,于是选择了跳海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不自由的生命。在被于永泽救起后,她说“我也渴望自由,拥有理想”,尽管此时她对理想的渴望仅仅存在于浅层次的个人自由意识,但正是这样的理想解放萌芽,奠定了她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在与卢嘉川的接触中,她渐渐渴望与于永泽能够保持相互独立的生活,专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参与到革命活动中去。此时的她已经逐步有了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从与于永泽决裂后,到林道静自己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她为自己的革命理想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些行动表明,林道静已经挣脱了所有外在因素的束缚,将共产主义理想的事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心冲动。她的理想也从追求个人的自由上升到追求全国人民的自由。
女性意识的第三重解放是人格解放。身为知识女性的林道静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缠绵爱情的眷恋、对温情主义的依赖,对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林道静的这些特性都决定了她在进行向革命党人的蜕变时,是艰难而痛苦的。她必须与自己进行顽强的斗争,完成一个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过程。小说展示了这个过程:从最开始面对于永泽的个人温情主义,她只是“内心微微一颤”,到彻底离开于永泽,坚定地走上革命之路,林道静逐步实现了一个旧的自我到新的自我的跨越,她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完成了自己的人格解放。语
参考文献
[1]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徐慧琴.论青春之歌[J].文艺争鸣,2009(6).
[3]傅廷真.东西方文学中女性性格和命运的比较——从林黛玉到劳伦斯笔下的安妮[J].语文建设,2013(06).
[4]徐群英.试析青春之歌的女性解放之路[J].安徽文学,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