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像的符号

2014-04-29王开敏

2014年31期
关键词:肖像画木刻肖像

王开敏

在这样流行用相机或者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拍照的年代里,还需要肖像吗?在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高度普及化的今天,在热衷自拍和美图秀秀艺术化的当下,能有一张艺术化了的或者美图化了的自己肖像容易使当事人易于满足和幸福,比如孩子的画像,油画风格的婚紗照,一张充满漫画趣味的温馨全家福,还有的甚至给宠物画像……所以跟其他题材相比肖像还是更容易引起观者的情感与兴趣,各种各样的肖像绘画题材和形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形态下都在经历着自己的发展与转换,但高科技并不一定能取代传统手工业艺术,传统木刻版画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发展的向前推进,是每一个从事木刻创作的版画艺术家的主要任务。

肖像不仅在中西方艺术历史源泉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艺术史当中一直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画种题材都一直有肖像的表达方式,国画中文人士大夫的肖像画及清朝郎世宁的宫廷肖像画,油画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或《父亲》,雕塑中罗丹的《思想者》,以及版画中蒙克的《呐喊》等无一不是肖像题材的传播与描绘,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中特有的文化特质,结合德国表现木刻的艺术手法,鲜明地表达出人物的形象,成功捕捉出人物的性格及社会环境等特征,比如李烨的《怒吼吧,中国》、美院学生集体创作的《鲁迅的面容》,这也是一种艺术符号,这些符号现象一直是最古老的社会存在,它历经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精神符号的承载体,又是一种最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研究对象。

因此,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僵持与交融的当下,面对肖像画复杂的符号引向,在较为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中,该如何以不同的切入点和角度去表达,怎样创作出一张具有传神写照的又与当下木刻作品创作有所区别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肖像画作品呢?怎样深入研究肖像版画的视觉媒介符号?怎样吸纳当下生活的各种媒介符号和视觉形式,找到它立足于当代的道路

那么在自拍盛行的图像社会时代里,肖像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消费者钟情肖像的什么功能?它满足自己什么?如果脱开具体的环境来孤立看待的话,它所具有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形象,它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变化着的,时代的转换必然带来思想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肖像本身能透露出特定的时代信息,不同的图像组合,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多种社会因素都涵盖其中。

人们喜欢拿着手机上的照相机对自己拍照,简称“自拍”,跟其他写实绘画题材一样是对客观事物(即拍照者本人)的真实描绘与再现,表象背后反映的是他本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塑造及当时环境对他的心理影响,它可以表现为肖像瞬间精神状态的流露;当如果采用一个诸如美图秀秀等美化软件来对自己的自拍照进行艺术化的话,比如黑白画、油画、Q版可爱风等不同的滤镜化效果,凸显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照相机对肖像画的地位产生了波浪般的不小冲击,这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变革,我们大众能够随时随地对自己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即时产生并迅速传播到各种社交网页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也使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无数的视觉信息爆炸,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艺术与生活血肉相连的关系。

但照相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肖像题材的过时,照相机也有不能取代的地方就是各种模仿不同画种的滤镜仍存在着矫揉造作的地方,缺乏手工的那种自然痕迹,显得很生硬,并不能取代架上艺术的真实情感效果,肖像画是艺术创造而不是高度真实或冰冷的留影,所以手工创作的肖像画在当下依然还是保留着其它高科技技术不能替代的独特魅力,这促使了艺术家在肖像画创作的过程中能保持自己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形式,也促使他们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时代里该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捕捉肖像画的神韵和理解表现呢?当然,这也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的话,就会减少照相机等尖端技术的威胁和取代,所以怎样保持肖像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视觉化感受是我们需要解决和提高的问题。

身处在大众文化繁荣的社会,肖像不止在艺术绘画上,它还深入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乃至日产生活用品当中,比如海报、招贴、大头贴等通俗事物,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肖像符号媒介元素在里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天随时随地要面对大量不同的符号信息去感受和理解,它所传递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远的多,它的精神早已渗透到各种社会角落当中,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乃或每个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象征和环境氛围,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西安的兵马俑遗址、欧洲的油画肖像等,都能在符号形式中捕捉到他们的信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波普主义的代表安迪·沃霍尔,用丝网把名人肖像直接复制成艺术品的肖像画系列,这使得波普主义理念得以广为流传,永盛不衰,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覷,这些作品背后都包含着对大众艺术文化的推崇,也反映了当时后工业时期消费商业的盛况。

米歇尔在《图像学》书中对“形象”的诠释是:“换言之,在‘想象的庇护之下,‘形象的观念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低级形式的画或图画的形象——外部的、机械的、已死的、往往与感知经验模式相关的形象;另一部分是‘高级的,内在的、有机的、活的形象。” 所以,肖像是一种直觉的符号媒介,它把创作者的直觉和经验形式化,使它能够以主观或客观地表现出来,渗透出某种精神、思想、感情和知觉的氛围。

因此,肖像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艺术题材中的常客,是对象面容的直接呈现,更重要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气度,在视觉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直以来,许多艺术家试图借由描绘人的面孔或环境来捕捉和呈现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艺术家感知对象或脑海中出现的灵光对象的感受,但是肖像画的定义和内涵在当下有了些变化,现代的人们对肖像画的想法是什么?但无论时空如何转变,无论是写实与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都能在人类的劳动、生活等自然中找到能够传达出精神的时代感的载体,这些形象的物质载体就是符号,苏珊·朗格说:“没有符号,人就不能思维,就只能是一个动物,因此符号是人的本质……符号创造了远离感觉的人的世界。” 因此,肖像艺术是一种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目的是创造一种大众可以感知的审美形式。

形象中的符号不只是意指性的,也是互动交流的,人与人的接触都会产生情感,而情感是人类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媒介载体,使人在创作作品中有了精神内涵,这种精神活动的媒介就是符号。每一个形象的符号都一种潜意识的指向行为,借助基本的形式美感,把不可见的内心世界表现为可见的视觉形式,从这个符号特征出发,便可以把握这个创作者创作思想的背后意义。但是图像中的符号所蕴涵的信息量往往比单纯的形象表面要复杂得多,信息量更大,符号本身具有艺术创作者的临时性与个人性,它的艺术形式也会随着思想的深度而改变,要么复杂要么简练。因此,不管是哪种形象哪种年代,不管是哪种民族哪种文明,符号与艺术是共存的,符号与形象共生,艺术与文明并存,符号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符号永远与人类的精神文明息息相关,艺术是人类生活符号离不开的精神表现。

肖像艺术中的符号作为人的内心体验最丰富状态下的创造物,始终表现和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情感与精神的世界,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感受和视觉审美经验,始终积淀和深化人类对艺术的认识和感知,始终激发人们对肖像符号产生深刻的哲学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艺术家高更的作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肖像画木刻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肖像》
小丑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