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回顾与思考

2014-04-29孙昱

中国市场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准备金流动性

孙昱

[摘 要]2013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使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如走钢丝,在避免信贷失控和防范流动性风险间谨慎地寻求平衡。过去一年里,两次突如其来的“钱荒”和“央妈”的犀利转身为金融机构上了一堂生动的流动性风险警示课,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也不无启示和教训。

[关键词]中央银行;流动性;准备金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074-02

过去一年里,随着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日趋复杂,中央银行严守货币闸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是贯彻国务院盘活货币存量,推动金融改革方针的重要举措,更是审时度势的前瞻性决策。

1 以平衡为目标的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

11 新工具的创设增强了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

2013年中央银行先后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两项流动性管理工具。这是在传统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外,以及在2009年创设兼具流动性调节功能的货币掉期和货币互存两项工具后,又一次工具创新,初步建立起覆盖不同期限,本外币联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库,增强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了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12 流动性管理工具运用科学、稳健、灵活

2013年1月份中央银行延续了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通过逆回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的策略。春节后,央行于2月份适时重启了暂停7个月的正回购操作;又于5月份重启了暂停17个月之久的央行票据发行。6月份流动性危机过后,为平衡长短期流动性,央行一方面通过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向市场提供短期和中期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对部分到期的三年期央行票据进行了续做。9月份之后,央行开始逐步退出市场干预,同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帮助金融机构克服阶段性的流动性困难。年末,随着财政资金投放,市场流动性状况迅速逆转,央行又果断采取措施,通过定向正回购回笼资金。

2013年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凸显了四个特点。一是改变了以往大收大放的操作方式,操作更加灵活、细致,也更具策略性,能兼顾短中长期不同的政策目标。二是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工具预调微调功能,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起的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三是通过灵活调节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四是逐步摆脱“央妈”的角色,更加倚重市场调节,逐渐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意识,强化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13 充分发挥流动性管理工具价格引导作用

2013年中央银行综合利用了各类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操作利率稳中有升,在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和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到各项操作利率的情况,正回购和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保持稳定,28天正回购利率维持在275%,三月期和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维持在291%和35%。7天和14天逆回购利率由年初的335%和345%,累计上行75BP和85BP,达到41%和43%。SLF和SLO操作利率跟随市场利率波动,其中SLF操作的利率区间为38%~7%,SLO操作的利率区间为42%~55%,比当日同档次SHIBOR低大约0~200BP,显示该两项流动性支持工具仍带有一定的“照顾”性质。

2 稳健货币政策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性缺陷

在目前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中,金融机构法人和分支机构的清算账户是分部摆放,各自管理,准备金考核仅计算法人账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根据近年来上市银行季报数据的计算,对于大中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其法人控制的备付金一般仅占全辖的35%~60%,大量资金沉淀于分支机构账户。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分支机构必然会优先确保本地资金清算,进一步加大法人机构归集资金的难度。这也是我国银行体系拥有超过万亿元以上的备付金却仍频频出现流动性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流动性管理的制度性缺陷

存款准备金逐日考核制度与当前的流动性环境越来越不协调,严重掣肘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作。一方面,当前我国银行体系具有资产规模庞大,流动性波动剧烈的特点,存款准备金逐日考核制度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较高的备付金水平,形成了流动性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业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解决流动性困难的手段单一,存款准备金的逐日考核制度会加剧流动性风险爆发的可能。在“钱荒”期间,金融机构“惜贷”现象严重,甚至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故意囤积资金,推高市场利率,谋求超额收益。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存款准备金的逐日考核制度。

23 流动性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困扰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情况做出误判,进而诱发流动性风险。过去,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重视,相关统计数据披露的滞后以及大量未公开的市场操作都不利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操作信息保密的逻辑部分在于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延伸,不希望流动性管理操作影响相关市场的稳定,避免外界的误读或过度解读,有其合理性。但实际情况是相关信息的保密往往难以真正实现;此外,外界还可以通过对公布的统计报表的分析获悉部分“保密”操作信息。

24 流动性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受前述技术、制度以及市场流动性波动等客观因素制约,央行流动性支持利率普遍低于市场利率,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虽然在相关操作中会有诸如不许将资金用于市场套利等规定,但相关行为很难界定和监管。此外,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习惯于依靠中央银行解决流动性困难,主动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央银行不可能无视流动性风险的持续,甚至认为市场越混乱,媒体关注度越高,越容易倒逼中央银行采取措施。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目前已上线运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中设计有诸如“零余额账户”等先进的流动性管理功能,应加快相关功能的应用推广并不断予以优化完善。

32 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

未来应考虑取消存款准备金时点法的考核制度,采用平均法考核,允许金融机构在某一时点法定存款准备金低于下限,但要求其在一个期间或任意移动期间内备付金均值为正。平均法考核已被国外央行普遍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盘活流动性存量,缓解流动性失衡状况,平复利率价格波动,并为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多样化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提供了可能。

33 以信息公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信息保密难以实现,不如反其道行之,通过信息公开和强化与各类市场主体的沟通协调,明确表達央行的政策意图。近年来,欧美主要央行普遍实施的“前瞻性指引”就是最好的示范。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公布未来一定期间内流动性管理工具到期量等信息,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

34 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

未来在通过技术和制度的革新使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具回旋余地的基础上,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应更加贴近市场化定价,只有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才能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崔婕新监管标准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分析[J]中国市场,2012(14).

[2] 王嗣超,关明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J]中国市场,2014(1).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准备金流动性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基于GPSJ1过程下的未决赔款准备金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