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效应分析

2014-04-29林芳

中国市场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林芳

[摘 要]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各国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基础上,运用GL指数对各产业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区位地理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022-02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

11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状况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间的进出口总额都呈现出历年增长的趋势,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较其他四国要大,而缅甸、柬埔寨、文莱,老挝四个国家的贸易量虽然不比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但是近年来都以明显的速度增长。

据数据统计,2003—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总贸易额的状况,除了2008年和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贸易总额稍有下降外,其余的年份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与2003年相比,2011年的贸易总额增长了近4倍,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合作的加深,其贸易伙伴地位将更加重要。

12 中国与东盟10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平均水平

由于东盟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国与不同东盟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近10年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与泰国、文莱和老挝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稳定上升;与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有较大的波动;与柬埔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很低,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浮动不大。由于受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10国的总进口水平有所下降,但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10国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大的波动。

13 中国与东盟各产业内贸易水平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米歇里、巴拉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他们都各自建立了不同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标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指数,其表达式为:

当GL越接近1时,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GL越接近0时,说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则产业间贸易所占的比重较高。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United Nations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把国际货物贸易分为10大类。这十类商品分别是:

(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饮料及烟类;(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及油蜡;(5)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将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5~9类商品称为制成品。通过中国与东盟各产业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贸易,初级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制成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第二,中国—东盟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且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这说明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正在从以传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贸易转向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贸易。

第三,发展较多、较频繁的产业内贸易集中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较迅速的产品有:金属材料及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这表明中国在冶金、化工、家用电器、船舶、机械等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人均收入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人均GDP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人均GDP也迅速提高。有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如果人均GDP升高,那么消费者对变体产品的需求量就会随之升高,从而推动整个市场向产品差别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同时,人均收入差异越小,消费水平越相似,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均GDP逐年增长,收入差异减小,符合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

22 区位地理优势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缘相邻,地理位置优越,节省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扩大了产品贸易的规模。同时,东盟各国侨胞众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流,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此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我国内陆的投资所起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外资注入的增长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使我国的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23 外商直接投资(FDI)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自贸区内各国为其他各成员国提供了贸易的便利,如降低关税。这其实也就降低了跨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其获得规模经济提供了便利。外商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战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外商直接投资方便了商品和要素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流动,推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制造业的发展。

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会提高,从而使产品和服务顺畅地进入对方的市场,消费者满足自身需求所需的成本就越低,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出口,也能吸引更多的产业内贸易投资。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提高,也会逐步完善相关的贸易政策,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当外商直接投资增加,贸易区内的技术、资本的流动就会频繁,从而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来。那么,2011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更多的条件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企业方面:随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市场需求越发多样化,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应实施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战略。中国各企业应制定一条完善的品牌营销链,注重产品的质量、包装、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以获得东盟各国消费者的认可。此外,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应准确定位市场方向,根据东盟各国的不同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出口相应的产品,以产品差异化来满足不同國家、不同阶层的多样化需求。

政府方面:第一,我国政府应当作出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原有关税水平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减税及免税产品的范围;第二,我国政府可适当调整引资政策,对高技术产业降低引入门槛,并在政策上提供优惠,促进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第三,中国政府应利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防止行业间的垄断,加强各企业合作,推动各地区以及各企业之的吸收、兼并,提高各产业部门间的集中度,加快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阮金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市场,2010(9).

[2] 杨向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研究[J]中国市场,2010(18).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