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化

2014-04-29杨瑾等

中国市场 2014年33期
关键词:武陵山产业化

杨瑾等

[摘 要]民族医药是不可或缺的祖国卫生资源,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历来重要的医疗保障,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武陵山片区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将取得文化、经济、卫生等多重收益。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土家医药为例,从产业群的角度分析了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基于“微笑曲线”模型探寻民族医药产业化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医药;产业化;微笑曲线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024-04

1 引 言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国粹和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卫生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中央一直重视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一些地区积极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化,民族医药已成长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武陵山片区是全国第一个连片扶贫区,片区内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土家族最多。土家医药是武陵山片区原创的医药科学体系,是原生态的民族医药,是祖国民族医药宝库中重要的成员,是武陵山区人民千百年来依赖的健康保障,具有独特且完整的医药知识体系和哲学思辨,经典组方至今仍具有无与伦比的卓越疗效,生命力旺盛。继承和发展土家医药,是武陵山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土家医药产业化将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打造本地的民族医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并扩充卫生资源。对制药企业、医技传承人等多种从业者而言,产业化将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土家医药产业化将提高患者福利,尤其对土家医药依赖性较强的片区各族患者而言,将便利、提高就医服务并减少医疗成本。

过去几百年西医西药主导世界医药市场,随着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日渐形成危机,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日益突出,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已经从治疗转向保健,从而对安全有效、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药材的重视、信任和接受日益增强。全世界都已掀起“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绿色潮流,民族医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民族医药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我国医药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祖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立足武陵山片区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尽快实现民族医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武陵山片区土家医药的发展现状

药材是医药的基础,聚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药用植动物的资源禀赋等,是造成民族医药独特经验的主要因素,不可替代。土家医药是植根武陵山的原创民族医药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土家医药历史悠久,形成了以阳统阴的“三元论”为特点的土家医学体系和以凉、温、平“三元性”为特征的土家药学体系。其理论哲理精深、民族特色浓重,以“简、便、廉、验”著称,完全不同于“阴阳平衡”和“四气五味”的中医药学,诊疗效果确切可靠,单方验方经典有效,深受武陵山各族人民的信赖。土家药以植物用药为主,辅有动物药材,在采收季节、入药部位、组方原则、炮制方法等方面和中药也有很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查显示,土家医常用的土家族民药达600多种,其中行之有效的地产药多达108种。武陵山片区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许多珍稀植物及土家药用植物的家园。时至今日,武陵山片区尚无一家土家药制药企业,无一家土家医特色医院,中、高等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尚未建立土家医药的学科专业,无一个土家医药的研究机构,无一个土家医药的品牌……土家医药的发展现状与生于斯、成于斯的璀璨土家医药文化极不匹配,严重衰退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先行研究基于4次产业分类方法,将民族医药视作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其构成如图1所示。此种分类方法将民族医药这样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医药体系划归到4个部类中,提供一个更加易于描述的角度来分析武陵山片区土家医药的现状。

图1 民族医药产业群的构成

从供求角度考察,需求非常旺盛,而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发展的滞后显示民族医药产业的供给不足,或者是现有的供给未契合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供求错位。找到了供给不足的原因,就找到了民族医药产业化可行的路径依赖。

首先,从民族药材的源头考察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和驯养业。土家药获得容易、价格低廉,绝大部分直接将天然植物的某一部分入药,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就片区内的恩施自治州而言,号称“华中天然药库”“鄂西林海”,自然资源丰裕且污染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野生药材日渐稀少,供给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量。况且不少“涸泽而渔”的采集行为使本已不多的天然民族药材的品质得不到保证,药效自然大打折扣,远远低于消费者的预期,“雪上加霜”地弱化民族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人工种植、养殖、家驯的民族药材尚未完全符合市场准入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恩施州将药材列为全州的特色产业大力加以扶持,药材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提高,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的认证、制药企业的GMP、ISO 14001认证乃至美国的FDA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没有同步跟上,道地的药材却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从源头上限制了药材的供给量。迄今恩施州无一家全国重点药材基地,这与恩施州“药材大州”的目标相去甚远。最后,一些弄虚作假的短视行为也折损了民族药材的口碑。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一出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把民族药材的金字招牌毁损无疑。反观“他山之石”找到学习的方向——美国的花旗参,从种子到成品都受到协会认定的标准和规程的严格监管,确保优质高价[1]。若无严格的规范或标准从上游到下游制约产业链,再好的药材也卖不出好价钱,赚的也是辛苦的劳力钱,附加值极低。

就民族药和保健产品的制造工业而言,恩施州目前无一个注册的土家医药品牌,无一家土家医药的加工企业,土家医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尚未真正启动。土家族地产珍稀中草药“108将”像一个丰富的宝藏,本地的学者和医家一直在为土家药和保健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努力。湖北民族学院的医学专家对土家药材“竹节参”的药理、毒理和组方等研究得相当深入,20世纪末开发的“竹节参口服液”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此后相关成果获得全省和全州的科研成果奖[ZW(]2006年陈龙全教授主持的《竹节参的开发应用与复方竹节参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研究》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和“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013年殷智副教授主持的《复方竹节参胶囊三类新药的基础研究》获得“恩施州第十五次科学技术一等奖”。[ZW)],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在土家医传统组方基础上研发出“独正杆接骨膏”,用量小、见效快、价格低,对各种骨折治愈率达90%以上,成为该院骨科的“镇科之宝”,名满武陵山区。湖北民族学院还研发出“固本健脑口服液”“地茶止咳露”等土家藥物,疗效显著。但因为缺乏土家医药的药材标准,这些药品连申报国药准字批文的资格都没有,更未进入城镇医疗保险目录,至今只是医院制剂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服务患者。“养在深闺人未识”,专家们千辛万苦取得的科研成果仅仅转化成非常有限的生产力,这是对药物资源和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科研工作要求前期投入大,研究的过程又极其艰苦,笔者的诸位同事克服一切困难,在民族药品的开发上取得累累硕果,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仅造福小众患者,令人欷歔。另外,土家药品质量稳定、安全有效,深受患者的信赖,具备大规模、标准化药品生产的条件,开发价值巨大。土家药一旦纳入城镇医保目录,患者花更少的钱就可以治愈,健康保障的成本更低,进而实现科研工作者、制药企业和患者多赢。

对于民族医药相关的服务行业,如民族医疗、民族医药旅游[2]以及民族医药商贸等,瓶颈就是“规范”问题。民族医药各有其规范,而用现有医药标准去判定凸显滞后。先看“医”,医疗是服务,民族医疗却遭遇到很大的阻碍。现有制度下,民族医药的传承人、民间草医因不符合《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而无合法身份行医坐诊。在取得执业医生资格认证方面,仅有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归口到中医这个大类中有各自专门的考试,其他民族医师暂不开考,土家医药的继承人报考无门。再者,只有获得法律规定的学历认可后才具有报名资格,这条规定几乎将所有民族医药传承人拒之门外。民族医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口传心授”,祖传师承的方式培养人才,显然难以通过现有体制下的考核。不得不再次正视,民族医药不是中医药的分支,而是兄弟学科。正如中医和西医天然不可通约性,尤其对土家医药这样具备完整的理论哲学体系、自成一派的民族医药,用中医的考核方法、考试科目、考核指标为土家医药设置准入门槛,本身就是悖论。尽管《执业医师法》第十一条有灵活规定[ZW(]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ZW)],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可行性,难以赋予传承人供给医疗服务的“合法性”,民族医技逐渐衰弱甚至失传。有学者将这种矛盾形容成“初级阶段”干“高级阶段”的事,会把民族医药“消灭干净”。建议应该对民族医药的传承人“网开一面”,并“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放宽准入口径,加强发掘整理。再说“药”。笔者也赞同标准化、规范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术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学科成熟度的标志[3]。民族医药发展亟待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绝不是不要规范,鱼龙混杂,相反,是要加强甄别,建立严格的规范。迄今仅有藏、蒙和维药形成“部局级”标准,土家医药尚未载入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亦未出台,临床应用和药品生产的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土家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总之,现有的“规范”不适用民族医药,职能部门应该加快民族医药的“执业资格”认证和药品的市场准入标准设立。民族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应尽快出台,而合适有效的政策将催生民族产业的兴盛。民族医药的发展亟待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兼备的民族医药行业规范的尽早实施。

最后,是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行业,如科研、教育等产业。土家医药的文献搜集、整理、系统归纳等工作一直在进行,已经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20世纪的《土家医药》和2002年出版的《恩施州民族医药研究丛书》。这些著作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口传心授为特征的民族医药,为今人和后世继承和研究土家医药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土家医药有较系统的医药知识,然而生理、病因、病理、方剂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充实发展,临床诊治范围和方法疗效等亟待开拓。“以人为本”,从事土家医药的传承人越来越老,数量也越老越少。一方面近代以来西医对中医、民族医药的冲击使然,另一方面年轻人更偏好外出务工和城市生活,民族医药就像一位垂暮的留守老人,孤独地守望未来的兴旺。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源,更是祖国传统文化珍宝。有研究认为,申报文化遗产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笔者赞同并认为除此之外,在教育、信息、新闻出版等诸多领域都应该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例如,可以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在中、高等教育的既有课程中适当加入民族医药的课程。学生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样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多学科渗透、交叉,也有利于民族医药的学科发展。同样,整合现有的科研力量,提高对民族医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土家医药在防病保健上,用土家民间文化歌谣、简句形式把人体三元脏器、三元孔窍、三元物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趋势进行高度浓缩和概括,妇孺皆懂,新闻出版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防病治病的小册子,甚至普及到儿童读物中,让民族医药文化在孩子的心里扎根。

3 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民族医药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医药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空前大好的市场机遇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可行有效的发展战略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民族医药内涵丰富,由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商品构成,既是优良的卫生资源,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基于覆盖“有形”的民族药、成药商品,到“无形”的医疗技术、民族医药文化、民族医药知识、民族医药教育等服务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并且在市场失灵的范畴内探讨政府有效干预,宏观而切实地求解是本文的思路设计。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是来自制造业的成功经验,之后运用到其他产业,甚至在文化创意的服务业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可见在有形商品的制造业和无形商品的服务业,“微笑曲线”或修正过的该理论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试图通过“微笑曲线”来探求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

由图2可知,组装、制造的附加值最低、利润最薄。中国常被诟病“世界工厂”,赚的菲薄的劳力钱就是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使然。增加研发投入获得企业的专利和技术,或通过完善服务建立自己的品牌,都将使企业获得高额的附加值。

图2 微笑曲线资料来源:维基百科http://wikimablibcom.

民族医药的发展必须以专利、技术的获得和保护,以及品牌的建立为驱动。首先,民族医药是具有原创、原生态的医药资源,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是民族医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发掘并完全保护它。中国入世13年来,医药行业与世界接轨,西方药企拥有药品的知识产权,所以西药价格居高不下。有人说西医西药“挤出”中国传统医药的市场份额,在经济侵略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文化侵略、知识侵略。我国通过限制抗生素的使用等措施正在纠正西药的过度使用,抗击药源性疾病正在付诸行动。回头反观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中药和民族医药遗产,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完全的知识产权,所以价格低廉……集诸多的“正能量”于一身。今天的世界给了中国传统医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山之石”,借鉴化学合成药品产业化的经验,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民族医药品种的知识产权,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民族医药具有知识的专有性,不是公共领域的自由资源,必须用商标、专利、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民族医药进行综合保护,包括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才能有效激励创新,否则将滑入恶性、低价竞争的泥潭。而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保护内涵不明确。首先,要保护的是土家医药经典的研究成果,如完整的医学药学理论体系,独特神奇的疗法及经验等。其次,民族医药企业应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国际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物研发中心,加强土家医药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研究的基础,充分发掘并研究民族医药资源,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民族药成方制剂,获得发明专利权,申报国家专利。最后,民族医药还应紧跟药剂学的发展,注重用现代科技改良剂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研发的“独正杆接骨膏”为例,这种治疗骨伤的盒装膏剂因其配伍制剂方便、用量小、便携性、药物性能强,赢得可观的市场忠诚度,这就是现代制剂技术和经典组方的成功结合,这就是创新的典范。提高民族医药生产的科技含量,剂型的改进、改良是民族医药现代化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标志。土家医药不光在土家药的剂型改良上空间很大,在诊疗技术的规范、治疗手段更简易、用量更少、口感更好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对民族医药科研投入来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传统医药产业化的一大瓶颈。基础科研,尤其是医药研发具有相当大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世界各国都将其视作公共性很大的混合物品[4],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大、从研发到投产的周期长,自然不是单个企业或公司能够全部承担的,而应该由政府联合企业混合供给。尤其对于发展滞后于中医一两个节气的民族医药,政府的研发投入责无旁贷。即使企业研发出专利和技术,将其申报知识产权保护又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工作,而不做这项工作,又恐被同行企业窃取投入生产,纠纷不断官司不断。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稳定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化解市场失灵的困境不应该过多妨碍企业的生产分工。保护知识产权不光研发企业受益,外溢收益更值得重视。政府应该和企业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共同设立民族医药的研发基金,并且指导企业尽快取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民族医药的专利和技术牢牢把握在手,提高民族医药的科技含量,提升民族医药产业的附加值,助推民族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品牌是产业成熟的标志,企业完善服务和建立品牌已经成为共识。近年广西注重建立和保护民族医药的品牌,濒临倒闭的药企起死回生并跨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行业,经济效益巨大。藏医、蒙医和维医等已经打出了金字招牌,不仅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如名优民族药品商标的抢注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全面开展保护工作,还引导企业开发民族医药品牌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如企业在取到注册商标后应该对已注册商标予以公示,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维护企业合法的权益。在实现“品牌”民族医药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的同时,扩大民族医药企业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民族医药的市场竞争力。

4 结 论

武陵山片区丰富的自然药物资源和土家医药完整而独特的土家医药知识体系,以及迄今武陵山儿女对土家医药从未止步的研究开发,是武陵山片区土家医药发展的现实基础。随着越发偏爱传统药物的潮流日盛,给武陵山片区土家医药在内的民族医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化是民族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获得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收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民族医药产业化的过程中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弥补民族医药“市场失灵”的各种区域,有效干预,大力扶持。加大对民族医药的宣传力度,提高民族医药的市场认知度,通过与高校、企业的密切合作,“产学研”一条龙,真正实现民族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亚力,夏姗姗是什么扼住了中药产业化的咽喉[N]北京商报,2012-09-12(D01).

[2]杨瑾,刘杰书,殷智武陵山民族医药旅游的产业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472-473.

[3]王景霞,任小巧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45-3148.

[4]陈共财政学[M]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武陵山产业化
武陵山歌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