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2014-04-29张宏波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慢性胃炎

张宏波

【摘 要】消化道肿瘤是众多肿瘤疾病中的特殊成份,是肿瘤致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经过有关医疗数据统计得出,目前全世界癌症患者中以胃癌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最多,位居世界榜首。本文从胃黏膜活检病理入手,分析了提高胃粘膜活检病理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胃黏膜;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胃内镜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84-02

胃内镜在胃癌检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犹如人的眼睛一般能窥探到胃腔的病变,为诊疗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在胃内镜诊断中,病理科医生可以根据活检组织制成的薄切片进行组织学、细胞学的观察,准确的诊断出病情变化、推断出病症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理论依据。

1 胃黏膜分析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我国因肿瘤致死的人群中,消化道肿瘤患者占有三分之二以上,其中胃癌患者和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随着科技的发展,胃内腔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诊断措施不断完善,这使得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大大提升。但就我国目前的早期胃癌检测而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仍然脚底,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胃黏膜病理诊断规范不严谨、诊断技术不完善。

胃黏膜是引起胃癌的主要因素,活性病理诊断在医院内科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整个内科工作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甚至在有些医院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我国对于胃黏膜活检病理的诊断规范较为混乱,技术流程不够严谨。为了使得病理诊断能够在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准确、科学的为治疗医师提供参考,我们有必要在工作中重视胃黏膜活检病理分析,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诊断准确性。

2 胃黏膜活检问题分析

根据我国卫生部门以及有关单位实践分析,目前胃黏膜活检诊断工作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不够

在胃炎患者中,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阶段的胃炎占总数的30%以上,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经过多次临床诊断发现,这种胃炎疾病的病理观察主要包含有:炎症程度、胃小膜病变规律、异型性增长规律、验证活动度以及幽门螺旋菌感染成都。在编写诊断报告的时候还应当及时的表明腺上皮细胞组织的异变和增长情况。但是在实际诊断中,这些内容往往都会被忽视,从而引起诊断结果不准确、达不到治疗要求的现象。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在3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表现出胃酸减少、食欲下降、消瘦、贫血等。在病理诊断中,这类患者的胃腔主要表现出:纤维增长、胃黏膜固有腺大幅度萎缩,有些患者还会表现出肠腺化生。这类病症在诊断的时候经常会被误诊为胃癌去治疗,这就给患者心理留下难以抚平的阴影,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2.3 对胃黏膜异型增长和癌变关系认识不明确

所谓的胃黏膜异型增长主要是胃黏膜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脱离预定的生长方向产生异变,出现分化失调以及恶性增长趋势。在目前诊断中,这类病症我们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其中轻度患者就是上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而中度患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轻度炎症我们可以采用相关消炎药来给与消炎,从而得到病情控制,但是如果在诊疗中得不到重视,很容易发展为中度胃炎。而中度胃炎作为胃癌产生的基础,它是癌前病变的主要表现,是胃炎逐步转向危险的标志。经过分析,中度胃炎如果在半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后则很难得到控制,甚至连基本的缓解症状都不一定能有效做到。而重度胃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胃癌,这类症状一旦发现,必须要给与高度重视,并对发病机理做详细的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诊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但是在实际诊断中,由于临床医师经验的不成熟、操作技术不熟练经常会造成误诊,这种做法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3 提高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措施

目前,我国卫生组织以及医学协会都已经制定出了完善、科学的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标准,强调了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应与临床紧密结合,规范病理诊断首先要规范内镜诊断和内镜活检取材,强化临床—病理的学术交流,病理医师要使临床医师准确阅读病理报告,尽可能为临床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和临床处理建议。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在我国也逐步开展,选择内镜治疗的标准及适应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对于内镜下黏膜剥离的样本进行病理险查时更应规范,原则上内镜下剥离的黏膜应全部取材制片,对有早期胃癌的病理形态的病例还应做连续切片观察。胃黏膜活检为病理科常规工作最多的小标本之一,但绝不能因其小,量多而忽视,认真对待每一例活检并予以足够的重视,严格诊断标准并规范化,紧密结合临床,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服务。

胃内镜犹如人的眼睛可以窥探胃腔全貌,对有病变的部位进行取活检。病理科医生可根據活检组织制成超薄切片进行细胞学、组织学的观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炎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约占20—40%,病理观察包括:胃小膜病变类型、炎症程度、炎症的活动度、肠腺化生、异型性增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程度。若书写诊断报告则为“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改变)伴轻度肠腺化生,腺上皮细胞中度异形性增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腺萎缩、纤维增生、灶性淋巴球聚集,有的表现肠腺化生(也包括假幽门腺化生),对肠上皮化生又分为小肠型化生与大肠型化生,后者为癌前病变。

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所谓异型性增生是指胃粘膜腺体生长偏离了正常方向,分化失调并具有恶性趋势的增高,根据病变又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为炎症性,可以消退,也可以发展为中度;中、重度异型性增生属癌前病变,尤其重度是癌变危险的可靠标志,中度异型性增生可半年到1年复查随访1次,重度者癌变倾向大,或者可能已经是癌或癌旁组织,应再次活检,有助于癌的早期发现。

胃癌。其中发病率与死亡均占所有癌肿的首位,由于内窥镜的应用,现在早期胃癌检出率越来越高,其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甚至终身不复发,得到根治效果。

进展期胃癌以溃疡型最多见,癌组织可浸润肌层,易浸及血管、淋巴管致远处转移。另一种是蕈伞型和结节型,是突向胃腔长的宽基肿块,往往切除根治预后较好。弥漫浸润型易使胃壁增厚变僵硬,预后较差。

4 结束语

总之,胃粘膜病变比较复杂,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是最可靠的检查手段。对于胃粘膜活检与病理诊断,要有良好的设备与技术力量,以保证对胃粘膜病变作出正确判断,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小菁,曹永明.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

[2] 丁志鹃.胃黏膜几种癌前病变的病理研究[J].西部医学.2007(05).

[3] 张树辉.肝细胞癌前病变及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01).

猜你喜欢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症中的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研究
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50例效果观察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作用探讨
关于对慢性胃炎的护理的研究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