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检测及临床应用
2014-04-29蔡早育潘洁茹
蔡早育 潘洁茹
【摘 要】目的:为了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IL公司生产的ACL TOP全自动凝血仪,测定63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并与4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对照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Ⅸ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减低,差异有显性著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均有异常改变,进行FⅧ:C和FⅨ:C检测对临床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因子;活性;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74-01
血浆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检测多用于血友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用于肝硬化的治疗观察报道的不多。肝脏是合成许多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质量下降[1]。为了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的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我们对63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FⅧ:C和FⅨ:C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肝硬化患者63例,均為我院感染科患者,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31~72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正常对照组40例,均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28-69岁。排除肝肾、心血管、凝血系统疾病。
1.2 仪器和试剂
美国IL公司ACL TOP全自动凝血仪。试剂是IL公司原厂试剂以及IL公司的原厂质控血浆。
1.3 方法
用109mmol/L枸椽酸钠为抗凝剂的真空管抽取静脉血1.8ML。全血与抗凝剂按9:1的比例混合。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并在-20℃--26℃下保存。每星期测定1次,在37℃迅速解冻,解冻后立即测试。严格按照试剂合要求及仪器操作说明进行。质控合格后,标本于1小时内上机测定完。
1.4 统计学处理
测得数据用(x±s)表示,判断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 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Ⅸ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减低,差异有显性著意义(P<0.01)。具体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场所,同时也是灭活各种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主要器官,其对维持机体的出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2]。肝硬化患者因肝细胞纤维化,肝功能受损而常发生出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出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可出现多种凝血指标的异常。大多数肝病患者至少有一项或多项凝血因子指标异常,约有18%有出血症状表现,肝病出血症状与凝血障碍有关系[3]。肝功能不全患者,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充血和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蛋白质合成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K吸收障碍影响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从本文测定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增高,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Ⅸ活性较正常人对照显著减低,与国内的文献报导一致[4-5]。FⅧ:C在肝硬化和其他各类肝病中均有增高。认为与炎性复合物对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的刺激有关,从而FⅧ合成增多[5]。FⅧ不仅由肝细胞合成产生,而且窦内皮细胞与库普弗细胞也可合成产生,其它组织如肾脏也有少量FⅧ生成。肝硬化患者血浆FⅧ的升高不是因为肝脏合成FⅧ增加,而可能是由于肝外细胞合成FⅧ增加[2]。FⅧ增加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4]。肝硬化引起凝血因子Ⅸ减少的原因是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腹水导致凝血因子血管外丧失,肝硬化活动期可呈慢性DIC而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等[6]。
总之,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有用指标,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测定可以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对临床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并及时的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对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都是一个良好的判定指标。
参考文献
[1] 洪炜,杨宁,何江英,等。肝硬化出血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及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9):2250-2253.
[2] 胡晓,冯立民,王佳丽。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1):24-26.
[3]Van De Wat er L,Carr JM,Aronson D,et al.Analysis of elevat edfin brin(ogen)degradeat ion produc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J].Blood,2001,67(5):1468-1473。
[4] 刘敏涓,周立红,刘泽霖,等.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2,14(4): 171-172.
[5] 蒋乐龙,谢日华.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76-77.
[6] 赵振军,张丽杰,武湘云,等。血浆部分凝血因子在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4):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