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宫廷范儿
2014-04-29夏中和
夏中和
2008年,一件从海外回流的清代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多穆壶”(一对)在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以9072万元拍出,创造了珐琅器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仅仅两年后,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在香港拍出1.1亿元,重新改写了珐琅器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乃皇家御制香炉,传世品中双鹤香炉仅此一对,曾为19世纪英国富豪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的放山居(Fonthill House)之旧藏,为存世孤品,也是传世珐琅器中的珍品。
这对香炉的形态为一对鹤作步行状,回首相望。鹤身中空,嵌白色釉,背施一条状蓝釉,以掐丝作羽纹,鹤嘴施墨绿釉,红顶。翅膀可开合为盖。底座蓝釉錾胎珐琅为石,底绿、白掐丝珐琅饰浪花。此器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相结合的工艺,表现出雍正朝艺术品制作的严谨、执着和艺术修为。当香炉点起,烟从鹤的口中缓缓飘出,萦萦绕绕,仿如身置仙境一般。
这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高145厘米。除了器形巨大、做工精美之外,其双鹤为一组的造型也颇为罕见,因为两岸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香炉都是一对单鹤。此件器物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弘历作为太子的时候,为其父雍正皇帝贺寿而特意定做的,因此才有“大鹤加小鹤”的造型。鹤象征和平、长寿,大鹤口中之桃子也寓长寿之意。桃子是小鹤送给大鹤的礼物,也表现了弘历祝贺父亲雍正长寿的意愿。
雍正皇帝不喜欢掐丝珐琅,故其制品和传世品都较少,传世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台北故宫收藏的金胎掐丝珐琅豆。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乾隆朝掐丝珐琅的胎子,铜质精纯,胎骨厚重,无轻飘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贵的黄金制胎;珐琅釉料均无透明感,砂眼减少,细腻光滑,珐琅釉色彩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图案装饰上,除继承了明代勾莲花的做法以外,还运用了仿古的兽面纹、几何纹,并将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作为装饰,追求绘画的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在镀金、錾刻方面,不惜财力、功力,金色浓重,刻饰精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还常与画珐琅工艺相结合,并镶嵌珠宝,具有典型的金碧辉煌的皇家艺术风格,这一工艺品种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
掐丝珐琅在民间被称为“景泰蓝”,顾名思义,这种工艺在中国以明代宣德、景泰年间为代表。据考珐琅工艺起源悠久,古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出现过珐琅制品,相传掐丝珐琅在元代传入中国,其规范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中国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掐丝珐琅——景泰蓝。明代景泰蓝受到皇帝青睐,它用薄而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因当时釉料多呈蓝色,因此“景泰蓝”在民间成了掐丝珐琅的俗称代名词,宣德、景泰年也成为掐丝珐琅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掐丝珐琅器中有不少款识为“景泰年制”和“大明景泰年制”。据专家研究,其中多数是景泰朝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后世慕名仿造改款的。虽然明代中后期景泰蓝均有制作,但都没有超过宣德、景泰时期的水平。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铜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铜器较多,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颜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掐丝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多有砂眼。这也是鉴别明代景泰蓝的重要特征。掐丝珐琅在明清两朝兴盛一时,到了清代乾隆朝,又迎来它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展现了中国历史上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最高水平。乾隆掐丝珐琅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存留至今的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看,品种之丰,技艺之精湛,都可以说是将元明时期兴起的珐琅传统工艺推向了发展繁荣的顶峰。
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珍品。景泰蓝之所以珍稀,因为掐丝珐琅的釉料配置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故制造数量很小,一度还是国家级的保密技术,颇有神秘之感,被誉为北京工艺“四大名旦”之首。北京故宫藏瓷数万件,珐琅器也就6000余件,流失在海外的仅2000余件。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所制御用珐琅器不惜工本,追求精益求精,在很长时间内,作为皇家用器,主要由宫廷内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外,民间很少流传,难得一见。所以珐琅器愈发显得珍贵,更多是作为尊贵地位的象征,即便是在宫廷内,也多是在正式场合使用。因此,无论是在历代收藏中,还是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珐琅器向来都被视为贵重之器,倍受珍爱,所以收藏价值与日俱增。
“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国内掐丝珐琅收藏升温,使得仿制品大量出现,这给收藏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一位藏家说。据介绍,为了换取外汇,建国之后中国专门生产景泰蓝工艺品,“文革”前达到了顶峰,景泰蓝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时生产的工艺品中,有大量仿古工艺品。目前,在深圳的古董地摊上也还可以见到这种仿制品,往往被人误认为古董。殊不知,真正的古董与仿制品之间的价值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对于一般的买家来说,仅仅从外表上区分是非常艰难的。真正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古董掐丝珐琅,其市场价值高达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而品质极高的景泰蓝工艺也就值十几万元,普通的不过几千元甚至更少,两者价值差别巨大。如果藏家将仿品、工艺品当成古董买回来,轻者损失不少,重者有可能会倾家荡产。
收藏掐丝珐琅,如何区分真假,降低风险?其实,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看它是否存在砂眼现象。如果看到一件没有砂眼却又号称是古董的景泰蓝,你就要当心了,它很有可能是丝毫不具备艺术价值的现代工艺品。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砂眼现象,针眼般大小。这是由于古代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产生了小孔。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砂眼现象减少,建国之后,砂眼现象几乎可以杜绝。
其次,收藏鉴别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另外,在观察珐琅釉时,还必须考虑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器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近现代采用电镀工艺,金更薄。
由于当今工艺品市场中大量且廉价的用机器等先进生产工具制作的景泰蓝充斥市场,因此,为了区分,拍卖市场上将一些晚清或者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特别称之为“掐丝珐琅”。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也被再次激发起来。对此业内人士极力劝告藏家冷静头脑并忠告:面对市场出现的一些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的高仿品,藏家要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慎之又慎。由于景泰蓝古董的价格极高,根本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的,所以对于“玩”不起古董的收藏爱好者,不妨另辟蹊径,关注 一下现代景泰蓝作品。现代的景泰蓝大师为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随着景泰蓝的主要原料和其他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等,促使近年来的景泰蓝制作工艺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不断的有新景泰蓝品种、新的釉料颜色、新工艺的出现,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产品,都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