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到背诵的跨越
2014-04-29刘晓侠
刘晓侠
摘 要:朗读,特别是反复朗读,能获得认知上的感性直觉。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阐述了朗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达到背诵。
一、朗读有利于更好地展现课文意境,便于学生清晰记忆
现在的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大多具有深远、优美的意境。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通过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印象。因此,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晰而生动的画面,展现出课文的意境。这种深刻的印象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
二、朗读有利于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行文特点,便于学生较快地记忆
背诵课文在行文上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前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句子与句子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如何过渡的?语气、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然后通过诵读进行体会,两者结合,文章脉络更清了,结构层次更明了,背诵也更快了。同时,告诉学生:平时背诵下来的许多精彩片段或篇章,都可以用到写作中去。因为在长期的读背过程中,已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那么,学生用这一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写出的作品也肯定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朗读有利于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字之美,便于学生深刻记忆
背诵的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在指点课文用词之妙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进行感受、领会、欣赏、内化,进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达到愿背乐背的境界。在长期的朗读背诵过程中,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用这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积累,受用终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背诵的真谛,并不是让学生很快地记忆几段文字,而是讓他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由浅入深地对课文的精美之处加以体味,自然达到纯熟,达到语言的内化,享受到背诵的乐趣。为了更好地走出背诵的误区,我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目的,诵读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要求背诵并不是让他们快速记忆,而应在反复诵读欣赏中达到纯熟,熟以致背,才是背诵的应取方式。同时,在课堂中留出指导学生背诵的时间,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诵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把自己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看他们是否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亲切,让学生在熟读中背诵出来,最后,让学生谈谈:开始的朗读与最后诵读感受有什么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哪些变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过程是对课文不断加深领悟的过程,认真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能享受到背诵课文所带来的愉悦。
2.从严要求,诵背验收。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背诵检查。强化诵背验收,是因为,只有诵背才是对学生许多次感情诵读成果的一种全面考核,它不仅检查学生是否已记住课文中的文字,更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境的领悟、内在情韵的把握、感情的投入等诸方面。也就是,只有诵背才能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背诵的真正要求。我们要坚持以“诵背”这一要求来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每篇背诵课文的背诵情况。尽管这可能需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无穷的。
(作者单位 河南省永城市第一小学)
?誗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