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
2014-04-29冯岩秦晓
冯岩 秦晓
【摘 要】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 方法:对98例经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治疗前后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明显消失或缩小。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具有很高敏感性,成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及效果观察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71-0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7岁以下儿童最为常见,腹痛为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因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常很难确诊。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9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的典型的超声图像,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8例,最大的7岁,最小的10月,男 65例,女 33 例 。98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以右下腹、脐周多见。
1.2研究方法 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2HM。选用低频及高频探头于患儿腹部全面扫查,了解有无异常包块、肠管增宽、游离性液体及肿大的阑尾,排除肠梗阻、肠套叠及阑尾炎等急腹症引起的腹痛,用高频探头仔细观察肠间隙淋巴结大小、形态、回声、边界、有无融合及其血供情况,并留图保存。经治疗后7-14天再次检查超声,并与之前对比。
1.3诊断标准[1-2]:超声显示在肠系膜同一区域内可显示3个以上淋巴结,包括肿大淋巴结;同时淋巴结最大切面长轴直径>1.0 cm和短轴直径>0.5 cm、长轴与短轴比≥1.5;或显示成集簇状、串珠样排列的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血流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加。
2 结果
98例患儿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7-14天复查超声,增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完全消失的83例(84.7%),仍有几个淋巴结散在分布的16例(16.3%),且淋巴结长轴直径<1.0cm,短轴直径<0.5cm,或者长轴与短轴比<1,与治疗之前明显缩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1个月后再复查,淋巴结完全消失。
3 讨论
3.1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呼吸道病毒感染,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及颈部淋巴结炎的既往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部位不定的腹部疼痛,以右下腹及脐周最为常见。疼痛常常表现为持续性针扎样钝痛或痉挛性隐痛,少数伴有发热、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临床检验白细胞正常或增高不明显。由于肠道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丰富,儿童更明显,且儿童淋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肠道不能起到很好的屏障作用,由于细菌、病毒感染产生毒素透过肠道屏障引起淋巴结炎症反应;另外在回肠远端肠内容物长时间滞留,一些毒素及细菌产物被吸收而引起淋巴结增大[3]。
3.2本组98例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图像十分典型: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形态饱满,回声减低,均匀,未见明显相互融合,呈堆状或者连续样排列,淋巴结皮髓质分解清晰,淋巴门及其内部的血流明显增多。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该疾病应和急性阑尾炎,肠套叠,恶性淋巴瘤及肠道痉挛相鉴别。急性阑尾炎超声表现阑尾体积明显增大,回声减低,而早期回盲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肠套叠表现为右上腹不均质包块,呈“同心圆”征或者“袖套”征,随着肠套叠的时间延长,右侧腹可探及淋巴结的肿大;恶性淋巴瘤超聲表现淋巴结呈圆形,形态失常,回声极低,部分可相互融合,可有中心坏死液化或强回声钙化,淋巴结内结构杂乱模糊,内可见异常丰富血流信号;单纯的肠道痉挛一般超声检查不能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3.3 通过98例病例分析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并能准确描述其位置及性质,并可及时准确的排除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急腹症,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且其检查手段便捷无创,实时动态,可重复性强,患儿易接受,可作为该疾病诊断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 芳,程印蓉,马晓娟.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 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1):137.
[2] 孙 斌,陶 静,初洪纲,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1(4):679.
[3] 叶菊芬. 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