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精彩绽放
2014-04-29范雪兰
范雪兰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以生为本,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将不良的学习状态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学习有效地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 最大优势
信息技术伴着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迎面扑来,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成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信息技术也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实现了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终身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拟从五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来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以期抛砖引玉。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
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读了第二自然段,了解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这时大概花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了,我发现不少学生坐不住了,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东张西望,于是我临时对课堂结构进行了调整,采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雾凇图,那优美如诗的旋律、那异域独特的画面霎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渐渐沉浸在奇特的雾凇世界里。看完之后,我让学生用“雾凇太美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许多学生不仅说出了画面上雾凇的形态,还发挥想象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雾凇的姿态,我的“见机行事”收到了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因时制宜,适时运用教育媒体,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既能使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又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
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的魔力,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读通课文;第二步检查自学情况,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教学思路,第三步应该是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了,但备课时我就考虑到这篇课文也是一首歌曲,不如换一种教法,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于是我把第三步换成了跟着多媒体学唱歌,学生在那欢快的音乐、鲜艳的画面的渲染下也都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起来了,一个个涨红着小脸拼命地唱着,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效果却是出奇得好。快下课时,我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效果,他们个个声情并茂,我点名让学生背诵,他们个个都会。在这节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接受知识,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例如,《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文中一次次描写叙利奥受到父亲错怪后的心理活动,赞扬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思维、经历的限制,人物的心理刻画描写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有时甚至是忽略不计。课前,我就考虑到这一因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心理刻画”这一重要写作方法。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兴奋状态向理性状态的升华
教师应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办法,就能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兴奋状态引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现了万里长城的雄姿后,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满怀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鲜花和长城”画在一起的图片,那雄浑激昂的音乐,娇嫩欲滴的鲜花,钢铁巨龙般的长城,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情不断奔涌而来,这时我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有的学生说:“把鲜花和长城画在一起,其实是把鲜花比喻成那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守卫长城,保护长城。”有的学生说:“这些鲜花是缅怀为修筑长城而死去的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有的学生说:“鲜花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像长城一样刚毅、坚强!”你看,正是教师的精心设计,不失时机的引导,才使得教材的人文性挖掘得更深了!
五、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畏难心理向自信心理的过渡
应该说每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度,在这些新的知识面前,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缩手缩脚,不敢“攻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带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这种刺激能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另外,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及时创造机会和条件,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坡度”,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实在学生攻克一个个困难的同时,他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建立,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態出发,把握住时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信息技术的作用才会更加突出,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