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4-04-29张玮
张玮
从《春》的繁花嫩草、如烟似梦的春风、春雨,到《雪》中江南雪的柔情、朔方雪的坚强;从《小石潭记》的幽静凄清,到《岳阳楼记》的大气磅礴;从《绿色蝈蝈》的娇小柔弱,到《斑羚飞渡》的从容舍身;从《乡愁》的绵绵情思,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深情呼唤,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美的信息的载体,不论是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还是艺术的美,都有着生动的反映和鲜明的表现。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个美好的境界,通过文章的词藻美、结构美、理趣美和人性美,让他们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愉悦,从而开阔胸襟、陶冶情操。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了文章作品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了,它们无不带上了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于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感受到了不同的美,获得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1.体验自然美。不同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风采神韵,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引导他们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苏轼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风姿万千的美女,淡妆亦美,浓妆亦美,天生丽质;在白居易笔下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意盎然;在杨万里的笔下又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雪中西湖又别有了一番神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空旷、宁静而纯洁。这样,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学习,感受、欣赏到了美丽西湖的万千风采。而《桥之美》《苏州园林》《说“屏”》等文章则让学生领会到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美。因此,文学作品中很容易使学生足不出户就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对塑造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
2.体验社会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深层的意蕴和理性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感。如《再塑生命》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伟大而坚强的女性——海伦凯勒,从她身上,学生学到了不屈不挠的战胜命运的精神、热爱生命的品格,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以海伦凯勒的精神、品格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等作品中的一代伟人们,他们用自己坚强的一生书写着对事业和善良的坚定信念,这种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永恒的。他们的人格魅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将成为一颗启明星,照亮和引导一个个懵懂孩子前进的道路。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格美。
又如,在学习《安塞腰鼓》《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等课文时,学生在了解了我们广袤祖国东南西北截然不同的民风民俗的同时,也从震天的腰鼓声中感受到了热情奔放的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感受到了不屈不饶、蓬勃向上的精神。在一枚枚小小的鸭蛋上,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在云南的歌會上感受到了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以及自由、简朴而快乐的农家生活。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美。
在学习《关雎》《蒹葭》时,诗中自然的描写,纯洁朴实的感情,让一群少男少女欣喜地陶醉其中,使他们感悟到真挚爱情的甜蜜与美好,更让他们了解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3.体验文学艺术美。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在的结构形式和组合方法,当它与作者要表达的特定内容、情感、思想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这篇文章就具有了结构美、艺术美。
古今中外的每一位文学家在作品中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格。众所周知,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沉郁,苏轼的豪放大气,李清照的温婉细腻,使学生在一首首精美而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中,得到不同的美的熏陶和享受。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风格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无疑也拥有着语言美。李清照的《武陵春》,用深沉忧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孤苦无依的才女形象。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词人心境之凄苦,足以痛人心肺。而《岳阳楼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生命》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语言美的典范。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发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形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具体生动的教学课件。它的使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它声像并茂、新颖活泼,使身在教室的学生如临其境,对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山中访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面对着美丽的自然画面,耳边流淌着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辅以轻柔、喜悦、娓娓道来的课文朗读,老友——古桥、青翠的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还有一片落叶、一朵小花、无人的幽谷,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让他们很快就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和优美的课文意境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在充满美感的氛围中轻松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语文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通过各种朗读、品读、深刻地揣摩、积累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郭沫若的诗歌《静夜》的教学,我就以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诵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接着深层品读,引导学生评析诗的图画美;最后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美和诗的意境美。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自然提高了语言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审视教材中的知识性和审美价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独特的美学意义及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情操高尚、胸襟宽广的一代新人。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