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唤醒孩子的学习细胞
2014-04-29张锦显
张锦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借助故事,以“情”入境
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于课开始时适当编述或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一位老师教《观察物体》时边播放课件边饶有童趣地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天线宝宝”的故事:一天早上,天线宝宝拉拉、迪西、小波一起到森林里去玩,遇见了大象。回来后,太阳宝宝笑眯眯地问它们:“你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拉拉说它看到是这样子的 (呈现正面图像),而迪西却说是这样的 (呈现侧面图像),小波说的又是另外一个样(呈现后面图像)。太阳宝宝有些不明白:你们三人怎么看到的不一样呀!小朋友,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由于这一故事是在低年级学生都很熟悉的动画片《天线宝宝》原型上再创造的,学生听课兴趣极高,很快就说出了“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原理,从而顺利地引出课题。
二、组织比赛,以 “奇”入境
小学生都具有好胜、求上进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我在上《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就创设了比赛的导入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开始,我就采用对比的方法先安排了以下两组计算题分别让男、女学生进行计算比赛。
A 组 (男生) (1)35×75+35×2 (2)47×102-41×2 B 组 (女生) (1)35×(75+25) (2)47×(102-2)
计算B 组题的女生获得冠军,男生不服,认为本组题目运算要比女生多一步,速度当然要慢些。于是我就顺着男生的心思,引出以下两组题进行第二次比赛。
A 组 (男生)(1)25×(40+4) (2)125×(80+8)B 组 (女生)(1)25×40+25×4 (2)125×80+125×8
结果可想而知,又是女生赢了,这下男生懵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我及时引导,如果我们掌握了乘法的这一条定律——乘法分配律,男生照样能算得很快。下面我们进行第三次比赛,看谁能最先发现、掌握乘法分配律。课的开始,就充分利用了比赛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生生比赛的情境,往往能起到“促疑”、“生疑”作用。教师创设的比赛情境便是通过搭设情感的“脚手架”,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动力,对于下一步探究活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三、做做游戏,以“趣”入境
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些游戏,诱发学习动机。如在教二年级的《对称》时,我先出示学生喜欢的“图图”的脸,看到脸上有两只大小不一、位置高低不同的耳朵,学生捧腹大笑。而后学生说出理由:耳朵大小要一样,不能一只高一只低。老师便提议:让我们帮它贴上合适的耳朵吧!学生于是兴致勃勃地展开了玩贴耳朵游戏。这样的游戏情境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打通了原有知识经验与教学目标的关节点,在人脸对称的失调中唤起学生对对称这种现象的思考。
四、联系生活,以“真”入境
在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或有现实性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意识,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记得一位老师上《商中间、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时,从四川大地震导入话题,随即结合本地本校的真实情况设计了学生捐款的情境。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各学校平均每班捐几元?老师再引导用相应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创设的是一个极其真实的现实情境,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五、设置悬念,以“疑”入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课前设置悬念是多么重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思考。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心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