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高中“问题学生”

2014-04-29黄良玲

亚太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威特问题学生理论

黄良玲

摘 要:赏识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代教师如果能够把赏识教育很好地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对于现在日益增多的“问题学生”的转化,又可以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赏识教育;问题学生

所谓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它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更作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对生命,并遵循着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最终使其享受天地人和谐的美好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世界上最早应用赏识教育理念的是卡尔·威特,威特的儿子在小时候反应迟缓,动作呆板,但卡尔·威特在教育儿子时坚持以激励、表扬为主要教育手段,小威特5岁记住了3万个单词,8岁会六国语言,14、16岁分别获得哲学和法学博士学位。而在中国,一位普通的父亲周弘同样运用赏识教育将自己聋童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社会风气、文化素养以及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对于小威特和周婷婷,在我们高中“问题学生”的转化上运用赏识教育就是个很值得深思和借鉴的问题了。

运用赏识教育转化高中“问题学生“,具体可以从三个理论入手:激励理论、期待理论和强化理论。

一、激励理论

赏识教育对我们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的益处最大,它要求不仅要从学校、班级的制度上,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上,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激励学生,但更主要的是从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成就感、自信感等方面充分激励“问题学生”,从而使赏识教育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和效果。

二、期待理论

期待理论即“皮克马利翁效应”亦称 “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倡导期待理论,要求教师对一些 “问题学生”,在各方面 “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使得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让这些“问题学生”在各方面分外努力。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三、强化理论

赏识教育提倡要尽量多的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强化理论。既要及时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更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 去体验“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感觉。这要求教师对高中“问题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尽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强化,引导他们找到“好学生”的感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对“问题学生”的某些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予理解;不因为学生的某些困难、落后或某一个失误轻易地“一棍子打死”的否定,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即使是批评或惩罚,也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批评中隐含着对自己的赏识。

问题学生是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而赏识教育所倡导的正是从学生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心理上进行恰当的疏导,学习上进行耐心的帮助,性格上容忍逐渐转变,人格上给予充分尊重,错误上给予足够的宽容,成绩上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帮助“问题学生”一点点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最终摆脱“问题学生”的阴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正常”学生。

猜你喜欢

威特问题学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邻居家被盗
长颈鹿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