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通向高效课堂的捷径
2014-04-29倪品
倪品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主旋律。因此,高效课堂就成为每一个奋斗在一线教师的理想课堂。教学中具体、有效的操作,真实、丰富的情境,简单、生动的验证,感悟、归纳、反思,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追求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体验学习,无疑是通向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新课改 体验 操作归纳 情境感悟 验证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主旋律。因此,高效课堂就成为每一个奋斗在一线教师的理想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或者说在这样的课堂中,授课人和听课人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想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真实的感知。《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它强调亲身参与和经历,重视直接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资源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在操作中体验,体验中归纳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促使数学这一“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火热的思考”。缺乏体验的思考是无力的,没有思维的体验是无用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在经历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小学阶段,我们不能忽视直观性的作用,尤其是实物操作过程中对“三维空间”的体验、感悟,这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符合学生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教师应想方設法准备教具及学具,多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带着问题去操作,操作后再归纳总结。
二、在情境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和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进奇妙的数学王国,让生动的体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辆小汽车行驶100千米用汽油6升。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1升汽油可行多少千米?”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不妨从创设情境开始入手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用谈话法创设情境,“我们班不少同学家里都有汽车,最近有没有听爸爸说油价又涨了?”“1升油涨到7元多了,1升油是多少呢,你能比划一下吗?”“有谁知道自己家车子的百千米油耗呀?”“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百千米油耗吗?”“根据老师提供的这几个数据,你能算出1升油可以行多少千米吗?”“那么,行1千米要用多少升汽油呢?”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整数的范畴内理解两种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体验,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个参照标准,这也是学生解题后反思答案合理性的根据。最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反思、检验自己答案的合理性。
三、在验证中体验,体验中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应该以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为前提,以体现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基本要求,以学生始终的注意投入、始终的思维投入、始终的情感投入为设计标准,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途径,以学生的体验、感悟、生成为落脚点。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积与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规律性结论很多,如乘法中就有“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一个因数变,另一个因数也变”两大类情况。可“变”中还有变,那就是“扩大”与“缩小”,这样组合下来,变化可就多了。再加上除法的情况,一般学生很难应付下来,如果一味地死记,搞到最后头都昏了。怎么办?我想到举例子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比较适合用举例子的数学思考方法。
课上,我直接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会怎么变化?”“也扩大10倍!”嘴快的人马上报出答案。我笑眯眯地对他们说,“是扩大10倍吗,你能举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吗?”立刻有学生站起报了两个算式,“3×2=6,3×20=60”。“谁还能再举个不同的例子?”马上又有人站起来报了两个算式。“通过这些例子看出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否正确还要靠大家自己想办法来验证。”我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呢?”“扩大20倍!”“扩大100倍!”一下子出现了两种主要的不同意见。“怎么办?你能想个办法说服你的对手吗?”“可以举例子嘛!”要的就是这句话,我立刻趁热打铁,“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那就开始吧。”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讲错的人也心悦诚服。接下来的教学中,每出现一种新的情景,学生根本不要我去提醒,都自觉自愿地开始举例子研究。过程中我们顺带研究了如何更方便地举例子,那就是举例子时用的数字要尽量巧、小,使计算简单。
学生的体验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没有体验就很难获得深刻的感悟和反思。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反思。因为,追求体验的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学习,是一种重视元认知的学习,也是我们极力呼唤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