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德育问题及对策
2014-04-29张效文
张效文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关乎每个青少年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基本上采取顺其自然、流于形式的做法。由于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走不出教育职能與德育工作对立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认真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德育新途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对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其基本的轨道,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根本无暇顾及青少年“仁”“爱”“善”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很少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为了发展,为了获得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说,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也缺少与之配套的评价措施。
(二)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教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三)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的期望与教育出现畸形现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很高,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却有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物质上舍得投资,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吃一点亏,只要孩子一心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导致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从不关注,往往指责多鼓励少,打骂多教育少,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在育人上适得其反。近几年,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据学校调查统计,在我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据调查有97.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代沟很大,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德育观念,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是“虚”的,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健全队伍建设,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如保姆式教育、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注重活动引领,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力更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要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5.要重视校园宣传,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实现齐抓共管。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根据社会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动向,克服德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弱点,真正把致力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号:GS[2013]GHB0112)研究成果。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