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4-04-29杨锦红
杨锦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强调要全力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在诚信制度体系作保障的前提下,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为高校招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标准。如何做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全面、公正,亦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通过描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况、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和日常表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并为高一级学校择优录取学生提供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过去那种“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定终生”的应试教育局面,引导人们开始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评价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实施课改以来的一大收获。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具体的评价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完善。
一、用好成长记录袋,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足迹
使用“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各个学校都要求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并将其作为各级检查的内容之一。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成长档案袋”建得怎样了?起到记录学生成长的目的了吗?答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一)记录袋的延续性与承接性难以保证
的确,每个学期各班都按要求建立了“记录袋”,学期末上交学校一部分,其余放在学生自己手中。交到学校的那部分查过一遍之后很多都被束之高阁了,甚至还有的在一段时间后由于档案室空间有限被当作废品卖掉了。放在学生手里的那部分命运也不会好多少,几乎没有几个学生在毕业时能找齐自己全部记录袋资料。同时,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不能实行跟班制。“一个官一个令”,每个教师都要求新建记录袋,各个学期记录袋内的内容不尽相同,学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延续性。
(二)“记录袋”内容程式化,不能全面真实记录成长过程
翻开我们的“记录袋”看看,什么学期目标、个人小档案、各科作业、才艺展示(多是一张纸、一张画)、获奖证书、学期总结……五花八门,热热闹闹,但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没人能说得清楚。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首先,学校可以制定关于“成长记录袋”管理的相应制度,规定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必须以班级为单位(或由个人)妥善管理,不得遗失。学生在升级尤其是更换班主任时要将前一学段“记录袋”移交给新班主任,以使新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方便工作的开展。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将各学期“成长记录袋”全部上交学校,由学校相关人员(或毕业班班主任)根据成长记录袋资料与教师、同学综合评价予以毕业鉴定,否则不予或延迟毕业鉴定。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又能保证学校留存档案的质量。
其次,各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出台“成长记录袋使用细则”,对记录袋必须搜集的实证材料与信息做出明确要求,同时留出自主建档的空间。这样有统一要求有自由发挥,既可以保证记录袋使用的规范化,又能充满特色。
学生成长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错误、波折与反复是常有的事。因此,要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成长记录袋”就不应只记录成绩与进步。不妨把学生的违纪情况、改过情况都收入记录袋:改过的由相关教师出示证明材料,多次违纪屡教不改的经与家长沟通将其表现收入学期末资料,移入下學期记录袋,作为学生毕业鉴定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全面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促其学会自律。
总之,我们要帮助学生建好“成长记录袋”,以“成长记录袋”的实证性材料为基础,结合其他的观察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即时评价等,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六个维度的微小进步、点滴感悟,将其如实记录下来,并从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体验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做好终结性评价工作
目前,我们的《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报告册》中采用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主要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相关资料,在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再撰写综合评语。这种评价方式做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的面很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报告册》中评语栏只有评价小组意见,缺少学生的自评过程,而这个“评价小组”也过于笼统。同样一个同学,在父母、同学、教师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教师、学生、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也不尽相同。如将他们组成一个评价小组,意见将很难统一。况且这几方各有各的工作,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操作上也有一定困难。而任一方的缺失都会使这个综合评价缺乏全面性与客观公正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可以将学期终结性评价部分分成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班级推荐代表组建学生评价小组)、教师评价(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组成教师评价小组)、家长评价四部分,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会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明确发展目标,促进自觉发展。
另外,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语焉不详,失之于笼统模糊,消解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综合素质评价要实现其评价功能作用,必须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选准评价的角度,准确描述品格特征,给学生的能力层级以准确的定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内关于学生成长的点滴记录,做到以叙代议。这样既能凸显学生特点,又具说服力。
三、尝试使用推荐信,助力学生成长
使用推荐信在国外很早就成为了一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手段,国内近几年也开始有所尝试。如北京市就尝试以重点中学校长推荐的方式向在京部分高校输送少数特色人才。我想可以将其引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其助力学生成长的特殊作用。在学校各社团招募成员、毕业升学时,都可以对那些特色人才以推荐信的方式加以推介,增强特长生信心,为其进步提供助力,促进其专业成长。
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是复杂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只有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才能防止“一叶障目”,真正实现记录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