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推理策略在外国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29商建飞
商建飞
推理是阅读理解尤其是小说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在阅读中,读者需要运用推理去补充文章省略的内容,甚至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读者背景)和文章(课文背景)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倪文锦教授认为,阅读中一般要进行的推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连接推理,一种是阐释推理。[1]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这两种阅读推理策略在外国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一、连接推理
所谓连接推理,就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的不同内容联系起来”[1]。读者阅读文章总是需要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从一个部分到另一个部分,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句子、各个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
美国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创作的《山羊兹拉特》是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一篇小说。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讲到“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山羊要被卖到城里去是因为山羊除了八个盾的价值外已经没有别的价值了,而这八个盾正好可以解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所以山羊被牵到城里去是必然的。但文章的结尾却是“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而且山羊兹拉特和这家人像家人一样相处着。有人说,这是因为山羊救了阿隆的命,这一家人把山羊兹拉特当作救命恩人来对待,怎么可能再卖了它呢?可是,如果读者只看到这些,就会觉得这一家人对山羊兹拉特的情感变化有些突兀:既然是因为“利”而选择卖它,难道不会再一次为了“利”而弃这个“救命恩人”不顾吗?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文中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就能发现:当听到山羊要被卖到城里去时,这一家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两个小妹妹“也哭了起来”,阿隆“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而做主把山羊卖掉的硝皮匠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作出那样的决定。由此就可以得出:“这一家人对山羊原本就持有很深厚的感情,卖掉它只是在物质匮乏时作出的万般无奈之举。一个契机让山羊走上被迫被卖的境地,而另一个契机也让山羊重新回到了这一家善良的人的怀抱。这一场暴风雪没有早一刻也没有晚一刻地下在阿隆和山羊往城里走的路上,而路上的草垛让阿隆在山羊的帮助下劫后余生,从而完成思想上、心灵上的蜕变。这样一来,这一家人和山羊从此相守相望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借助文章不同部分的连接方能推理出内容连贯的整体意象。
有时候,文章内容之间、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明显而直接的,读者很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意象;但有时候,文章没有提供内容之间直接而明显的联系的信息,这时候读者必须通过推理创造出一些新的信息,从而把各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意象。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断裂现象,只能获得支离破碎的语义片段。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读者最后看到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个结局出乎人的意料,但我们通过推理,可以把前文中我们未曾留意的细节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这个结局是在情理之中的。当玛蒂尔德和他丈夫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时,店里的老板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做了盒子。”看来盒子和项链的“出身”是不一样的。当玛蒂尔德买了一挂真的项链还给弗莱思洁夫人时,弗莱思洁夫人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虽然她说“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因为我也许要用它”。从这儿读者可以发现,弗莱思洁对于项链并没有如她所说的那么在意。这些细节是穿插在文章之中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把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作者想表达的语义信息。
二、阐释推理
所谓阐释推理,就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内容阐释清楚,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文章有的内容写得微妙而隐晦,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需要进行阐释推理。如《外国小说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素芭》,文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帕勒达帕坐在她近旁的地上,往河里投抛鱼钓,专注地盯着,留心着河面动静。素芭每天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然后,她久久坐在河边凝视着。兴许素芭心里想做些什么,帮帕勒达帕一把,或者在他事务里助上一臂之力。她心里总想让他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但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可分配给她做的。于是,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哟!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
请你们设想一下,倘若素芭是位水神公主,渐渐地浮出水面,把蛇王额上的宝石置放在岸埠上,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那个低贱的工作,拿着宝石,潜到水底。他在那里将看到,水晶宫里的金床上,一位公主端端正正坐着!他会惊喜地说:“哎哟,这位坐在金床上的人,不是巴尼康托家的那位哑巴吧!是素!我的素!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唯一公主,正端坐在这里!”——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难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吗?其实,世上没有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这个素芭唯一的人类同伴,这个亲热地叫她“素”的男孩帕勒达帕是不是她的人类知心朋友?对此,泰戈尔并没有直接表达,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微妙而隐晦的语言的阐释推理,得出一个明确的认知。素芭惯常坐的是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她每天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素芭天天坚持这样做并亲手调弄好,这些都传达出素芭对这个唯一的人类朋友的珍视。素芭内心总祈求造物者赐予她非凡的力量,能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而出现奇迹的最终期望就是希望帕勒达帕能够注意到自己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而是一个“有这么大的本领”的同伴。素芭想象自己是位水神公主也是希望帕勒达帕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寻常。从文中,我们也看不到帕勒达帕主动地为素芭做点什么。作为同伴,几乎没有令人感到温暖的双向交流,有的只是素芭对帕勒达帕的凝望。这和小说中描写素芭和她的动物知心朋友的倾心相交的场景非常不一样:素芭时而爱抚它们,时而叱责它们,时而哄劝它们,而动物们也能比人更理解素芭话语的含意,也会用爱抚的目光注视她,也会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所以,惯常坐在有欢乐的名誉的合欢树底下的素芭内心是多么的孤独,这个帕勒达帕最多也只能称为同伴,而无法冠之以朋友的名号,更甭说是知心朋友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把原有的知识和文章的知识整合起来,获得丰富而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从技能训练到策略教学的发展趋势[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