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昆石
2014-04-29杨瑞庆
杨瑞庆
在昆山以地名命名的艺术品有两个,一个是昆曲,一个是昆石。而且昆石先于昆曲扬名,这个命名的出典说来话长。
昆山的命名灵感来自于城内马鞍山白石的发现。当时,只看到马鞍山“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美丽,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称奇。直到南朝时,山前的一位僧侣偶然发现峰内蕴藏着晶莹剔透的白石,并且经过去沙、浸泡后,巧夺天工地表现出“皱瘦漏透”的精致,即被爱称为玲珑石。正在这时,民间盛传《千字文》,其中“玉出昆岗”的名言吸引着文人的眼球。句意虽指昆仑产玉,但是玲珑石洁白似玉毫不逊色,可以和昆仑玉石相媲美。于是,有识之士就有了“借光”名山,和昆仑“攀亲”的念头,遂将“娄邑”的地名改成了“昆山”。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命名——虽然只是地处江南一隅的水乡,却从此有了顶天立地的形象,一直吸引着昆山人去攀高登峰。地名改成了昆山山中的“玉石”也就顺理顺章地称为“昆石”。
昆石叫得响亮,也为昆山增光添彩。后来,昆山诞生了流丽悠远的腔调,也追随昆石的命名方法,与地名直接挂钩,便称为昆山腔,后来演变成昆曲、昆剧。所以说,昆曲的命名与昆石的命名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自古以来,奇石繁多,琳琅满目,但昆石竟能脱颖而出,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并列称为“中国四大名石”,还与太湖石、雨花石并列为“江苏三大名石”,这个荣誉的取得谈何容易。论昆石的历史不算最长、论昆石的资源不算最多,论昆石的形态不算最绝,却能跻身名石行列,这是历代文人雅士费尽心机、历代石迷石友呕心沥血的结果。
“沙里淘金”
“沙里淘金“这句成语说明金子来之不易,昆石也是深藏不露,需要石人去撩开其神秘的面纱,才能露出金子般的美容。
昆山所在环境得天独厚,在城里拥有盆景式的小山。千百年来,只是高高大大、青青翠翠,看上去平淡无奇。后来,有人发现了山石中蕴藏着石英矿晶,经去伪存真的加工后,竟是一块块巧夺天工的秀石,玉峰山因此身价百倍,吸引眼球。
别的秀石都是凸显在山面,裸露在崖壁,只要浏览寻觅,就能随手得之。而昆石却是深藏在岩洞中,隐蔽在沙泥里,就等慧眼识宝,巧手加工。
玉峰山虽然层峦叠嶂、巨石嶙峋,漫山遍野都是昆石,但要获得晶莹剔透的昆石却不是轻而易得之事。
好昆石集中在玉峰山有限的几个山洞中,历史上曾经开山修路、挖洞备战,留下了许多貌不惊人的石坯。当时生活拮据,哪有闲兴玩石,有的将石坯作为造房子的地基,有的干脆丢弃在河道边。待等日子好过,雅兴涌起,就想到这些可以“变废为宝”的石坯,经过加工后,竟然是一块块价值不菲的秀石。
过去有“机灵”的玩石者,深入洞穴,挖取石坯;现代有“活络”的玩石者,接近民工,收购在玉峰山边施工中得来的石坯。不管老石坯,还是新石坯,离真正的昆石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有时“石不可貌相”,有时“绣花枕头一包草”,全凭玩石者的经验去获取一块“外丑内秀”的石坯。有经验的人,总要先掂掂石坯的分量,轻则内空,可能是块玲珑石;重则内实,可能是个“石鼓墩”。也有人先用刀子去试探虚实,如果露出白峰,就有获得宝贝的可能性。
从石坯到石品,要经过数月、数道的加工工艺,应该引以为戒的是只能晾晒、浸润、去泥的粗加工,而切忌钻挖、锯琢、敲打的精加工,充分追求昆石的自然美是玩石人必须遵循的古训,所以,昆石加工工艺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在昆石的生成过程中,泥浆、沙渣灌满了石中空洞,加工昆石的原则是在不伤害石质的前提下,剥去石坯的“外衣”,露出洁白如玉的真容。工序复杂,时间漫长。过程必须循序前进,美感才能逐步产生,所以说玩石可以修身养心,陶冶情操。如果心急意烦,会把一块好石挖断或敲碎,将全功尽弃,抱怨终生。
对于昆石加工的提法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昆石必须以自然为本,不是能工巧匠的对象。但不加工却不像昆石,必须“动手术”,这就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度”。如用竹签去轻挖黑子,有时就不必去追求纯白的完美,留一点瑕疵,也有别具风味的审美价值。
加工昆石就好像把一只丑小鸭孕育成一只白天鹅,几率很小,难度很大,犹如沙里淘金那样艰难,所以,昆石“物稀为贵”,成为珍贵赏品。
赏中识石
当撩开裹在石坯上的神秘面纱后,一块块灵动的昆石就展现在眼前,好像拉开了大幕,昆石经精彩亮相,显示出美不胜收的娇容,引来一片喝彩。
昆石与众不同,不是千石一面,而是各领风骚,就是常说的“同山不同石”。昆石虽然都出自小小的玉峰山,由于出处不同,而使石品迥然不同。浅山的拙朴、深山的含蓄;东山的晶莹、西山的通透。而且形质千姿百态,如雪花峰、鸡骨峰、海蜇峰、胡桃峰、杨梅峰、鸟屎峰……很明显,都是按昆石的形态特征来命名的,只听昆石类别,就能依托所指物象,感知出昆石的形象,如白如雪花,薄如鸡骨。但是想不通文人为何叫出个不雅的“鸟屎峰”?难道想不出一个更优雅的命名,大概是为了追求通俗易懂的原因吧!
昆石的审美特征,古来就有“皱、瘦、漏、透”的总结,确实在昆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石人对昆石的特征似乎总结得太一般、太雷同,因为听太湖石、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也是“皱、瘦、漏、透”四个字,而把昆石中独具风采的“小巧、洁白、晶莹、空灵”的品性给淹没了。所以,石界还需继续总结出具有独特品性的昆石特征。
昆石大多是高不过二三十厘米的石品,甚至有更“袖珍式”的小品,基本都是安置在厅堂或书房作供欣赏用途。由于昆石洁白,容易受到污染,所以,难得看到裸露在野外。只见过亭林园昆石馆内的“春云出岫”和“秋水横波”两块高二米重数吨的古昆石,形态生动,色泽沧桑,从明代传至今日,成为大型昆石中的稀世珍品。
“色、纹、形、质、神”是判别昆石品级的具体内容。一般认为,昆石温润如玉,洁白如雪为上品;纹理细腻,石肤光泽为上品;形态逼真、质地晶莹、意象丰富为上品。大石不一定是好石,可能看上去呆板乏味;小石不一定是块差石,可能看上去气象万千。只要浏览在历届全国藏石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就能领略出上品昆石的绰约风采。
赏石就是审美,审美就要识石。懂昆石的人就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确定独特的视角,看出独特的亮点,一块看似平常的昆石,却能被石家挖掘出令人振奋的审美信息,而成为石中精品。所以,在玩石的过程中,还需提高石友的审美技巧。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的名言,说明了只有心怀爱心的人才能对自然天成的奇石发生兴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的诗句,说明了赏石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宋代书画家米芾对奇石情有独钟,曾留下了“拜石”美谈,因为迷恋奇石,才虔诚叩拜。
在长期的赏石历史中,不断发现石中奇品,为昆石的声誉积累财富。还有许多大诗人对昆石情有独钟,面对琳珑剔透的昆石就诗兴大发。南宋诗人陆游曾留下“一拳突兀千金直”的诗句。
昆石灵秀、典雅,拥有一块得意昆石是石界梦寐以求的美事。一般先是爱石、赏石,逐渐走上藏石的道路。
锦上添花
昆石大多洁白,少有色彩对比,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昆石大多凹凸不平,难以稳定,不易摆放。聪明的石家,就在这些方面给予弥补,为昆石锦上添花。
一般小昆石常做成盆景,根据昆石的大小、形状,植在花盆的泥土草地中,旁有树木花卉陪衬,更显昆石活力。如果花盆的造形、色彩与昆石交相辉映,那么小昆石也能产生出大亮点。
大多昆石需要与“门当户对”的基座相匹配,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昆石的美感。配基座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点鸳鸯谱”,而需要严丝密缝地恰到好处。必须掌握的原则为昆石是主导地位,基座是从属地位。首先要确定昆石的摆放位置,比较正放、背放、横放、竖放、侧放中的最佳意境,然后对形配座。如果放错位置,就会削弱昆石的表现力。
确立了昆石的摆位后,就可配基座。可以量身定做,也可以选用合适。基座大多由红木、榆木、紫檀木等硬质木料制成,一般雕刻成空灵、缠绕、曲折、写意的木架,造型古朴而美观,重心稳定而坚实,大小适中,高低协调,特别要给力于昆石的几个支撑点,就能“稳如泰山”地不动不摇。如果基座将就,可能会造成昆石倾翻、颠覆的后果,就会酿成大祸,后悔莫及。
为了诱发引人入胜的审美情趣,石家又在命名上别出心裁——形态上点明鬼斧神工的造型,如《猴子捞月》《东方醒狮》《武功绝拳》等;形质上表明栩栩如生的写真,如鸡骨峰、海蜇峰、胡桃峰、雪花峰、鸟屎峰等。应该说,这是昆山人的创新智慧使命名妙笔生花。让每块昆石都有诗情画意的名字,生发出美感,引发出爱恋,令人痴迷,令人神往。曾有一块“《初生牛犊》(鸡骨峰)”的昆石,虽然还没见过,也能望文生义,想得出是“形似牛,质如骨”的佳品,由于命名营造出浮想联翩的空间,使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昆石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但也常见一些昆石由于胡乱命名而削弱了昆石的变现力。如随便取了一个成语,但无论如何看不出命名和昆石具有内在关系。也见数峰并名,无所适从,如胡桃鸡骨雪花峰,可能昆石中确有多种石质,但让人欣赏时似雾里看花。所以,还应郑重定名,否则,容易将欣赏引入歧途。
为了保护昆石洁白无瑕的纯净,防止无孔不入的灰尘污染到昆石的空洞中去,现代人想出了加盖玻璃罩的办法。不过,也要注意款式美观,尺寸协调,不影响昆石欣赏效果为前提。
物稀为贵
昆山已经有一批卓有坚韧的昆石藏家,不但自己收集石坯,而且还亲自动手加工石坯,当石坯“崭露头角”后日积月累的把玩后就变成了昆石藏家。也有用重金去购买珍品,从而丰富昆山的昆石宝库。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昆石的知名度,藏家门经常携带昆石精品,去参加全国各地的赏石比赛。昆石果然不负众望,以其造型生动、质地晶莹而屡屡摘金夺银,为昆石奠定了名列前茅的地位。
昆石属于“石中之秀”,成为亭林公园“昆石、琼花、并蒂莲”三宝中的一宝,所以,昆山率先在亭林园中建立了“昆石展览馆”,展品都是历届园领导长期收集的成果,也有昆山藏家的无偿提供展出。每当游人进馆欣赏,都会被玲珑剔透的昆石所陶醉,然后感叹这座高不过数丈的玉峰山,原来山中还蕴藏着这样惹人喜爱的宝石呢!
昆石加工不可能轰轰烈烈地开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产业,因为昆石的资源实在太稀少了。昆石当然成为“物稀为贵”的赏品,简直稀罕得一石难求。这么一个小山,无论如何也经不起持续不断地开采,所以宋代以来,官方就发布禁令,不准挖山。但是有一些痴迷者,有令不禁,偷挖盗采,将有些山洞搞得千疮百孔,甚至潜伏着坍洞压山的危险。所以,当今已经封洞,实践着“爱石更爱山”的历史使命。
留在藏家手头的昆石,已是昆山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应该备加呵护。由于昆石已身价百倍,动辄数千、甚至数万,一些藏家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将精品出售,如果不加节制,昆石外流,若干年后,昆石只听其大名,难见其美容,岂不让昆山人尴尬、难堪。明智的办法是藏家应该树立起爱昆石、爱家乡的观念,精品永远长留身边,作为亮丽昆山的璀璨宝物。如果一定要变卖,建议政府把一些精品收购下来,让昆石和昆山同在,成为魅力昆山的一个亮点。
另一方面,昆石界还应该让“物稀为贵”的昆石走出昆山,经常创造条件参加全国级,甚至国际级的赏石活动,让国人和世人都迷恋昆石,能从另一角度提高昆山的声誉。还应多写写赞美昆石的文章,从而扩大昆石的知名度。
昆石界还应重视理论研究,允许观点存异,在争鸣中逐步达成共识,然后为昆石的天久地长而研究出对策,才是昆石界共同的责任。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昆石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但是,保护不可再生的昆石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所以,要制定保护对策,既能满足群众的广泛需求,又能保护岌岌可危的昆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