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4-04-29赵希

电化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摘 要] 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使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新兴平台,而手机网民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新群体。其中,大学生手机用户的增长态势突出,成为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而了解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现状,分析手机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改变,是适应3G时代发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热点。该研究针对此问题,采用了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调查表”,对重庆市四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手机网络使用率和依赖度的相关因素、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网络;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希(1983—),女,重庆万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504014947@qq.com。

一、引 言

2009 年,中國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移动运营商颁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这标志着我国迈入 3G 时代,3G 信息技术的成功运用促进了手机媒体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1]从年龄结构来看,与整个网民群体相比,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 岁人群占比达到 36.0%。[2]这个年龄段中,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的增长态势突出,大学生群体成为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手机网络的发展日益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市三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选取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四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211重点院校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二所、民营私立学院一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西南大学182人、重庆工商大学177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178人、重庆交通大学182人。学生专业分布情况为文史哲教育类占35.1%、理工科类占26.9%、经济管理类占18.9%、艺术类占19.1%,生源地分布情况为农村学生占65.0%、城市学生占34.7%。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采用的是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调查表”。调查问卷由31个问题组成,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生源地、年级和月均生活费等;第二部分是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状况,主要包含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第三部分是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和内容,主要包含使用手机网络的惯常场所、上网浏览的内容和手机上网的目的等;第四部分是对手机网络使用影响的认识,主要包含手机网络使用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状况等影响的认识;第五部分则是手机网络使用中的问题,包含不良信息的获取状况和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其他问题等。

(三)资料整理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组成员均来自这四所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7份,回收率为91.0%。全部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 中文版进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统计。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访谈提纲,共8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在四所高校选择了16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保证调查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三、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特征分析

1.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这表明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

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的差异

为考察不同生源地(农村、城市)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列联分析。结果见表1,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χ2=8.444,df=2,p<0.05),具体表现为农村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低于城市大学生,这表明生源地与大学生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存在依赖关系。结合后续访谈研究发现,农村学生中本身包括了乡镇学生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接触手机网络的时间普遍比较晚,大部分学生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使用手机网络。此外,有超过5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使用手机上网主要是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影响,后者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使用手机上网。

3.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级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0.832,df=6,p>0.05。

4. 每月生活费金额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影响的差异分析

对每月生活费金额不同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情况进行列联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在使用手机网络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χ2=18.689,df=6,p<0.01,基本表现出生活费越高手机上网时间越长的趋势,这表明生活费与大学生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存在依赖关系,具体见表2。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大学生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存在共性,这使他们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手机网络使用的场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场所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睡前“刷刷微博,看看空间,聊聊QQ”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凸显了手机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手机网络较之传统互联网的优越性。

2.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内容分析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内容;二是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调查表明,在上网内容上经常浏览的主要是娱乐,而就业和考试方面的信息则很少被关注。根据问卷分析,具体浏览内容按使用率排序为:C(娱乐21.80%)>D(生活16.70%)>A(时政16.30%)>B(社会16.20%)>G(校园 10.70%)>E(体育 6.70%)>F(就业 6.10%)>H(考试 5.40%) 。

在“手机网络应用”方面,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即时通讯类应用和社交展示类应用。在即时通讯类中,手机QQ的使用达到了79.4%,成为大学生“手机网络应用”最广泛的载体。其次是微信,使用人数占到了46.2%。访谈中,学生就谈到“手机QQ、微信与短信比起来,费用低廉,而与电脑上网比起来更即时快捷”。在社交展示类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手机QQ空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1.3%,其次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分别占49.6%和46.2%,这表明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线上人际沟通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纳和认可。

3.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目的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沟通”(71.2%),此外,“获得资讯”(52.8%),“表达自我”(47.1%),“满足好奇心”(31.0%)等也是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有19.9%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使用手机游戏。这表明手机网络是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求知和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但是,也不能忽略少数学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实。

(三)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分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已是大势所趋。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会逐步深入,旧有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学习、思想等各个层面的改变。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对待手机网络的意识与态度也是值得去关注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与手机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据国外研究机构的测试,3G手机的辐射量远远大于2G手机,长期使用手机网络,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辐射。[3]手机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引起基因突变。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辐射会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性障碍、神经衰弱,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4]而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手机辐射对大学生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在调查中,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了手机辐射的危害,有80.7%的学生都担心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有66.53%的学生会即时通过手机网络关注朋友状态,并通过在线聊天、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中70.13%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不会导致人际情感淡漠”,18.35%的学生“不确定会不会导致感情淡漠”,只有11.52%的学生认为 “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与人疏远,情感淡漠”。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认识上对手机网络使用的情感沟通功能持乐观態度,这可能表现了一种积极偏差效应,体现在主观忽略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性影响。比如,访谈中发现,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网络沟通方式,而他们往往自诉为更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

3.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表明,有95.6%的学生选择携带手机到课堂,其中90.9%的学生选择将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而只有9.1%的学生将手机关机。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曾经使用过手机网络,58.8%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源于“上课过于单调”,22.1%的学生是为了查资料,8.9%的学生是因为有急事。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中很少涉及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将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的原因进行外归因,这一方面表明,教师的授课内容在活泼性、生动性方面还需加强,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手机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互动平台。个体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这样无障碍的信息互动,打破了社交群体之间的藩篱,打通了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渠道。这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促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调查中有91.7%的学生经常或偶尔转发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而超过50%的学生会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评论热门事情或热点新闻。但是,大学生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而手机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调查发现,近一个月内,58.2%的学生收到过“诈骗类信息”,60.1%的学生收到过“虚假广告短信”;其次21.0%的学生收到过“谣言类短信”,分别有19.6%和18.5%的学生收到过“假新闻类短信”和“恶搞短信”,而“没有收到过其中任何一类不良信息”的学生只有14.3%。同时,在手机不良信息的鉴别上,有33.0%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鉴别能力,40.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鉴别能力,仅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鉴别能力“较差”或“极差”。

5.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运行现状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的运行存在不满,主要表现在不良信息过多,同时,学生对手机网络管理的态度呈现出信心不足的特点。在“你觉得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调查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网上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太多”,有393名学生选择了该项,占62.3%;其次是“一些谣言、不良情绪的传播没有得到控制”占52.5%,此外还有“网络文化环境太差”占43.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手机网络的使用情况特征可归纳为“两高”:普及率高、依赖程度高。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各个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相当普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只存在着使用时间长短的区别。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心理依赖程度高,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手机网络的基本使用状况表现出与传统网络的差异性。首先,反映在上网地点上,从传统的宿舍、机房向教室、户外等更广阔的地域延伸,教室成为使用手机网络最为普遍的地方;其次,手机网络时间已經超过传统网络使用时间,手机网络时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5]再者,手机网络使用内容也比传统网络更丰富,不仅囊括了传统网络的各项内容,还新增了手机网络特有的内容,如即时通讯、即时个人动态发布、即时信息查询与检索等。

(3)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特征可以归纳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感情色彩,以寻求情感交流、表达自我、满足好奇心为主。而在“手机网络内容”的调查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娱乐、生活、时政,而真正将手机网络与学习融合在一起的人很少。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于负面影响的认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现象。

(4)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运行现状及满意度上存在着矛盾、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当下手机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乱象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当前手机网络文化的管理显得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手机网络运行发展前景有着积极的心态,并抱以很大的期望。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对如何认识和解决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1. 充分认识“多屏化”[6]移动开放共享带来的时代效应,辩证分析手机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随着3G技术、WIFI热点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移动网络终端的异军突起,现已形成与电视、电脑“三足鼎立”的“多屏化”传播时代,而这是一个“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7]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网络兴起,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而高校的管理者应当顺应趋势,对手机网络这一新事物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既不一味抵触又不盲目乐观,而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基础上,理性辩证地分析手机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积极影响。首先,手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依托手机这一移动网络终端,大量名目繁多的即时通讯软件应运而生。这不但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扩大,更使交往方式多元化,交往内容趋于丰富,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其次,手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手机网络信息传播多频化、图像化、互动性、非线性输入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交流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将有利于他们迎接“多屏化时代”对于学习的要求。此外,手机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手机网络凭借其时尚、便捷、娱乐、大众等特性迅速被爱好新事物的大学生接纳。它开辟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网络文化时代,让大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让他们能够更加开放地展示自我、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它与传统互联网络一起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更完整的个人虚拟世界,这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消极影响。综合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手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及娱乐中,对手机心理依赖程度高,甚至有学生产生“手机综合症”。[8]而过分依赖手机网络作为沟通渠道,会缩小大学生社交圈,易使其脱离集体生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还会扰乱高校原有的秩序。除了对现实层面的消极作用外,手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削弱,价值观念多元化倾向等都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特别关注和积极引导的。

2. 在手机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大学生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即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生活主要围绕高考应试而展开,并未充分接触网络文化,高中课程亦未针对网络文化开展相关课程。因此,大学生在辨别网络信息的良莠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鉴于此,高校应针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开设相关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定位上,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点的基础上,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讲授的方式。同时,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时刻关注网络上出现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带有负面效应、影响较大的话题,课程的讲授者应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作出相关评议,及时化解此类话题在学生中的负面影响,将学生引导到积极正面的思想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观上。

(2)提高高校课堂的质量。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将上课时用手机上网的原因归咎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对此,一方面,高校应严肃课堂纪律,制定相关规定,杜绝或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行为有赖于课堂质量的提高,而这又关系到两个方面:首先,讲课的内容应在生动性、适时性方面有所提高,这一点对于与社会生活关系紧密的人文学科而言尤为重要。其次,讲课者也即任课教师应具备负责任的态度。为此,高校有关单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高校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的同时,还应制定、落实与提升课堂质量相关的奖惩机制,使课堂质量与授课者的切身利益挂钩。

(3)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利用手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网络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尽管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也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媒介,手机网络本身是中性的,在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它也可以被运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首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手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适时、快速地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这提高了内容传递的效率。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网络文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者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的同时,应积极借鉴、汲取网络文化中那些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有益元素。其次,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管理工作,利用手机网络,管理者能够适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动态,并能够及时与每一个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化解其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到的相关问题。[9]

(4)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有效落实上述诸点,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为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严肃地查处不良、违法信息的来源;另一方面,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应担负起自身的社会、道德责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网络中的行为,都应传递积极、正确的能量。[10]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13)[2013-08-01].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1-08-19)[2013-08-01]. http://www.cnnic.cn/html/Dir/2011/08/19/5814.htm.

[3] 徐樅巍,殷章驹,聂会星.中国移动运营市场竞争格局情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117~119.

[4] 张虎,余瑞福.手机对大学生的负性影响探究[J].福建论坛,2008,(2):113~115.

[5] 张琪.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与行为特点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5~58.

[6] [7] 专题:2008,多屏化时代传播[J]. 中国广告,2008,(1):31~33.

[8] 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南京:华夏出版社,2010:195.

[9] 赵艳.3G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25.

[10] 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70.

猜你喜欢

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护生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词块教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业大关于大连市万达广场停车调查分析
崧厦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