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研究
2014-04-29张永军
张永军
摘 要:
案例教学对提高组织行为学教学效果很有帮助。从案例选择和案例讨论技巧两个方面,对如何提高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若干想法和途径。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602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通过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更好地解释、预测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都将其作为必修课程。
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很多研究都指出组织行为学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教学过程带有很强的技巧性,隐性知识很多,即便有很多案例可供选择,但取得良好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并不多见。本文聚焦于如何提高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这一主题,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从案例选择、案例讲解技巧两个方面对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进行剖析,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1 案例选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家都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讲解案例上,对如何选择案例缺乏关注。案例选择涉及有哪些案例可供选择和如何选择两个问题。下面,本文分别进行剖析。
1.1 案例来源
笔者认为,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自编案例和已有案例两大类。
1.1.1 自编案例
自编案例是指由任课老师自己根据某些事件编制的案例,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
第一,社会热点新闻。社会热点新闻具有极强的轰动效应。将热点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讨论不仅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可以反映老师很关心时事,不照本宣科。比如,讨论“小月月事件”、李某某案件、爆棚的黄金周旅游现象等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观、个性、道德、群体规律、工作压力、幸福等相关知识。
第二,亲身经历事件。对于自己生活、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如果进行总结、升华,也可以作为案例进行讨论。比如,有的人很喜欢观察、思考,将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旅游中所经历、听、看的事件记录下来,然后运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理论进行分析,就是很好的案例。国内知名培训大师余世维就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剖析很深奥的理论,效果非常好。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案例不大,但很贴切、实际,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接受。
1.1.2 已有案例
已有案例是指那些写在教科书、著作或发表在杂志、网络上的成熟案例。已有案例已经被很多研究或实践证明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可以拿来说明问题。我们可以讲解组织行为学教材中收录的经典案例,也可以通过案例库查询合适的案例。在众多已有案例中,我觉得有两类案例大家应该重视。一类是组织行为学的经典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很多经典的研究,包括理论构建或揭示某种现象进行的研究等。比如,有关个性的“双胞胎”试验、情商中自我控制的“糖果”试验、测量价值观的“电车难题”、群体规律中的“从众”试验等。另一类是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名人轶事。这需要教师熟悉历史或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1.2 案例选择标准
1.2.1 针对性
针对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某个案例非常适合诠释某个知识点,用这个案例说明这个问题最恰当。缺乏针对性的案例不仅无法将某个问题讲清楚,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由于组织行为学案例很多,有的案例可以同时说明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尽量选择那些主题明确、内容不太复杂的专项案例。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案例。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结构、关注点不同。对于本科生,自编和已有案例都可以,但可以偏重于那些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应该选择有理论深度的案例;对于专业硕士(比如MBA),应选择已有经典案例。
1.2.2 权威性
所谓权威案例,是指那些被很多教材收录或被很多学者讲解的案例。虽然组织行为学案例很多,但也不乏粗制滥造,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经典的、权威的案例。权威案例说明问题时不仅很震撼,关键是很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这些案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所忽视。当然,我们自己通过研读案例也能大体判断出案例质量的高低。
1.2.3 新奇性
新奇性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案例要新颖、奇特。只有那些很难想到的,甚至匪夷所思的案例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效果。然而,现在很多组织行为学案例大同小异,雷同性很高。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筛选,选择那些视角独特或与常规研究有很大不同的案例。第二,要考虑最近、最新的案例。老案例、经典案例固然很重要,但最近、最新发生的案例也应该加以吸取。事实上,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很多研究结论会随着情境不同、年代不同发生变化,而近年来被理论或实践所证实的案例可能更有说服力。
1.2.4 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案例很有意思、很有趣。案例的趣味性直接决定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喜欢讲有趣的案例,学生也喜欢听这些案例。比如,为了测试个体冒险性,让学生参加几个冒险性的趣味测试(见张德主编的《组织行为学》),然后通过前景理论来解释,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讲解金钱对人的激励效果时讲解美国学者Vohs关于金钱和生理关系的实验也非常有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案例可能无法兼顾上述四条标准。此时,我们需要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和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案例。
2 案例授课技巧
选择合适的案例很重要,但如何讲解、组织讨论案例更加重要。这不仅需要老师对案例本身很熟,还要求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同样的案例,不同人讲解的效果差异很大。笔者认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以下技巧可供参考。
2.1 学会演绎案例
学会演绎案例,是指对准备讨论的案例教师很熟,谙熟于心,能达到“演绎”的地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短的案例,在PPT中以标题的形式展现更好(较大案例需要对内容完成呈现)。由于学生看不到案例内容,老师讲解案例对吸引学生有很大影响。因此,如果老师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案例重新解说、“演绎”一遍,把案例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故事”,实际效果肯定不错。当然,对于那些大案例或复杂案例,如果无法很好演绎,也可考虑打印出来,课堂上分发给学生。
2.2 个人发言与小组讨论并举
案例讨论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为了提高讨论效果,需要学生进行发言。本文认为,如果学生较少或案例不大,尽量采取个人发言的方式(提问或自愿回答);如果人数较多或案例比较复杂,可以考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小组讨论需要事先确定人数、发言人、发言方式等。通过小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案例的认识、分析程度。
2.3 诘问式提问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愿回答还是教师提问,如果能采取诘问式提问方法,将会提高教学效果。诘问式提问类似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指对某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连续发问、追问。通过不断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甚至还可以进行知识扩散。事实上,老师通过对学生诘问,也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对以后的教学也很有帮助。
2.4 不随便评价
老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随便评价,尤其是对一些天马行空,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不能讥笑、嘲讽。既然是案例讨论,就应该允许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存在。即便学生的发言确实不着边际,那只能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不了解,或对案例还未深入思考。如果此时就冷嘲热讽、妄加评价,势必会影响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积极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排除异己、随便发表评价的做法对学生也显得不够尊重。
2.5 掌控现场,加以引导
案例讨论有时会由于过于激烈而出现场面“失控”的情况。适度“失控”有利于思想的碰撞,但过度“失控”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不利于最后案例总结。因此,老师需要组织和掌控课堂。为了掌控现场,需要老师在关键环节加以“制止”或引导,让案例讨论回归本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对案例很熟,有很强的“气场”。这绝非一日之功。
2.6 适当给出总结
案例讨论并不是为了给出最终答案,而且很多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在案例讨论最后不做什么形式的总结。笔者认为,在案例讨论最后,老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结合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对案例进行适当总结。这其中包括如何分析案例、涉及哪些理论和知识点、有哪些关键因素需要考虑、一般性的建议是什么等。适当给出总结可以减少学生的疑惑,也提高案例对学生的启发意义。
3 结束语
组织行为学由于能够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已成为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虽然很多研究都指出案例教学比较适合组织行为学,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的并不多见。本文根据以往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围绕如何选择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技巧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对提高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窦红宾.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19120.
[2]张雪荣.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13114.
[3]李新娟.《组织行为学》创新式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3,(4):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