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创新分析
2014-04-29康宇丰
康宇丰
摘 要:
创新是世界不断推动前进的源泉和动力。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创新层出不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辉煌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国际贸易的创新可以反映出世界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历程,透彻地分析国际贸易的创新机制有利于掌握国际经济繁荣的原动力和规律,了解创新的元素在各经济体中起到的刺激和适应化作用,更好地使用创新,驾驭创新,创造更多符合历史潮流和未来经济趋势的创新因素,从而使国际贸易向着更加便捷简洁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造福于人类经济进程。
关键词:
国际贸易;创新方式;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5503
1 前言
研究国际贸易的创新机制是为了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在全球化的趋势和社会制度深刻变革的同时产生了怎样模式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有怎样的表现形式、怎样的机制原理、怎样的根本原因、怎样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对我们的经济走向产生怎样的引导。
国际经济贸易的创新是某个国家或某个贸易中介组织、贸易管理组织为了获得一定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在国际贸易的互动交易实践中引入了或创造了某种新事物、新制度、新政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做出更加现实而迅捷的反应,以便于更加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和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对比中发现本国制度模式中与世界贸易有不对称的部分,淘汰已经落后的旧制度旧措施,为本国的贸易实力中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
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创新的研究在世界领域早已广泛,各个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角度一般是从国际贸易创新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比较抽象的理念入手的,而作为一名见证了国际贸易近年来众多重大革新事件的90后大学生,这篇论文计划从一些具体的变迁入手探讨我眼中的国际贸易创新进程,在切实可见的种种方面归纳出当今国际贸易创新的总体趋势和规律,为中国和世界对外经贸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 当今国际贸易创新的表现及影响分析
2.1 工具创新——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欧洲议会关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使用电子方式处理和传递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活动,包括货物商品电子贸易和服务、在线数据传送、电子资金划拨调转、电子证券交易、电子货运单证、商业拍卖、合作设计工程、在线资料文件、公共物品获得;它包含了产品(如消费品、专门设备品)和服务产品(如信息服务、金融和法律服务)、传统活动产品(如健身、体育)和新型活动产品(如虚拟购物、虚拟训练)”。
(2)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信息经济逐渐取代了工业经济,国际间开始出现了信息产品贸易。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升级,国际贸易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要素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新事物的诞生——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使巨大变化能够作用于国际贸易运作模式。由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的信息,推动了国际贸易加速完成信息化的过渡,并且使可持续发展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完成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健康发展化。电子商务产生的巨大变革影响,深深作用于全球经济。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3)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无边界、无阻隔的虚拟市场,跨越国界和地理限制,完成了在线信息交换为基础的交易行为,从而使得各种购物和支付进程日益便捷化和简洁化;电子商务带动了一系列在线贸易平台的产生,例如电商中的巨头亚马逊、以及中国的淘宝和当当网,同时虚拟支付工具也使交易者在传统的汇票、转账和信用卡之上有了更多更简便的选择,例如ebay、支付宝,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领域的产生;同时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经营方式,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以互联网为最基础最广泛的载体,而传统的实体店概念在这些领域被模糊消弱甚至消失。与之而来的,是服务理念与规则的革新,传统的店员制已退居次位,而新生了以旺旺等在线客服为代表、以在线聊天工具为载体沟通的客服模式,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这对于销售的安全和售后保障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在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消费者维权问题:质量欠佳、假冒伪劣、服务不到位、违法物品贸易等,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反思并采取措施来约束。
(4)关于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思考。
在信息高速化和交易数字化的今天,电子商务仅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中的一个代表。此外,国际贸易的运输工具、中介工具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例如,空运在当今的贸易进程中越来越普遍,采用新型集装方式进行装货也为贸易商品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更高效率,贸易公司往往采用网络平台举行会议下达指令。总体这些变化,反应了国际贸易工具的高速化、高科技化、数字化与虚拟化,这也将是未来国际贸易工具的发展趋势——更加超脱于物质环节的束缚而在效率上更加与最前沿的科技相契合,使得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对科技要求高的产物。
2.2 贸易对象的创新——以碳排放交易为例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贸易商品主要以有形的矿产、工业制成品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务与物品的交易,在有形物品的基础上服务也开始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国际贸易的对象不断广泛化多样化,其中,上个世纪末新出现的碳排放交易便是其中的代表。
(1)碳排放交易的定义。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形成的市场机制。1992年5月9日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日本京都于1997年12月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交易机制作为解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为主)减排问题的全新模式,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交易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碳排放交易方案。
如今,欧盟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早已由欧盟制定完毕,有对一些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认定,从而允许批准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交易,由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预期目标。自从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市场的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数量稳中有进,不断上升。巨额利润也在碳排放交易中被中国工厂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商攫取。只要是在大气排放中减少污染性的氟氯烃气体的化工厂,便可得到碳排放信用。碳排放信用以五美元到十五美元的价格范围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销售交易。据业内估计,洗涤塔装置(用于减少氟氯烃气体排放)安装费用相对较低,一般来说普通工厂的安装费用在一千万至三千万美元。安装了洗涤塔装置,碳排放信用可产生数以百万计。例如,从中国氢氟烃气体项目领域,气候变化资本公司得到了大约五千万的核证减排量(也就是碳排放信用),价值高达七点五亿美元。发达国家政府是碳排放信用额度的最终买家。目前,它们已达成协议,同意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减少其碳排放。这是一种完全合法的方式,但是也使得化工厂和相关公司企业可以从温室气体排放信用交易攫取巨额利润。
(3)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分析。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与应对温室效应和环境变化的抽象交易概念,与各国各产业不同的碳排放指标差额流动相关联,在企业转移了碳排放责任或资格的同时,容易造成某些重工业发达地区碳排放过于集中,局部破坏大气环境,也违背了不同行业地区制定不同碳排放指标额的初衷——依据不同的现实制定不同的有益于环境的排放限制,使整体环境的碳排放水平处于一个较均匀且较低的等级。然而,在碳排放这一新兴的领域中,也涌现了诸如国际内外清洁能源环境交易所的碳排放权指标市场行情概念股票走势以及碳金融、森林碳汇基金、CDM项目、碳排放权交易所等新兴金融术语,体现了碳排放对于金融领域的影响和创造作用,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多的交易品种,使卖家多了更多投机交易、赚取利润、分散风险的对象。这在世界贸易领域来说,有利于资金的融通和资本的繁荣,也有益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品种的丰富化。
2.3 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从过去到现在的理论发展
2.3.1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纵观经济历史,国际贸易理论从经济学说史上看,能够追溯到15世纪到16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劳动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自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资源配置”或“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劳动在他们的模型中不再是唯一的投入,然而生产的规模报酬依旧不变。此理论即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3.2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国际贸易理论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多年,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活跃起来。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以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学说。
(1)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和相同的产业之间的贸易。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为贸易原因提出新的理论解释。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此理论代表贡献者。“规模贸易经济学说”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了战后快速上升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间的贸易往来。
两个不同以往理论的假设,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市场内为不完全竞争。
在“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详细来说,随着产量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之会减少,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所面向的都只是国内的需求。而由于国内交易需求是有限度的,企业无法扩大生产数量和规模,生产成本和成品价格由此居于高位难以下降。而当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时,企业生产品所辐射的销售范围就会显著扩大,客源迅速增加,此时的产品需求由本土和海外需求叠加而成,需求增加则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规模就会膨胀。由于企业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品的平均成本与产量成负相关,产量增加,产品平均成本降低,反过来会使产品更加在海内外市场扩大销路增加利润。
同时,不管是哪个国家,由于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从而侧重生产的领域不同,产生了工业制成品的多种多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所有工业制成品涵盖在自己的生产范围中,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分工。国际贸易和分工的方式和领域则根据不同具体现实进行划分,并不固定,有自然(竞争)产生的模式,也有建立在协议基础上的分工。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经济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制成品双向贸易的土壤,而不是资源和技术的不同水平不同种类所产生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差异。
(2)技术外溢、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在经济学研究史上,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近年来,在此类文献著作中,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很多,不同于以往将技术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仅研究技术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单向影响的理论结果,这些新的科研著作肯定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地位,即技术不仅会对贸易和经济产生影响,贸易和经济反过来也会作用于技术水平的发展,繁荣的国际贸易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可以促使科学技术水平更新换代不断进步,反之较封闭的贸易和较缓慢的经济增速则会制约科技水平发展。追溯这种理论结果的渊源,有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依旧把技术当做外生变量,但在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领域来动态分析技术的作用,它源于李嘉图的模型;第二部分就当然承认了技术的内生变量地位,从技术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两个相反又相关方向研究出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从而为各国通过发展贸易水平加快经济增长作为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2.3.3 国际贸易理论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实践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今的创新更加揭示了企业尤其是规模化生产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生产的重要性——在扩大了规模的基础上反而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成为企业“走出去”决策的重要支撑。而且,新的理论发现了技术和贸易增长的双向作用,将技术作为贸易发展的内生变量更加强调了技术的可控性与重要性,同时贸易增长与经济增长反过来对技术也有促进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更加完善了对技术的认识和发展措施制定。
3 结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作为涉及全世界范围的多种要素流通的大规模的经济形式,必须要以相当的加速度不断进行贸易方式、工具、体制、理论的新陈代谢,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需求。国际贸易是与时代前沿结合最紧密的领域之一,无数种要素和技术融化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大胆革新的同时谨慎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细节,最大化消除隐患和弊端。例如,在前文中所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货物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和各种制度缺陷带来的问题。在贸易国际化进程中要正视这些问题,明白它们是一个领域在初涉创新时正常的副作用与不成熟,但要采取高效率的方式完善体系并解决问题。并且,不能否认创新在一个进程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一个新的事物的产生往往会伴随许多无法预想的产物甚至导致某些局面的失控,各种与之俱来的配件产业与新兴概念呈现井喷的当下当局要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制订措施规范化新兴产业并梳理良莠不齐的伴随物。国际贸易的实践与理论要相结合,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以实践发展反作用于创新。
国际贸易的工具、对象、理论创新仅仅是巨大的创新浪潮的冰山一角,不能全部涵盖国际贸易庞大的覆盖面和牵涉要素,这篇论文也只是选取了较典型的具体视角对国际贸易创新的几个点进行了折射,但创新的规律是一致的——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旧观念,直接承认并接受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并在其中挖掘出含有潜在利益的部分进行开发利用,迅速地对每个角落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我相信,国际贸易创新在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会日趋完善和成熟,崭新地改写生活的章节,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通用管理办法[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杂志,2013,(3):4546.
[2]香港瑞丰会计事务所—了解离岸[EB/OL].(2013/12/30)http://www.rf.hk/offshore/trade.html.
[3]张尧,陈洁民,王雪圣.日本碳交易体系的实践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3,(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