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人民币流芳的书法人物
2014-04-28沈居安
沈居安
人民币的一个特色是有书法汉字,在人民币上留有汉字书法墨迹的有两位著名人物,他们是董必武和马文蔚,其字随人民币流传,其名伴人民币流芳。这两位一官一民,人生经历迥异,但对人民币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董必武1886年出生,字洁畲,湖北黄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董必武科班出身,学识广博,还是早期的海归。董必武书法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字。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他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报中央批准的。第一套人民币从1元至5万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一千元耕地版钞票外,全是由他所书写。这些楷书汉字笔画规范,匀称和谐,刚劲挺拔,俊俏舒逸,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绚丽色彩。
第一套人民币之后,人民币上的汉字都是采用人民银行职员马文蔚专为第二套人民币书写的汉字。这些字形与魏碑相似仍属隶书,被誉为汉隶与魏碑的变体。也有人考证这种字体叫“张黑女”碑体,是北魏碑体的故名,属北魏碑体中的精品。后来国务院对汉字进行了规范和简化,有关专家按马文蔚原稿原作风格对所书汉字进行了精心挖补、修改,形成了人民币上标准的简体汉字,这些字仍然保留着马文蔚的书法风韵。马文蔚为人民币书写的汉字书体苍劲端庄,独具匠心,自成一体,特别是一直沿用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力足丰润,典雅和谐,刚柔并济。无论人民币钞票票面如何变化,这一书法都能与之呼应,是人民币的一大特色。
马文蔚祖籍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黄寨村,1904年生人。1930年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供职于中央造币厂,后曾在孔祥熙部下共事。1949年经薄一波介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曾任参事、金融研究员。1952年调到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工作。1988年3月29日病逝,享年85岁。
1950年春天的一个午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请职员马文蔚到自己的办公室比赛书法,并拿出一支毛笔让他使用。马文蔚认出这是支宫廷御笔但是用不习惯,便取来自己的毛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后经南汉宸仔细筛选并于同期征集到的其他墨迹比较,最后选定了马文蔚的。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都是国家机密不能泄漏,南汉宸和马文蔚对此也一直守口如瓶,从未向外提及。这件事档案也没有记载,所以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直到30多年后才被揭开。
1983年3月1日《山西日报》刊登文章,认定人民币的题字者是冀朝鼎,之后《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就此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一封信陈述事实真相。
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和专家鉴定,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认定:“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人民币面额汉字的书写者是马文蔚,补发人民币5000元给马文蔚作为稿费,同时拨专款14000元为其改善住房。至此,这一历史事实才为世人所知。
一代科班出身的银行资深行员马文蔚,一生司职两朝央行,专业才干和金融业绩未能改善其人生却险些使其夭折。不曾想到,一次业余时段的练笔却让其彪炳史册,这让人民币发展史上又多出一段酸楚的趣谈。
(摘自《人民币鉴赏与收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