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温度
2014-04-28
围绕民生新期待和改革硬任务,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4年的奋斗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今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像对贫困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些掷地有声、以民生民瘼为旨归的施政所向,让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民生的温度和改革的力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不仅如此,政府工作报告还为今年政府工作确定了总的指导原则:“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其中,“社会政策要托底”,意味着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也反映财政政策将向民生方面倾斜。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对此的解读是,在保证社会稳定、增加民生支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中有限资金用于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报告指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没有任何一个时候,民生改革显得如此迫切。”有分析认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一方面是有些方面累积矛盾确实体量过大,另一方面是新一届政府雷厉风行的改革做派给了民众更多的改革期待。
因此,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关键是要把社保、医疗、住房这“三把民生伞”撑好,使其不再成为民生之困、之难。
养老金不能只是“零花钱”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这实际是两个改革:一是将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两制度衔接。
“这两项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共计8.2亿人左右,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头戏。”金维刚说,“目前这两项改革都已启动,预计年内即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施行。”
建立起统一的制度,完善好衔接办法。“这样,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有“农民工司令”之称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说。
政策是好,但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还应该再提高一点。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
而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中国平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52元、189元。城乡居民养老待遇不及低保的一半,尽管城乡居民可能还有其他收入,但对于这些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60岁以上老人来说,养老金不能止于“零花钱”。
应该看到,城乡居保的全覆盖解决了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养老金从无到有的问题,在制度上填补了我国养老领域的最后一片空白。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参保对象共同参与缴费的制度,不是政府单方面发钱的制度。换句话说,城乡居保个人账户积累少,因此养老金待遇不高。
但即便如此,81元的购买力着实让人感觉有些“悲催”:2009年,城乡居保试点初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待遇是人均每月55元,大约能够买50斤大米;2013年,81元只能买40斤左右大米。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81元甚至买不了一桶油,更不要说养老了。
城乡居保规定,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老人都可享受基础养老金。低起步、广覆盖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现全覆盖后,如何在保基本上下功夫,向所有参保的老年人提供基础养老金,保障他们晚年的基本生活,就成为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乡居保待遇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组成,目前待遇偏低,一方面是因为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中,很大部分是未缴费人员,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另一方面,基础养老金地方补贴额度的确偏低,“一个月养老金买不了一桶油”成为这一尴尬最真实的写照。
与之相对的是,2013年,我国已连续第9年上调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次调整的幅度约为10%,目前月人均水平近1900元;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仅为700元。
城乡居保必须担负起其历史使命,尽快提高待遇,走出“零花钱”的窘境,让老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让缴费人员觉得更有盼头。
“看病不贵”才是关键
关于医改,政府工作报告用一个完整的段落进行阐述,可谓异常重视,且决心坚定——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医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因此,深化医改不能单兵突进,要全方位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各方面的综合配套。”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医生司艳华坦言,百姓最为期待的,是继续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以及加速铺开大病保险。换句话说讲,老百姓对医改最直接的检验就是看病还贵不贵。
“覆盖农牧民的新农合政策虽然报销比例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但享受这个待遇的门槛还很高。”司艳华代表说,有的地方新农合报销起付线就得上千元,而且很多药品都不在报销的名录里,患者花了几千块钱折腾一圈报销几百元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2012年发改委、人社部、卫生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文件后,目前全国已经有27个省份出台了试点方案。按照政策,在参保人得大病之后,除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报销医疗费之外,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将由大病保险按一定比例报销。
据了解,大病保险今年将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从而覆盖已经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包括新农合)的所有参保人员。“真心期待这项政策能够落实,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司艳华代表说。
此外,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级诊疗体系”这个词首次出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苗毅认为,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存在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浪费的现象,只有建立分级医疗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报告提出要建立这一体系,可以说真正抓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脉门。
在国外,社区医生是百姓健康的第一把关人。分级诊疗,实现就近就医,就是希望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才到大型综合性医院”。让社区医院有药、有设备、有好医生,让大医院别向小医院伸手要钱要病人。
可就当前的情况看,很多患者的就医意愿并不合理,有代表认为从临床实际来说,到大医院看病的绝大部分病人其实都不需要找大专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完全可以“消化”。
可为什么患者不愿意选择基层,是因为他们对基层医生不信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孙铁英认为,当前,很多基层医务人员的受教育、受培训程度,以及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都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供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培养出合格人才,并留住人才,这样才能把病人留在基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才能够改观。
安居要“优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安居”有着极为深厚的情结,就连民生之本的“乐业”也是排在其后。
报告提出: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报告还明确了今年保障房建设的具体目标——新开1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瀛岑分析,从报告内容上看,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概念弱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保障房。
其实,不少地方在两会前已经开列了今年的保障房任务单:北京力争竣工10万套、天津确保开建6万套、安徽将新建46万套……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工3600万套的任务是比较有希望的。
“实现全体百姓的‘安居梦,最关键的是让低收人群体住有所居。”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王宇燕说,将目光更多投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明确目标、划定时限,也体现了政府的担当。
不过,保障房建设、分配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代表担忧。全国政协委员、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说,部分保障房领域还存在把关不严、分配不公;选址不当、空置率高;质量缩水、居住隐患;保障房变商品房、福利房以及有进无出、督查不严等乱象。
“保障房建设不能光看数字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质量指标和公平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表示,必须严惩“开着宝马住保障房”的乱象,也要杜绝“宁住城里一张床、不住郊区保障房”的现象。
“公平有两个含义,—是分配要公平,二是房屋质量、选址等要公平,绝不能让保障房成为低劣的代名词,更不能让保障房成为‘唐僧肉。”王宇燕代表说。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