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2014-04-28林毅夫
林毅夫
发达国家未能真正推进结构性改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改革需要降低工资福利,会有短期收缩效应,可能导致经济放缓、失业进一步增加,政治上没有能力凝聚共识推行必要改革,总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输血”避免经济一再触底。但他们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结构性改革,就不能真正恢复经济竞争力。展望未来,结构性改革必将成为世界性命题。
对2014年的世界经济前景,国际上不乏乐观声音,而对中国经济则是悲观论调居多。在新的一年,我国应该有长期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的心理准备,也应该树立起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
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2010年至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3%、7.8%、7.7%,经济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同一时段,发展程度与中国相近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5%、2011年是7.0%、2012年仅有5.3%、2013年为4.9%;巴西,2010年增长速度为7.5%,2011年和2012年接近崩盘,增长率分别为2.7%和0.9%,2013年也仅有2.2%。显然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一起下滑只能是国际周期的外部因素,而中国和其他国家比,在同样的外部冲击下,表现还比较好。
国外不少评论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我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因素造成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所致,唱衰中国之声因此再度此起彼伏。但是,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既有我国主动调结构的因素,也有国际经济周期的外因。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被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拖慢,投资则因上一轮反周期刺激的项目基本完成而放慢了脚步,只有国内消费增长还较正常,增长速度慢于改革开放以来达到的年均9.8%实属正常。
2014年,外需仍将相对疲软,但在我国,不论地下铁路、污水处理、环境保护还是产业升级等方面都还有大量的投资空间,这些项目都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率。用好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后发优势、政府相对健康的财政空间以及充足的民间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启动内需,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可保持7%至8%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腐败等现象则是由于双轨制改革所保留的一些扭曲所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我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资本极端短缺,为了保护缺乏自生能力的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保留了金融和资源等要素价格的扭曲,这种保护在当时是“雪中送炭”,但今天我国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绝大多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继续给予补贴则成为多余的“锦上添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把要素市场上残存的扭曲消除掉,让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共同挖掘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发达国家未能真正推进结构性改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改革需要降低工资福利,会有短期收缩效应,可能导致经济放缓、失业进一步增加,政治上没有能力凝聚共识推行必要改革,总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输血”避免经济一再触底。但他们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结构性改革,就不能真正恢复经济竞争力。展望未来,结构性改革必将成为世界性命题。我国已经规划好了改革的蓝图,执行到位,我国就能够走在世界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