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还是『鸭蛋』
2014-04-28董凤霞
董凤霞
曾去参加一场优秀教师报告会,会上一位优秀教师首先提了个问题:作为教师,你了解自己所教的班级里,有多少孩子是“鸡蛋”,有多少孩子是“鸭蛋”吗?
在场的人都被问懵了,对问题中的“鸡蛋”“鸭蛋”疑惑不解。稍停片刻,他开始解释:每个学生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都是有差异的。好比我们要去煮蛋,如果这个学生是“鸡蛋”,煮熟的时间就会用得少一点。如果这个学生是“鸭蛋”,煮熟的时间相对就要长一点。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知道哪个是“鸡蛋”哪个是“鸭蛋”,教育势必就要出现盲目性。
是的,教育要想取得最大成果,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从了解学生做起。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确定教育方式、学习目标,最忌盲目性。
自己从教二十年,起初的好多年,每接收一个新的班级,任凭自己怎样尽职尽责,想尽千方百计去抓教学,班上总有少部分同学,不仅平时表现涣散,考试成绩也是一塌糊涂。我一度很苦恼。慢慢我明白过来,这些学生之所以考不好,一方面有学生自身不努力的原因,另一方面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合这些学生,是导致他们学不进去的重要原因。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一个班级少说三四十人,采用同一个模式来管理,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同一种方式来教学,本身就不科学。认识到这一点,经过深思熟虑,我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一次大胆改革,我把我的改革称为“一班两制”。在管理上,对那些一向纪律涣散的学生,可大可小的违纪,睁一眼闭一眼,不再过于和他们较真,甚至是“纵容”,以此缓解这部分同学对老师教育的逆反心理。在教学上,对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降低教学标准,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就不让他们在上面瞎费功夫,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上。别人写作文要求600字,对这些同学不限制字数,只要能把句子写通,能把意思表达明白就算过关。平时的简单测验,也不再搞一刀切,两套卷子,一难一易,让成绩差的同学先从分数上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实践证明,我的“一班两制”是成功的。因为我的宽容,让那些学生懂得了自责,渐渐又把自责变成遵守校纪班规的自觉行动。因为学习负担减轻了,这部分同学也不再视学习为畏途,学习成绩反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拜他为师的学生虽然很多,但他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一次,弟子子夏很认真地问孔子:“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又问:“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继续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学习再学习,提高自己。”
做到“因人施教”不难,难的是要分清哪个孩子是“鸡蛋”,哪个孩子是“鸭蛋”——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擦亮眼睛,细心观察,善于发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