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禁忌

2014-04-28王德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师爱同学教师

王德明

偶读一段话,颇有感触。“爱,是人类心灵酿造出的玉液琼浆,但爱有时也会变成无奈的苦水,致命的毒药;爱也是一把双刃剑,一种结果是学生虚心接受批评,愉快地改正错误,一种结果是师生间发生冲突,双方都受到伤害。”是的,现实中很多教师的“柔情”都曾遭遇过学生的“永远不懂”:一方面教师慷慨激昂、大公无私地倾情奉献;另一方面,教师的似火热情却尴尬地碰触到学生的寒冰,教师爱的信息难以顺畅地传递给学生,甚至还会受到学生的漠视和抵制。调查统计表明,百分之百的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四十不到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在日渐流行的学校组织学生民主评议教师活动中,一贯工作认真负责、教风严谨的教师往往出乎意料地得到很低的打分,有些学生甚至以为教师打零分泄愤。有些教师将这种爱的“禁忌”单方面归责到学生身上,认为学生不懂得爱,不知道感恩。而一旦形成这种意识,教师既难以从学生那儿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也疏于从自身挖掘根源,如此,师生关系便渐趋僵冷甚至敌对。事实上,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爱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的。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当教师实施的爱需要学生用忍受应承的时候,表明学生很痛苦;当教师实施的爱学生无法忍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教师在施爱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勿施加于学生以“难以承受的爱”。

首先,师爱要“投其所好”。

衡量干部的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同样,考核教师的业绩也应该看教师的工作学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教师的爱应当迎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如甘霖滋润学生心灵的沙漠,像发动机给学生添油助力,让学生如虎添翼,激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教师的施爱在学生看来是多余的、泛滥的,甚至对此是反感的,那么,这种画蛇添足的爱不仅会损伤师生关系,更会直接伤害到学生。“会爱”是无数名师成功的法宝,“错爱”则是所有教师工作的大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符合学生需求的爱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苛刻的爱。某些教师比较迷信“严师出高徒”的古训,秉持“为了一切学生成才”的理念,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手段,讽刺挖苦打击辱骂如毛毛雨,割“割喉”“断臂”“掌掴”“针扎”屡有发生,致使学生不得不忍受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捆绑,如此一来,即使学生走上了成才之路,也会留下这种“苛爱”的负面影响:仇恨多于感恩,乖戾多于温情,偏激多于平和。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实施了如此伤害,还振振有词,堂而皇之道“我这样做都是为了学生好”。究其实,可以说这些教坛上的“怪现状”都是平均分、升学率甚至教师的虚荣心等催生的,这种急功近利之心诱惑某些教师不惜采取铁血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只是恐怖,不是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爱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够“赏心悦目”地接受教师无私的爱并心存感激。

二是多余的爱。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家长维权意识的泛滥,媒体的煽风点火,社会对教育制度的抨击愈演愈烈,这种生存环境让一些教师心惊胆战,他们把教师视为高危职业,由此产生自保意识,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常常充当“好心人”的角色,最后的结果就是,“好心人”当得越好,学生就越接近于“废品”!教师自保了,安全了,学生却“废”了。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呵护,但不是不负责任的爱,而是有原则的爱。学生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学生遇到难关,就要自己去面对。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暴风雨的洗礼的。古今中外慈母多败子的事例比比皆是,教师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代替学生。曾有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拿着班级管理周记气呼呼地找到我,想得到我的支持和安慰。原来这位班主任突发奇想,买点橘子给学生吃。不料,却换来了学生一阵骂,什么收买人心,什么不怀好意等等,周记里难听的话扑面而来。师爱付出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真可谓出力不讨好,花钱买骂,是够冤的。学生才不会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老师如此待我,必有所图也。因此,这种莫名其妙多余的爱,这种无缘无故、糊里糊涂的爱不能不引起学生的猜测和怀疑。这种歪曲师生正常关系、想以礼物“收买”学生的师爱要不得,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可见,无节制地“爱”学生,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讨好他们,会让他们误认为教师的爱是有狭隘的自私目的,他们就感受不到教师的真爱!

其次,师爱要“量入为出”。

学生无法接受甚至容忍教师过度的爱心,在于这种爱心是学生不需要的,甚至反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爱学生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因此,教师施爱还要看看被爱对象的承受力。爱本身是感性的,但我们需要把爱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因为如何去爱是需要理性的。理性的爱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能够给学生以真正的人性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不顾学生的内在需求,忽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看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想发泄心中汹涌澎湃的爱,那么,这种爱未免自私狭隘、太不中用了。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地对待师爱。师爱也需要良好的表达形式。教师不仅要有爱学生的情感意愿,更需要爱学生的艺术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爱意”无限面前,乖乖地“缴械投降”,放弃抵触和逆反心理,心情舒畅地接受来自教师爱的温情?需要教师能够精通爱的学问,读懂学生的心,实施学生能够接受的爱。

很多时候,师爱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时过分的师爱会造成对学生的压力,从而让学生远离教师,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有位孙同学的姑妈来学校探望他,给他带来一条红烧鱼,却被同宿舍不懂事的孩子偷偷地分吃了。孙同学回到宿舍看见鱼没有了,放声大哭。班主任一边劝解孙同学,一边了解情况。经同宿舍的孩子羞愧告白,才了解孙同学真实处境。原来孙同学父亲偏瘫,母亲多病,爷爷奶奶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他和一个弟弟都在上学。每次到校上学都要带足一个星期的干粮和腌制的咸菜,每天生活费用只有一角钱,他每次回家都是步行四十多里路,以节省几块钱的路费。责备和痛心之余,班主任做出了几项决定:把自己的几套衣服送给他,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50元钱给他作为生活费,同时在班级发动捐款助学活动。一系列举措虽然使孙同学日常生活有所改善,但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遇见班级同学都要谦恭地躲在一边。孙同学终于忍受不了如此重的“爱”,提出退学,选择了逃避。原来教师轰轰烈烈的爱已经远远超过孙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如果没有这种不合时宜的师爱,如果教师只默默地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位学生仍然可以在贫困中踏实地、心安理得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迎来光明的前途。教师只是向学生宣泄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学生“无福消受”,我们貌似无私的爱是多么自私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病态的师爱是把学生赶出学校的罪魁祸首。

再次,师爱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百人百性,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教师的爱必须是明智的爱,是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爱。因此我们工作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承受能力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康心理,以便更好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偏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也是最难纠正的习惯。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常会觉得教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而教学困生费时费力又不见成效,易带来挫折感。从这点看,这种偏爱无可厚非。但究其本质,还是未能跳出用成绩好坏的功利心理衡量学生优劣的应试怪圈。偏向于听话的学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觉得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种偏爱会让教师看不到异己思想,听不到反面意见,有悖于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偏向于家庭条件好或有背景的学生,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会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予以特殊关照,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污染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偏向于与自己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对路”的学生,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独特的嗜好,这种偏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种种偏好,往往是教学中的常态,只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开阔教育胸襟,树立大爱思想,师爱就会“和而不同”,发展新境界。

总之,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把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师爱的温暖,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师爱的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师爱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应表现为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师爱应是爱护,而不是保护;师爱应是信任,而不是放任;师爱应是放手,而不是牵手;师爱应是博爱,而不是狭爱。教师心中只有真正装着学生,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发挥出“爱的教育”的最大威力。教师不能凭主观想象“一厢情愿”地对学生施展师爱,否则本来应该温馨的师爱就变味为 “难以承受的爱”。善待学生,就要真正关怀学生,真心热爱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爱同学教师
最美教师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以师爱诠释教育
圆我教师梦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