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北堡寨型村庄的特色挖掘与保护规划实践*——以旧广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

2014-04-28陈建军贾志强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墙村庄建筑

陈建军 贾志强

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初级形式,常指以农业为主,人口相对聚集,配置有少量的公共设施的固定居民点。一个村庄的形成不仅代表了人的居住,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展现,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因所处地区历史、文化、政治情况的不同,形成自身特有的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

堡寨型村庄是中国北方传统村庄中一种独特的类型。“堡”最早指筑有防御性围墙的聚落。“寨”:《辞源》中解释为防卫用的栅栏。堡寨型村庄指具有一定军事性质防御设施的村庄聚落,或专门用于军事功能的设施及承担防御职能的军事据点。

自汉代与匈奴大规模征战开始,山西北部雁门关以北就是中原防御的关键地区,军事用途为主的堡寨村庄以分布灵活,驻防兼备,军民共用的优势被广泛的使用。随着历代军事实力沿雁门关-长城沿线南北的反复进退,大量的堡寨型村庄也随之产生或消亡,自明代开始的长城九边防御体系的建设,使堡寨型村庄的建设更加规范和体系化,大量堡寨拱卫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驻守居民和守军的迁入形成稳定人口,进一步促进了村庄的建设和维护。如今,当年的守军早已成为村庄居民的祖先,而长城也不再作为防御工事,堡寨大多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只有名称还显示着这里原有的军事印记。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仍有一些特别的村庄,没有消失在工业化建设的运动中,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从中看到过去人们为生存而不断抗争的勇气和智慧,找回本地区已经消失的历史,延续文明的光辉。山西省山阴县旧广武村便是一处晋北传统堡寨型村庄的活化石,其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南部,恒山支脉翠微山北麓,南临代县、东靠新广武城及大运高速公路,西侧为朔州市朔城区,北部为广袤的大同盆地。村庄地形地势独特,保存有完整的军事堡垒格局,因其独特的堡寨村庄特色,现为山西省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图1)。

1 村庄现状

1.1 自然条件

村庄位于恒山北麓山脚下,东、西两侧为山体环绕,南侧为雁门古道,北部为大同、朔州平原,总体坐落于两山相夹的谷口位置。村西侧为季节性河流——二道河,发源于百草口内,河道宽度为40m,深2m,由南向北经过村庄西部,为村庄耕地主要灌溉水源。村庄因地形条件形成的地区小气候特点显著,低温干燥,冬长夏短,多风少雨(图2)。

1.2 建设现状

村庄北部与县乡道路广梵线相邻,道路宽度为10m,连接雁门关地区和朔州市朔城区,为村庄对外唯一道路,村庄东部1km为208国道及大运高速公路新广武出口,交通条件便利。村庄内部交通设施简陋,西侧有一条进村砂石路与广梵线相接,村内道路基本为土路(图3,图4)。

旧广武村为典型的堡寨型村庄,外部为防御性城墙,村民居住于其内。

村庄现有居民320户,共1 240人,耕地面积300hm2(4 500亩),农民人均收入5 000元(2012年),主要以打工、养殖奶牛、种植经济林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普遍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村内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

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旧广武村古城墙围合的城内空间形成抵御恶劣气候的屏障。上世纪80年代后附近大量居民迁入城中居住。其中绝大多数村民以种田为生,同时在院落内饲养一些牛、马、羊、猪等牲畜。村内建筑以住宅为主,建筑质量较差,村庄公共设施缺乏,现仅有一所小学及3处商店,大量的建设改变了原有城池的功能格局,城内空间拥挤,环境质量差,对古城墙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图5,图6)。

图1 旧广武区位图

1.3 历史文化资源

村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以军事防御设施及军事文化最为突出,包括辽代城墙、烽火台、六郎城军寨及村庄外部的长城遗址(表1)。

村庄外部城墙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堡寨城墙之一,始建于辽代,明洪武七年(1374年)包城砖,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新修葺。城池呈方形,东西宽315m,南北长500m,城墙高8m,现状顶部宽1—3m,底部厚5m,城墙上部建筑现已全部破坏遗失。古城设东、西、南3座城门,门外有瓮城,但破坏严重,现只剩夯土残基(图7,图8)。

图2 鸟瞰古城

图3 村庄现状土地利用图

图4 旧广武古城现状图

烽火台遗址位于村庄中心区域,宽、高约12m,为广武雁门关地区唯一置于村堡内的烽火台(图9)。

村庄北部、东部古城墙外分布有汉代戍边将士的墓群,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西南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郎城,相传是宋代杨六郎(杨延昭)在广武屯兵驻防之处,现仅存夯土残段,距旧广武古城约400m。村庄南侧1km处为百草口长城,该段长城保存完好,气势雄伟,功能格局完整,是明长城的典型代表(图10)。

广武地区历代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汇之地,逐渐形成了居民尚武崇文,忠诚老实、直爽憨厚的性格。村民待人友善,注重礼仪,喜欢聚集聊天。饮食、居住、生活习俗等都形成了独特的雁北特色。地区内还流传着众多的关于历代战争与和平的传奇故事、戏曲及生活习俗,成为村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

图5 主街街景

图6 街巷及建筑

1.4 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物价值认识、保护水平较低

古城墙、烽火台等设施失去了军事作用后,在自然的侵蚀和破坏作用下,风化破坏严重,加之地方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能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形成不自觉的破坏。如广梵线没有考虑到道路对古城墙的影响,沿村庄辽代古城西北角经过,最近处距城墙不足10m,对城墙文物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或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把古城遗址内的材料拆下自用,老旧住宅因无力修复而破败毁损,再经历了多次“建设”运动对传统遗存的破坏后,小体量的各个建筑文物已遗失殆尽。

(2)基础设施落后

现村内道路无路面铺装,污水基本直接对外排放,对村内生活环境形成较大影响。电力通信设施也不完善,经常出现供电故障,西侧的新村建设存在规划设计缺陷,建筑质量问题等,村庄人口大量集中在古城内,没有得到有效疏解,对古城内生活环境和文物保护都形成较大影响。

(3)开发利用滞后

村庄文物旅游开发现状较为滞后,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古城旅游还属于自发状态,以路过参观为主,少有专程前来的游客,道路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最终导致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较低,特色资源闲置。

2 村庄历史文化价值

2.1 雁北锁钥, 长城防御体系的一环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族的入侵袭扰,历代王朝都进行了长城修建工作,以明王朝最为系统、完备,到明中晚期最终形成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防御性的屯军堡垒按等级分为卫城、所城和堡城3级。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规模较大,堡城或称边堡,规模小,分布广,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城内有驻军营房、仓库、寺庙、住宅等设施,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出击(图11)。

旧广武距离百草口长城仅1.6km,城墙周长1.6 km,城内有烽火台,属于堡城类防御设施。其与另一个军堡——新旧广武仅相距1公里,分守进入雁门谷口,互成犄角之势,彼此呼应,长城占据两堡背后险要地势,提供坚固后防。

正如明《两镇三关制》所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繁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广武(含新、旧广武两座城池)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突破此处便可南进代县雁门关或宁武关,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由此,旧广武古城地处于雁门关北部的重要的战略防御位置,与东侧新广武并称“北门锁钥”(图12)。

2.2 依山傍水, 遵循战守结合的原则

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自然环境对城池的生存和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时驻军平时屯田的双重要求下,旧广武堡的格局和山水关系体现了古人在筑城选址方面的深厚造诣。堡城选址处于两山之间的谷口正中,两侧山体高耸,据城门不足500m,可为各城门的自然屏障,城墙周边土地开阔平坦,水源丰富,非常适合于屯田储备(图13)。村庄南侧蜿蜒曲折的长城和烽火台更是战略大后方,为前线提供必要的保护。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城池东西两山相夹,南北地势平坦,城边有河,“前平后靠”,“傍山侧水”是筑城最佳地势。旧广武军堡正是分利用了周边的山水格局为城池创造的优势条件,抵抗战争破坏和自然力量的侵蚀,延续千年历史(图14)。

表1 村庄历史文化资源汇总表

2.3 多层防御, 体现军堡功能特色

旧广武村军堡的布局功能体现了传统堡寨军事防御系统的典型格局。堡寨外部与长城、周边军堡形成品字型交错空间布局,点线结合,彼此呼应,构成协同防御系统。军堡自身的御敌规划和建构层次呈水平展开,形成护城河—城墙—街巷院落3级。军堡外围原有护城河,是距离城池最近的外围防御工事,按照“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防御思想,护城河形成对入侵者天然的地理和心理畏惧,起到迟滞进攻锋芒的作用。第二道防线为坚固的外部城墙,包含城门、雉口、望楼、垛堞、马面,敌楼、瓮城等防御设施,对靠近城墙之敌进行打击。围合的墙体不仅有御敌作用,还可以“昼防流寇,夜防盗贼,防洪挡风”,改善地区生活条件(图15)。

街巷是中国传统聚落重要的组织者,也是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重要的塑造者,旧广武村内现状街道与建筑布局基本沿袭“三街”格局。整个村落以烽火台周边为中心向东、南、西3个方向延伸出3条大街,形成堡寨的主要通道,次要巷道纵横有序,与主街多以“丁”字形相交,宽窄各异、方向曲折多样,巧妙地把传统居住与防御功能结合在一起,起到空间分隔、限制敌军侵入的作用。

堡寨的功能中心位于3条主街道的交汇处,以烽火台、戏楼及广场形成公共活动场地,周边配置军事指挥所、祭祀庙宇、功绩牌楼等设施,形成集日常活动、军事指挥、宗教祭祀为一体的功能中心。

图7 明代城墙

图8 西城门

图9 烽火台遗址

图10 百草口长城

由于旧广武堡的主要功能为屯兵驻防,战乱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居住生活类建筑较少,院落大小不一,规制不等,建筑入口方向多样,外墙厚实坚固,单人小巷道众多,大多建筑重防御而轻装饰,建筑外观朴素,因地布局,形制规格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建筑成本,防止在战时破坏而造成大量损失。

3 基于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保护策略

3.1 战场及其构成环境的保护

战场属于宏观层面外部防御屏障的范畴,包括外部的自然环境、周边的其他防御设施和战斗发生的主要地区,区域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各类防御措施和功能只有在战场的环境下才有实际的意义,保护战场环境是构成旧广武历史文化特色的核心内容。规划依照战争环境的关联度的强弱,在村庄用地区域内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3个层次区域保护控制范围,构成村庄整体保护的基础(图16)。

(1)历史文化保护区

以外部军事防御性设施为基础,现存文物为核心,包括城墙、城外军事据点、烽火台为主要战场环境,分别设置城墙历史保护区、烽火台保护区、六郎城历史保护区、汉墓群历史保护区。因该区域内建筑或空间环境对堡寨防御体系的构成具有重要支配作用,规划区域内执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改变文物一般的保存状态,同时移除与其无关的建筑和设施,严格依《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维护和修复。

(2)建设控制区

建设控制区分布在历史保护区之间,基本涵盖了堡城内、外部各军事设施之间联系区域和空间廊道,通过合理的修复和整治,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增加服务设施,恢复城池原有的传统格局特色和历史风貌,展现完整的军事堡寨空间特色和防御体系,促进村庄旅游经济发展。区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以现状用地为基础进行局部调整,严格限制建筑高度、体量与风貌,形成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协调一致的空间风貌。

(3)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区外围区域,包括与村庄总体风貌有关联的南侧山体、河流等自然环境,属于更广义的战场范围,基本覆盖了视线所及的村域的主要范围,区域内要求保护整体自然空间风貌,严格控制建设高度、体量、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山采石,搬迁区域内的非生态农业项目,适当退耕还林还草,维护城堡独面苍茫的标志性特色环境。

3.2 城池格局保护

城池格局保护为中观层面的军事防御设施保护和修复,包括城墙及城内的防御设施的组成、布局和配套设施,以符合历史原真性原则为前提进行原状维护或修复(图17-19)。

(1)城墙的保护

村庄外部的堡墙现状是村庄最具有代表性的军事文物之一。规划在对现状城墙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城墙进行分段质量评价,确定质量等级及保护方式。对古城墙的保护注重城墙整体完整性和历史久远性,以现状修缮和维护为主,在适当的条件下恢复城墙上部主要建筑,包括角楼,东西南门楼,北门城台上的真武庙,门楼设敌楼,恢复瓮城,形成明代城池总体风貌。

(2)烽火台的保护

城内现存的烽火台是长城“沿边墩台”的一部分,用于传递军事信号,夯土结构,现高约12m,为该地区唯一处于城内的长城沿线军事信号装置。规划结合采用与城墙相同的保护措施,整治周边环境,对烽火台夯土台体进行加固,增加外包砖,并按照长城墩台形制设置顶部机构,恢复古烽火台风貌。

(3)街巷传统格局保护

旧广武军堡的街巷格局是古城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的体现,其中主街宽敞,便于军队快速通过,巷道窄长曲折,各辅巷与主街均以“丁”字形相交,体现了“防卫功能”与“村落生活”相统一的基本思想。

规划重点对“三街”形成的空间格局进行保护,以“东、西、南三街”为旧广武村古城内主要空间轴,维持街道宽度不变,重点改造街道风貌、环境和基础设施,恢复街巷的服务功能和空间形态。小型街巷出于防御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建设影响,呈现出曲折变化的形态,西门南巷、东门南巷、南街为重点保护巷道,保持原有空间尺度和格局,适当恢复沿街围墙、门楼的传统风貌,保持传统街巷特色。

保护并修复街巷空间标志物,对街巷现存的门楼,照壁、街巷内大型树木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复,恢复街道的基本风貌,修复城门及城墙上部建筑,突出街巷入口特征,对城内的烽火台,三官庙、中街牌楼等空间标志物进行恢复,保护城内整体天际线,控制改造建设高度,保护古城整体形象的完整性(图20)。

3.3 建筑及院落风貌特色

晋北地区建筑因其所处的自然、历史、文化条件制约,形成其自身的特点。

(1)院落基本为矩形,南北长、东西窄,长度不等。常窄边沿街并开门,庭院呈南北向布局。

(2)建筑常设有正房、倒座、东、西厢房、过厅等功能用房。规制较为灵活。并不一定按照四合院的形制。院内正中常有小型菜园,院东南、西南角为较大的家畜棚及厕所。

(3)建筑高度为一层,采用两坡顶卷棚式屋面形式或硬山形式,屋顶结构简单,建筑开间以3—5间为宜,平面布局灵活,东西厢房布局较为灵活,多为单侧布局,建筑檐口高度3.5m左右。

(4)建筑功能以一厅两卧的形式居多。卧室靠窗一侧为土炕,具有典型的民居特色。

由于村庄军事功能的限制和战乱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村庄代表性历史建筑遗存较少,建筑景观更多反映为连绵统一的村庄肌理。规划对村庄建筑及院落风貌的保护原则即以形成统一传统风貌为基础,普遍整治和改善现有建筑及庭院环境,重点修复沿东西主街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公共建筑和住宅院落,展示堡城内部功能和空间形态特色。

重点修缮和恢复沿东西大街的代表型院落建筑,如西街2-35过厅 、2-37马家正房、2-59正房及厢房,东街3-10王家院正房及厢房、1-22谢家院中门,厢房、1-19、1-20张家院,在保留历史信息的同时,塑造形成明清风格街道景观(图21)。

3.4 人文精神保护

图11 广武周边明长城防御体系图

图12 旧广武及雁门关周边防御格局图

图13 古城选址

图14 周边环境资源分布图

图15 古城防御格局复原图

图16 村庄保护范围及层次

图17 古城规划功能布局图

图18 古城规划总平面图

图19 城墙及街巷功能恢复鸟瞰图

图20 主要街巷整治示意图

图21 重点院落保护规划设想图

庙宇为城池内公共活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科学文化缺乏的年代,各类神明是远离故土的人最主要的精神寄托,联系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堡城内不少庙宇已经毁坏消失,或仅剩基座或遗址。根据庙宇规模和功能特点,规划在恢复古城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对部分较为重要的庙宇进行了恢复,土地庙位于古城中心,规划拟恢复土地庙原有的建筑形态和风貌,形成村庄中心建筑之一,北城区顶部建筑的玄天庙(真武庙)在村庄空间轴线的北端,是全城北侧制高点,内有马道连接地面,具有较高的形制等级,是军人心中战争胜利的必要保障,作为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村庄街巷上曾经存在三官庙,佛殿庙,观音庙,文庙等庙宇,多为一间到三间的歇山顶建筑,小的仅在瓮城内设置一个壁龛如火神庙、马道庙,规划在村庄整治过程中,综合现有条件进行实体恢复或仅做空间保留,恢复原有军事生活的精神体系。

4 村庄发展规划与旅游资源的利用

在充分保护村庄现状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规划把村庄建设、历史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三者结合起来,明确“保护传统风貌,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疏解城内空间,适度进行移民搬迁”的村庄建设原则。结合旧广武村所具有的军事文化特色和村庄实际,改造老村,建设新村,使村庄成为雁门边塞旅游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

(1)调整村庄用地空间结构

结合现状保持村庄“一轴”、“两片”的发展格局。一轴:沿旧村东西街向西延伸,穿过二道河到新村形成的中心联系轴。该轴由15—30m宽步行道路及广场组成,是新旧村联系和旅游出入的主要通道。“两片”形成以二道河为界的东、西两个生活片区。东片区为历史文化名村,以保持村庄传统风貌为主要目标,东西街两侧适当设置商业居住混合用地,整理古城墙内外部环境,村庄外围设置绿化带,将原有的对外服务用地移入新村,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前提下,为村庄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条件。西片区为现代新农村,规模与老城相当,沿二道河西岸设置新村居住用地,并在村庄靠近道路一侧设置绿化隔离带。新村中心设置必要的村庄服务设施用地,结合远期的旅游发展需要在村庄设置部分对外服务设施用地(图22)。

(2)开发利用特色军事文化资源

旧广武军堡周边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表2),规划结合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文化特色及完整堡寨防御体系的资源优势,以营造边塞氛围和体验战争攻守为重点,构筑旧广武古城观光区、六郎城遗址区以及古代军事文化游憩区3大主题景点,近期利用旧广武军堡作为“军事堡垒”和“古代战场”的独特优势,开展“边塞古堡”的情境体验活动,远期结合新广武军堡、百草口长城、汉墓群等重要文化节点,形成以传统军事文化特色为中心的广武—雁门边塞旅游区,使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图23,图24)。

5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意义

(1)积极推动了村庄文物保护工作和基础设施的改造

《山阴县旧广武村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于2012年完成山西省住建厅和朔州市政府的审批工作,成为村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村庄争取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编制完成后的两年内,相关部门展开了相应的保护工作,在2012—2013年相继完成了城墙外部破损部分的修复、城墙整体修复工程设计、村庄内外部道路改造、排水工程改造等项目,补充修复了城墙垛口、完成路面硬化、亮化工程,使村庄内外部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汉墓群、新、旧广武古城、长城、雁门关为主要景点内容的广武边塞风貌旅游区正在积极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旧广武古城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将形成新的发展机遇。虽然距离规划所确定的古城完全修复还有一定距离,但对于居住其中的居民而言,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带来生活上的改变。

表2 旧广武村旅游资源汇总表

图22 村庄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23 旅游资源分析图

图24 城内旅游线路规划图

图25 东门城墙整治示意图

图26 城墙外部修缮示意图

目前,村庄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但由于保护和建设涉及部门较多,技术工作和资金支持也较为分散,后继的相关规划或工程设计对原有保护规划内容的理解和继承有所差异,因而形成实施效果与规划不一致的情况,总体风貌缺少统一控制,没有发挥保护措施的最大效果(图25,图26)。

(2)发掘堡寨型村庄一般保护方式

规划以军事防御特色作为村镇价值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结合晋北雁门关——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特征,发现并研究了晋北堡寨型村庄这一新的保护类型,提出了以军事防御体系保护为构架的保护方式和策略,对晋北地区,内外长城沿线大量的堡寨型村庄及以演变为更大型居民点的卫、所型村镇的保护都具有相应的参考意义。

(3)协调历史保护和村庄发展的矛盾

通过规划的调研和梳理,旧广武村各类文物价值和历史遗存得以系统的整理和呈现,一方面为村庄留存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提高居民对村庄价值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规划中对村庄的历史风貌和环境进行了重建,恢复了各类军事设施的空间标志,恢复古城风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发展环境,推动村落健康、持续、和谐发展,为村庄建设改造和未来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文章基于《山阴县旧广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写,谨对参与该项目的太原理工大学韩为成老师,张尔峰、尚白冰等同学表示谢意。)

References

[1]王绚,黄为隽,侯鑫. 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3(8): 59-61.WANG Xuan,HUANG Weijun,HOU Xin.Shanxi Traditional BaoZhai Settlement Research[J]. Architectural Journal,2003(8):59-61.

[2]王绚.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 建筑师,2003(4):64-70.WANG Xuan. Traditional Fortress Settlement of Defensive Space[J]. Architect,2003(4):64-70.

[3]李严,张玉坤. 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J]. 新建筑,2006(1):36-40.LI Yan,ZHANG Yukun.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ilitary Fortresses along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Village Fortres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J]. New Architecture,2006(1):36-40.

[4]罗隽. 攻击与防卫——关于建筑的防卫要求与防卫作用分析[J]. 新建筑,1993(4:18-22).LUO Jun. Attack and Defense- Analysis the Defense Demand and Defense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J]. New Architecture,1993(4:18-22).

[5]张玉坤,李哲. 龙翔风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J]. 华中建筑,2005(1):150-153.ZHANG Yukun,LI Zhe. Soaring Dragon And Dancing Phoenix--Research on the Military Fortresses along the Great Wall(Ming Dynasty) in Yulin District [J]. Huazhong Architecture,2005(1):150-153.

[6]荀平,王众. 中国古代城池军事防御体系探析[J].新建筑,2008(3):103-105.XUN Ping,WANG Zhong. On the Military Building Defense System of Chinese Architect Cities[J]. New Architecture,2008(3):103-105.

[7]郭红,于翠艳. 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J]. 军事历史研究,2004( 4):78-87.GUO Hong,YU Cuiyan. The Defense System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Zones[J].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2004(4):78-87.

[8]张玉坤,李严.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 华中建筑,2005(2):116-119.ZHANG Yukun,LI Yan. Illustration on the Defense System Distribution of the Nine Important Defense Areas in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J]. Huazhong Architecture,2005(2):116-119.

[9]郑军德. 村落更新应留住乡村特色——对浙江中部地区村落更新的思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5-108.ZHENG Junde. Rural Character Should be Kept during Village Renovation:Reflections on Village Renovation in the Middle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9(4):105-108.

[10]马晓冬,李全林,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2012(4):516-525.MA Xiaodong,LI Quanlin,SHEN Yi.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and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4):516-525.

[11]王浩,唐晓岚,孙新旺,等.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WANG Hao,TANG Xiaolan,SUN Xinwang,et al. The Village Landscape Features and Integration[M]. Beijing:China Forestry Press,2008.

[12]方茂青,田密蜜. 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华中建筑,2010(8):171-173.FANG Maoqing,TIAN Mimi.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Zhejiang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J]. Huazhong Architecture,2010(8):171-173.

猜你喜欢

城墙村庄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我的小村庄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村庄,你好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村庄在哪里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