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上海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2014-04-28周晓娟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3期
关键词:村庄农业农村

周晓娟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上海农村的土地、资源、人口等各项要素也重新进行组合,村庄的性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村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最基本的单元,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它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与城市在信息、能量、能源等方面有多维的交流互动。从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来看,“城镇”和“乡村”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在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应当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在产业发展上应当 “城市反哺乡村”,实现城镇产业与农村产业的垂直分工与充分对接。

图1 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图2 休闲农业

图3 农产品生产加工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弥补上海在全球城市建设中的短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健全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村庄产业升级和良性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村庄产业发展模式和新型村庄发展道路。

因此,对上海村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的内容。

1 上海村庄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1.1 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村的功能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庄发展模式。同时,农村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就业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1)村庄产业发展呈现梯度性

村庄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其中,一些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靠近中心城边缘的村落(如闵行、宝山区)率先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农业、商业混合的复合型村庄,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空间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混合。而远郊村庄(主要指金山、奉贤、崇明)则普遍缺少产业载体,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集体经济支撑,直接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对中青年人口吸引力不足,农村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使农村地区发展活力弱化。如果不能增强产业支撑力,农村经济发展压力、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还将继续加重,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缺乏统筹,主导产业同质化

目前很多村庄产业发展就村论村,没能结合区域和镇域主导产业,以及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均处于“小、散、乱”状态,经营主体分散,主导产业趋同化,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同时也带来基础设施的浪费、产品的无序竞争等问题。

(3)忽视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往往采取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乡村工业较为发达的村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导致村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2 村庄产业发展趋势

农村产业发展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逐步变化的。当前在生产力发达、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上海村庄产业逐渐呈现多种经营,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趋势。

1.2.1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界限变得模糊,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出现不断融合的趋势,现代农村产业体系[1]初具雏形。产业融合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它在横向上增加了农业的产业幅度,在纵向上拓展了农业的产业体系。村庄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农村地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尤其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有利于农业的产品功能优势和服务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如农家乐、农村体验、创意农业等模式的出现(图1)。

1.2.2 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现代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展,新型业态不断出现。主要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体现城乡的互动融合。新型业态主要有以下几种: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服务业等(图2)。

1.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充分带动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连接,农业与上下游产业部门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环环相扣,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图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和产业配置手段,主要起到合理分配资源、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交易风险等作用[2]。目前上海农村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等几种模式。

1.2.4 家庭农场蓬勃发展

鼓励发展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是上海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探索。家庭农场把农民每家每户的小块农田集中起来,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在上海,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一般为100—150亩,主要特点概括为 “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图4)。

1.2.5 农村文化传统日益受到重视

2012年底,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上海部分村庄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村落文化传统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并将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规划建设相融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因素在上海新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如特别注意保护有典故可寻的村宅、庙堂等,以及名人故里、古树、小桥流水,并引导它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图5)。

2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策略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概念

产业发展不仅是指产业整体或不同产业量的增长,也包含了产业质量的提升。换言之,产业发展是指产业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市场发展需求等,对村庄三次产业进行量和质的安排。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不只是从用地角度对产业布局进行引导,而是把产业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支撑力,来考虑产业发展和空间配置[3]。

2.1.2 相关理论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于农村来说,由于村庄的资源禀赋、市场、技术、区位优势等存在差异,所以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区域差异。那么新农村产业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因素,更要结合当地的市场条件、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特点来进行产业发展现状特征的分析与布局调整,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挖掘与发挥优势,实现合理的生产分工。

(2)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产业空间结构理论旨在探寻各产业活动的优化布局规律和合理组合形式,目标是达到区域整体最优发展,并在实践中为产业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产业布局最终需落实在空间上,在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和预测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或扩散的规律,对不同产业的空间组合方式、产业空间关联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 村庄产业发展原则和路径

2.2.1 村庄产业发展原则

(1)一产转型——生产作业方式的转型

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将原有较为分散的农用地通过宅基地的置换和复垦进行适度集中,改变原有农业小规模种植和生产的模式,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转型,提高农用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图6)。

(2)二产引导——适度保留、近远期结合

以“三个集中”为指导原则,郊区村庄的现状工业企业应逐步向邻近的工业园区集中,但是鉴于上海郊区有很多村集体经济中的村办企业占比依然较重,因此在规划中也要适当考虑村级经济的发展,要适度保留布局较为集中、环境影响较小的现状企业,同时鼓励其产业能级的提升与转型(图7)。

(3)三产联动——依托一产,促进三产

应充分依托各村所处的区位优势,挖掘其周边休闲旅游业的资源,推动农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引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农家旅游经营理念建设如农家乐等项目。同时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以一产带动三产的发展(图8)。

2.2.2 村庄产业发展路径

从城镇化与村庄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需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需控制工业企业在农村的无序蔓延,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依靠政策和经济杠杆的引导,实现农村工业合理转移和集中。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图4 家庭农场

图5 传统村落

图6 农业规模化经营

图7 现状企业厂房改造为高科技农业

图8 农家乐建设

图9 花卉产业群落

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市场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过程,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控制和转移农村工业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需控制工业在农村的无序蔓延,及早避免农村工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低水平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引导农村工业逐步向城镇工业区转移、集中,以取得城市和农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2.3 从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求积极拓展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培育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1)积极培育第三产业

引导村民立足于当地优势和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投资少、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项目。如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方,可以发展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地方,可以发展体现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人流汇聚、客源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商业、饮食、运输、住宿等传统服务业。

(2)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

在产业路径的选择上,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是否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乡村主要形成第一产业的生产基地;在新市镇布局服务新农村的第二产业,如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后续加工业、农机具、化肥、生态肥等;在农村和新市镇健全完善具有农村特色的第三产业,如建设农技站、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又如与郊野娱乐、休闲、运动结合,开拓生态农业旅游、大型运动休闲基地等。随着农户兼业化的发展,真正依靠农业收入生活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少,农副产业加工、生产性服务将直接衔接一、二、三产业,在工农业以及第三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

2.2.4 从区域环境与村庄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要求挖掘所处区域的优势,培育特色农业①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人文因素等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托,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将因其基础条件各异而具有不同特色。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产业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

2.3 村庄产业发展策略

2.3.1 依托区域,产业统筹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应放到城镇产业格局甚至区域的大格局中考虑。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条件进行村庄产业结构研究,并依托更大的市场探索多元化的村庄产业发展模式,是当前村庄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村庄产业规划应以区域产业、镇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基础平台,对村庄的产业发展背景、现状、目标、模式和措施进行探讨,打破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的产业研究方法,紧扣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进行产业研究,将村庄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反哺等多方面内容结合进行思考,理性地选择符合规律、适合地方的村庄产业发展思路。

2.3.2 市场导向,左右联动

在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加以实现,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产业的进出机制,不应过分追求局部地区产业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封闭式产业发展模式。

但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单个村庄的经济集聚能力有限,需要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体合作产生共赢。某一村庄可以和左邻右舍形成“村庄产业群落”②“村庄产业群落”是基于村庄群落(Village Community)概念提出,重点研究村庄产业要素关系。这一概念借用了生态学中“群落(Community)”的含义,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产业群落对此概念进行了扩展,是指产业上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个村庄群体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联系,受村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变迁、人口生活习惯、经济社会要素、产业发展动力、行政边界以及特殊因素等多方面内容)影响,呈现出一种“产业营养关系”或“产业协作关系”。,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通过规划明确并强化分工关系,建立稳定的产业群落协作机制,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综合发展,最终构建“区域产业”——“产业群落”——“村庄产业”的层级关系(图9)。

产业群落作为整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其内部紧密联系,合作与竞争并存。产业发展规划应当梳理产业群落发展的内外层次,加强群落对外部动力源的反应能力,如建立更充分的信息沟通,设计供需链条等;在群落内部加强村庄之间的协作关系。

2.3.3 差异发展,因地制宜

由于村庄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交通条件、产业特点等差异较大,针对不同的村庄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分析村庄的资源禀赋和边界条件,选择村庄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分工协作、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尽量避免地区间恶性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2.3.4 尊重文脉,持续发展

保持乡村风貌特色有助于形成乡村核心竞争力,为今后发展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提供条件。乡村的传统风貌和个性特色是历史的延续,欧美和日本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因此,产业发展规划中应充分注意发现、发掘、保护历史文脉和特色,在建设中使其充分显示历史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

另外,根据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和限制性产业名录,倡导生态化、绿色化、资源减量化等产业发展理念。

3 差异化的村庄产业发展模式分类

本课题按产业形态将上海村庄分为农业发展模式、休闲产业发展模式、工商产业发展模式和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3.1 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型村庄

该类型村庄在上海远郊农村比较普遍,一般说来,在地理位置上,离城镇较远;在生态风貌上,村域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并有不同程度的水乡环境(图10)。村庄产业构成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很少甚至没有,对村级经济、村民就业和增收的作用微乎其微。其中,一些村庄通过发展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经营绩效的增长,现代农业成为一部分生产经营者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全村就业和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弱。

生态型村庄以农业为村庄地区的主导产业,需改善现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以及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选择和培育出新型品种资源,节约上海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以国家保护基本农田为契机,合理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建立具有高效经济过程与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为村庄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与经济基础。同时,通过改善村庄地区的生活设施来拓展农业功能,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向生物能源、生态保护、都市旅游等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2 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体验型村庄

该模式的村庄,一般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交通便利的优点;在生态风貌上,村域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和水乡环境;在产业上,除了有种植、养殖、林业等典型的农业特点外,具有农家乐的三产优势;在发展前景上,可建立一产、三产联动机制,通过农村旅游和体验活动等促进新农村发展建设。重点发展以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人文观光为主的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农村(图11)。

体验型村庄建设,一是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三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四是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3.3 工商产业发展模式——城郊型村庄

图10 生态型村庄

图11 体验型村庄

图12 商贸流通型村庄

图13 工业带动型村庄

城郊型村庄在区位上靠近新市镇或新城区,应综合考虑城镇化推进和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由于区位优势,城郊型村庄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商贸业和专业市场或发展特色产业。该类模式的村庄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与城镇地区在功能定位上的互补、道路交通上的整合、产业发展上的借鉴,同时也要为未来城镇的发展留有余地。

城郊型村庄根据其产业导向又可分为3类:

(1)商贸流通型

商贸流通型村庄一般位于上海与周边省市的接壤地区,主要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形成以当地农村和周边省市农村地区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规划成为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村庄(图12)。

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2)工业带动型

对于乡村企业发达或靠近区(县)级工业园区的村庄,一般利用区域经济地理优势、工业实力,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图13)。

工业带动型村庄靠近城镇的农村地区,从就近的基础条件出发,以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娱乐、信息、医疗、环保、生态、设施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通过村庄的建设,农村在土地、人才等资源结构整合的基础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又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工业企业与村庄建设融为一体。该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的基本要素,如工业园区、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强的村领导。

(3)新市镇发展带动型

对于靠近新市镇的村庄,应充分发挥新市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新市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聚集效应。同时,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3.4 综合产业发展模式——综合型村庄

该模式村庄一般在地理位置上,离城镇远近适中;在生态风貌上,村域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有不同程度的水乡环境;在产业上,既具有种植、养殖、林业等典型的农业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在产业发展中,应着重考虑政策扶持和配套、村庄建设各项资金来源和运转等;注意扬长避短,努力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争取形成“一业特强、多业发达”的格局。

4 村庄产业发展保障

4.1 专业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林牧副渔”以及农村水利等领域服务于生产、加工、销售及农田水利管理的社会团体和其他服务组织。它集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技术服务、农产品产供销服务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崭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重点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且是推动农民有效进入市场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最常见的形式是组建专业合作社,它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有效沟通市场信息,提高市场预见性,带动特定产业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随着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而且因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形式的改变,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动力。

4.2 行业农产品协会

目前,上海农产品行业协会所联系的农户数量还不是很多,但它以“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专业生产基地”的模式,不同程度地将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技术推广等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它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标准不一、粗放式经营等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

因地制宜,立足各村资源优势,从各自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出发,积极支持和引导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设立,也可以按产品、经营环节、经营方式或服务功能设立或组建。

(2)农产品行业协会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上

一般的农户生产规模小,农业收入有限,他们对行业协会的内在需求不大。对于小规模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则主要依靠农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销售)大户、龙头企业等组织来带动。

4.3 流通体系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1)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降低物流运输费用,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

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以新市镇为单位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是关键,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乡统筹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

国内外村庄规划的实践都是从振兴产业、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步骤的合理规划,将农村产业与农村建设的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产业特色和文化保护,这是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相通之处。因此,在上海农村地区,尤其是远郊地区,促进村庄产业发展不仅是培育村级经济增长点,解决村级经济运行资金来源、扩大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的需要,更是增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保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结合村庄自身要素条件,以市场需求要素为导向,在详细分析村庄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模式。同时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村庄产业群落,形成规模经济,与乡镇、城市产业经济优势互补,既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又能真正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References

[1]侯静珠. 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HOU Jingzhu. Research on Village Planning Based on Industry Upgrade[D]. Suzhou:The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2]赵万林,董冲.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8(8):32-33,94.ZHAO Wanlin,DONG Chong. Explor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Northern Economy,2008(8):32-33,94.

[3]陆柳. 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LU Liu. Research on Planning of New Countries’Industries[D]. Hangzhou:The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11.

[4]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1):38-42.YAN Lin,WANG Jian.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Industry Guide Methods in Beijing Village System[J].Beijing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Review,2010(1):38-42.

[5]王习明,彭晓伟.新农村建设之国际经验——以 日、韩、法、印 为 例[EB/OL].( 2006-10-11)[2014-05-09]. 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8205/page-1.html[EB/OL].WANG Ximing,PENG Xiaowei.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Take the Case of Japan,Korea,France and India. [EB/OL].( 2006-10-11)[2014-05-09]. 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8205/page-1.html.

[6]李家寿.重视和加强新农村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发展[J].生态经济,2007(12):164-167.LI Jiashou. Emphasize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s Traditional Cultures[J]. Ecological Economy,2007(12):164-167.

[7]刘旭辉.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2(3):64-69 LIU Xuhui.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Practice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3):64-69

[8]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R].2010.10.The Land Arrange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PRC,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Theory,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Land Arrangement[R].2010.10.

[9]郧文聚主编. 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2.Y U N We n j u.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L a n d Consolidation Planning[M].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11.12.

[10]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青西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Qingxi Countryside Unit(Country Park)Plan[R].2013.

[1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松南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Songnan Countryside Unit(Country Park)Plan[R]. 2013.

[12]易鑫. 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 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1-16.YI Xin. Rural Planning an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Germany[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0,25(2):11-16.

[13]刘英杰. 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 世界农业,2004(2):36-39.LIU Yingjie. A Study of Germ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olopment: Unique Features and Inspiration[J]. World Agriculture,2004(2):36-39.

[14]郧文聚,杨晓艳,程锋. 大都市特色的农村土地整治——上海模式[J]. 上海国土资源,2012(3):21-25.YUN Wenju,YANG Xiaoyan,CHENG Feng.Rural Land Renovation with Metropolis Features:Shanghai Mode[J]. Shanghai Land& Resources,2012(3):21-25.

[15]张坤,谭雪兰,黄婷,等.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分析[J]. 上海国土资源,2013,34(2):24-27.Zhang Kun,TAN Xuelan,HUANG Ting,et al.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Methods[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3,34(2):24-27.

猜你喜欢

村庄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