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村庄规划实践——以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为例
2014-04-28周晓娟苏志远
孙 珊 周晓娟 苏志远
0 引言
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整体综合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下,如何面对村庄的发展出路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沿海大都市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作为各项社会经济要素的强大磁力中心,其郊区村庄无疑面临更多的发展困惑。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日益成为集体认同的形势下,村庄规划重新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自2005年以来,上海市开展了多轮村庄规划试点和建设,与政府惠农政策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村庄生产和生活条件。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以往的村庄规划较少地体现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的差异性,存在着工作深度浅、偏重表面效果、实用指导性不强等多方面不足。
拾村村是上海郊区一个极为普通而又有代表性的村庄,体现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种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普遍性问题,而非特殊性问题。作为上海市试点村庄规划之一,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的规划实践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以点带面,为上海市郊区村庄规划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提供启示和借鉴。
图1 四团镇总体规划镇村体系图
图2 四团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管制图
1 规划方法的侧重点
拾村村村庄规划工作旨在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思维,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庄规划理念,创新和改进村庄规划方法,以下5个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1.1 扎根乡土、深入细致的体验式调研
规划项目组采取驻扎现场的方式,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表面了解,而是深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注重与村民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获得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本次规划的现状调研贯穿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分为4个阶段,主要调研形式包括现场踏勘、集中座谈、入户访谈、发放问卷、部门座谈。投入调研总人次达到151人,为规划思路形成与方案制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 找准问题、需求导向的主体思路
村庄规划并非要面面俱到,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建立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目标和路线,有重点地展开规划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拾村村村庄规划通过大量的座谈访问和问卷统计,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总结出村民最为广泛关注的4个重点问题,即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优化环境。
1.3 尊重格局、整治为主的规划策略
村庄格局是农村社会关系的空间载体,体现出乡村特定的生活肌理,具有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复合价值。拾村村村庄规划尊重既有传统村庄格局,重视村庄与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没有盲目规划新村,不搞大拆大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保护和突出地域历史文化和乡村风貌特色。应当注意的是,尊重村庄原有格局并不代表规划不作为,为使土地更集约化利用和设施配置更便利,规划应该在优化空间和维护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1.4 村民参与、体现意愿的编制过程
在拾村村村庄规划编制中,村民全程参与规划编制过程,贯穿现场调研、初步方案和中期方案多个阶段。村民与规划人员形成了亲切友好的互动关系。规划方案公示稿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在村庄小广场内公示,项目组成员陪同村民参观并交流讨论,通过填写意见登记表统计村民意愿,并反馈至项目编制组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1.5 注重操作、部门协同的实施手段
拾村村村庄规划注重近远期结合,建立项目清单,通过项目规划指导近期规划实施,体现实施型规划特征。推进方案本着经济节约、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实际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财务计划来有序推进,分期实施。拾村村近期重点是道路贯通、特色街巷改造、河道治理以及部分重点项目建设。
2 上位规划衔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大势所趋。城镇总体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农村人口迁移在空间上应有序进行,与农业的规模化集中生产相适应,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适应。针对农村地区,“两规”均体现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集中的主体思路。
2.1 《四团镇城镇总体规划(2015—2040)》
规划对镇村体系、产业和生态空间进行了总体部署,从区域视角下对村庄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关系、就业岗位分布、产业发展导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规划要素提供了指导。根据规划,拾村村是四团镇远期保留和适度发展的4个村庄选点之一 (图1)。
2.2 《四团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规划提出了镇域土地利用方式和指标总体控制,四团镇将实现镇域建设用地的减量化。通过整体研究,按照区域统筹的方法,明确总体上减量,局部重点地区和重点村庄不减的目标,并要求拾村村应落实基本农田223hm2(图2)。
3 现状分析
3.1 区位
图3 四团镇拾村村区位图
图4 拾村村空间历史演变图
四团镇位于上海市奉贤区东部,东北两面临浦东新区(图3)。拾村村位于奉贤区四团镇东部,西部邻接镇区,东部与浦东新区大团镇接壤。拾村村邻近的沪芦高速是中心城区向东南郊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对外交通便捷,位于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内。
3.2 历史沿革
据清光绪年间《重修奉贤县志》记载,康熙年间该地居住着十几户人家,称拾家村,后移民逐步迁入。晒盐曾经为重要生产活动,清末民初人气渐旺。随着海岸线的推移,该地主要产业逐步由渔盐业转为农业。村落空间范围由中心逐步向外扩张延伸,形成现在这样的布局(图4)。
3.3 人口
拾村村现状常住人口3 337人,1 107户。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户籍人口40岁以上占60%,60岁以上占25%。从事二、三产的村民占劳动力比例为65%,多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仅在农忙时期或节假日返村居住。
3.4 经济
2012年拾村村人均年收入约15 400元,低于上海市郊区农村的平均水平。年收入构成中,务农收入仅占20%,外出打工收入占66%。一产主要以稻米、蔬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分散经营为主;二产零散分布有初级加工制造业企业。
3.5 土地使用
拾村现状主要用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林地和养殖水面(图5)。居民点用地集中在村域北部,川南奉公路以南,沿河道展开,自然形成的村庄肌理与河道走向相适应。大致呈散点团状布局,中间密集,外围松散。
3.6 公共服务设施
现状村委会集合了各类生活、生产服务设施。但是由于空间位置较偏,位于村庄的西北角,服务半径偏大,村民使用不方便,使用率较低。
图5 土地使用现状图
图6 宅、院、田、水空间肌理
图7 总体空间结构
3.7 空间景观与建筑风貌
拾村村因水而起,枕水而建,傍水而居,依水而兴,围水生长(图6)。河道呈格网状布局,村落围绕着街巷聚集,外围被农田包围。巷与街共同组成交通网络,密如蛛网地延伸到村镇的各个角落。拾村村长期自然形成了宅、院、田、水均质的空间肌理。
图8 土地使用规划图
图9 宅基地分类指导
表1 村宅建筑演变
拾村村的住宅建筑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表1),受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每个阶段的住宅建筑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从趋势来看,由于村民建房自主性较强,较为随意,近年来建筑外观风格日益多元化,村庄整体传统风貌渐渐模糊。
4 规划理念
4.1 尊重自然, 有机更新
尊重既有村庄格局,尊重村庄与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大拆大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有机更新。
4.2 尊重村民, 以农为本
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进村入户深入调查,针对问题开展规划编制,建立有针对性的规划目标,充分体现与农民的互动和问题导向。
4.3 整体协调, 统筹规划
5 规划重点内容
5.1 建设空间紧凑、农地规模化的土地使用规划
表2 拆除宅基地分类处理情况
图10 三产发展关系图
图11 产业结构关系图
图12 一产空间布局
图13 三产空间布局
尊重拾村村历史形成的格局,规划形成北林—中居—南田的总体布局(图7),北边有果林和菜园,中部有居住和服务产业,南部有稻田和水塘。一南一北2块农业生产空间,形成了天然的生活居住空间的生态屏障,同时也形成了较为便捷的生活、生产关系。
②居民点用地的有序减量和集中
规划促进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形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中紧凑布局,增效挖潜,扩大耕地面积(图8)。划定居民点用地框线,基础设施投入在框线内,采用自然腾挪和局部更新方式,南部零散农宅用地逐步有序收缩。在不采用大拆大建的情况下,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拆迁农户进入新建住宅组团。
③宅基地分类引导
规划将现有住宅分为保留、新建、置换和拆除4类(图9)。新建宅基地主要是住宅集中建设组团,置换宅基地主要是对接三产发展租借使用,纳入拆除搬迁宅基地考虑的因素有:建筑综合评分较低、独户老人住宅、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居民意愿等。拆除宅基地主要用于改善村庄综合环境,增加生产生活公益设施等(表2)。
5.2 提升一产, 拓展三产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寻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经济的发展路径,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要方向,以壮大集体、农民增收为两大核心,按照“稳固提升保障性产业,鼓励优势特色产业,拓展服务性产业”的总体要求,规划调整和完善村庄的产业结构、布局,培育村庄自身可持续的造血机制。通过产业的转型和提升,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积极扩大非农就业岗位,促进社会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图10)。
①三产发展关系
规划结合《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2012)》要求,在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本地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形成产业发展思路,具体来讲就是“一产高效,二产转型,三产拓展”。一产高效:通过规模适度集中化、经营品种优化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效率,增加附加值;二产转型:依据上位规划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指导要求,逐步淘汰落后工业,并结合一产、三产的发展逐渐转变原有加工制造功能,改造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配套产业,纳入一产产业链;三产拓展:以一产为基础,结合村庄条件和村民意愿,配合市场运作,落实可操作的养老服务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
殖民者采用“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10]111的方法逐步入侵伊博部落。这句话讲究不同的变化过程,有变则会发生作用,在显著的变化之后,便会有着逐渐的变化,即由粗入精;而逐渐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发生显著的转变,即以显著的变化才能显示出那些微小的变化。虽然可以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思维来解释后半句,但前半句是其精髓之处。如果没有殖民者突然的到访和改变,伊博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改变。传教士先是大摇大摆的到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然后修盖教堂,接着在了解伊博部族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说明基督教的好处,最后用强硬措施让部落的强硬派不得不屈服以彻底入侵伊博族的家乡乌姆奥菲亚。
②产业结构细分(图11)
产业门类选择主要根据本地自然、社会与现有生产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粮食、水产和生态蔬果等基础性产业,进一步拓展休闲养老、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同时一产与三产联动,进一步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业层次,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多元化。
③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本着区域协同、因地制宜、有利生产、相对集中、节约用地和生态安全6个空间布局原则,统筹安排十大产业板块。西侧依托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将闲置的村民住宅建筑和转型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在尽量不扩展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安排服务设施,发展农业旅游和养老服务;北侧凭借较好的生态条件,培育蔬果种植业;南侧结合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与区域外围产业布局连接成片,发展现代化农业。十大产业板块具体包括无公害蔬菜基地、生态果园、高标准设施粮田、标准化水产养殖,都市体验农园、特色农产品培育基地、商业养老会馆、农家乐、田园休闲养生、村民自主产业引导区等(图12,图13)。
5.3 镇村统筹、匹配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需求为导向,充分结合村民意愿和偏好,本着方便、节约、适用为原则,相对集中布置(图14)。拾村村距离四团镇镇区较近,规划建议采取镇村统筹的方式,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就近在镇区内解决。规划将集聚在西部、位置较偏的社区服务设施迁移至村庄居民点中心,服务半径从现状最大1 200m降至最大700m,规划还提出村文化活动站利用废弃的小学进行改建(图15)。
针对村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实际情况,规划依托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运营,面向本村独居老人,采取上门服务和日托照料两种服务方式。
5.4 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基础设施规划①道路交通规划
拾村村居民点道路通行不畅是一个困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尖锐问题。本着节约资金、用地和减少拆迁的原则,规划道路系统与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相适应,满足村民日常出行的基本需求,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并考虑管线敷设空间(表3)。规划道路网总体结构与村庄空间格局相耦合。考虑到拾村村居民点内部村宅相对密集,规划新开道路线形精心设计,强调灵活处理,同时道路断面宽度不强求标准化,可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减少道路实施建设的难度。
表3 村庄道路系统
②排水与污水规划
拾村村规划逐步实现排水的不完全“雨污分流”体制。近期村庄生活污水不专设管道排放,采用沼气池或者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简易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作物肥料,通过农作物吸收利用进行处理;雨水排放充分利用现有明渠和道路边沟,根据地形设计完善其他等级道路边沟,形成较完整的雨水地面汇集排放系统。远期污水实行管道排放和集中处理。
③环卫规划
村庄产生的垃圾有较大比例的生物有机成分,它的处置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垃圾收集处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构建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不可回收废物无害化处理的综合处置体系,具体有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建设分选流转中心等具体措施。
图14 村庄服务中心平面布局
图15 原小学改建为文化活动中心
5.5 营造田园、回归传统的乡村风貌设计引导
①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强调整治改造过程中使用功能、视觉景观、环境卫生等多项内容的同步性原则,防止走进片面改造外观的“农村美化运动”的误区。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杂物清理、河道整治和道桥修缮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河道整治是工作的重点(图16)。河道整治的重点包括改善水质、驳岸处理、岸边绿化种植等工作,目标是优化人居环境品质,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并体现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质。
图16 河道岸线整治效果
图17 村宅建筑分类整治引导
图20 公共空间的功能内涵
图18 村宅建筑整治效果图
②建筑风貌整治与设计引导
乡村整体传统风貌的形成关键在于民居建筑外观的统一协调。乡村建筑的美,是不同于城市的乡土特色美,是简朴、大方、和谐的美,而不应是复杂华丽的形式美。
整治改造现有外观风格凌乱的住宅建筑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规划本着切实可行、经济实惠的原则,根据建筑质量和建筑风格进行分类整治(图17),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体系和基本外形,争取用尽量少的投入取得尽量多的成效,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图18)。
图19 新建住宅外观效果图
对于新建住宅集中建设区的建筑设计方案,按照经济、适用、美观3个原则,通过访谈和问卷等形式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建筑设计方案对于白墙、青砖、灰瓦等建筑元素的处理,突出大面积虚实对比,延续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形式和符号,使新建区域与村庄整体浑然一体,并且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工程手段,使新时代的村庄民居兼顾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术(图19)。
③公共空间体系规划
图21 公共空间系统图
图22 村口空间设计意象
村庄的公共空间是维系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精神领地所在,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和情感,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规划旨在恢复和营建适应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特质的,并且富有人情味的场所。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同,村庄公共空间不是专一用途的,除了兼容各种临时性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比如休闲交往、文艺表演、群体集会、体育健身、婚丧嫁娶、产品交易、谷物堆放和晾晒等等,体现了极强的模糊性和适应性(图20)。村庄公共空间规划与道路系统相结合,采取散点为主、部分集中的方式,渗透到村民人居空间的内部,与村民的生活轨迹相耦合,并且相互交叉和融合。村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避免城市公共空间追求秩序和宏大,而是较多的因地制宜,利用不规整的空间进行灵活处置,与村庄既有的空间肌理相匹配(图21)。
规划重点包括4种类型公共空间。a.滨水空间侧重协调生产和生态关系,通过环境整治加强场所亲和力,同时要确保可通达性,桥头位置是较为重要的场所;b.小型广场侧重社会功能的实现,位置设在交通相对密集的位置,确保社会活动的的有效性;c.街巷侧重村庄生活内容的打造,恢复有历史传承的砖街,适当进行景观改造,补充各项设施,提供条件鼓励沿街商铺的经营;d.村口空间加强视觉可识别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质(图22)。
6 结语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内的不可忽视的工作,既有高度紧迫性,又有相当大的推进难度。在规划技术层面,存在着研究积累薄弱,理论支撑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建设实施层面,存在着经济薄弱、利益纠葛、体制障碍等长期困难。本文建议当前的村庄规划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规划重点,以认知、目标、对策、实施等4个部分为工作基本框架,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维度提出规划目标,指导规划提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另外,当前的村庄规划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关注,加大行政支持政策;规划者应进一步深入实践,并且在顶层研究和顶层设计方面加以支撑,逐步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与实施路径。
(文中所有图片都来自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村庄规划》)。
References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村庄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icun Village Plan of Situan Town,Shanghai Fengxian District[R].2013.
[2]杨贵庆,刘丽. 农村社区单元构造理念. 规划实践——以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12(5):78.YANG Guiqing,LIU Li. Rural Community Unit Configuration and Its Planning Practices——A Case Study on Jishan Township in Anji County,Zhejiang Province[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5):78.
[3]葛丹东. 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GE Dandong. The System and Model of Chinese Village Plan: Strategic and Technology of the New Rural Constract[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10.
[4]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郊野单元(含郊野公园)实施推进政策要点(一)[R]. 2013.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u. Policy Points to Implement and Promote the Countryside Unit(Including Country Park)(1)[R]. 2013.
[5]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若干意见(试行)[R]. 2013.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u.Several Opinions of Approval and Management for Countryside Unit Planning( Trial)[R]. 2013.
[6]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浦江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Pujiang Countryside Unit(Country Park)Plan[R].2013.
[7]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嘉北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Jiabei Countryside Unit(Country Park)Plan[R].2013.
[8]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长兴郊野单元(郊野公园)规划[R]. 201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hangxing Countryside Unit(Country Park)Plan[R].2013.
[9]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转型上海·战略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u,Shanghai Urban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in Transformation·Urban Planning Strategy[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2.
[10]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若干意见(试行)[R]. 2013.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u. Several Opinions of Approval and Management for Countryside Unit Planning( Trial)[R]. 2013.
[11]范德种. 土地整治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讨[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4):81-83.FAN Dezhong. The Problem of Centralized Housing for Farmers as Part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3,34(4):81-83.
[12]李福能. 上海农村居民点整理权属调整及农民权益分析[J]. 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25-28.LI Funeng. Analysis of Land Ownership Adjustments and Farmers’ Rights under Rural Settlement Planning in Shanghai[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3,34(3):25-28.
[13]戴燕燕. 上海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28-34.DAI Yanyan. Establishment of an Exit Mechanism from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Shanghai[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2,33(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