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2014-04-28曹龙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丁先生教材老师

曹龙

上世纪80年代,丁培忠先生的名字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小语界已是如雷贯耳。作为基层教师的我,拜读过丁先生的文章、专著之后更加敬仰,聆听其讲座之时,在会场门口本有擦肩而过的机会,却也不敢当面讨教,儒雅厚重的学术风范使我对丁先生仰之弥高。后来,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教学能手的评选,和丁先生的距离更近了一步,领受到丁先生那温良恭谨的一面。

1996年的冬季,我们一行8人,成为赤峰市参加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的候选人,在市教研室董稚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恰逢丁先生到赤峰开会,我们几位选手提出请丁先生给予指导的想法。董老师深知丁先生工作日程的紧张,又迫于我们求教之心切,就委婉地向丁先生转达了我们的请求。没想到丁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赶紧选出两位代表,准备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各一节。

课后,本想请丁先生到小会议室给予点评,可是,丁先生却朝我们招招手,就在多功能室里,我们围坐在丁先生身边。低年级的课,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上的是哪一课了,只记得丁先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肯定的原因是——以读带讲,随文识字。高年级的课至今记忆犹新,是五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上课的老师在我们几位当中也是佼佼者,初读感知、语境释词、分段理解、中心感悟,我当时的感觉是有板有眼,一同听课的老师也感觉似乎要比低年级的课流畅、耐看。本以为也能得到丁先生的好评。没想到,丁先生让我们找出教材,每人再把课文细读一遍,然后让我们结合板书说说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可能是读得匆匆,也可能是受固化思维的影响,也可能顾忌先生就在身边。读过之后,没有一人提出异议。这时,丁先生指着黑板,轻声问:“大家看,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概括的中心是‘不怕牺牲,是否准确?”现在想来,自己当时是太幼稚了。我连想都没想,就盯着丁先生,虽没有直接对答,估计丁先生也能觉察出我的意思——怎么不是“不怕牺牲”呢?丁先生仍然很平静:“我们读文章要前后联系,我觉得用‘勇于牺牲来概括才准确。”我赶紧低下头,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是啊!五壮士在完成任务之后,有机会选择生路,可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毅然选择狼牙山这条绝路,而且“斩钉截铁”“热血沸腾”。他们在狼牙山顶“弹尽粮绝”的时候,又“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 一时的头脑发热,挺身而出,那是勇士;可有生的机会,却选择了死,又选择得如此从容,这种选择要比纵身一跃更艰难,正所谓,挺身而出易,慷慨赴死难。这才叫“勇于牺牲”,这才配做壮士、义士。

当大家心悦诚服的时候,丁先生又补了一句:“教学,总要从研读教材开始。中心把握不准确,其他就不要谈了。”

从此,“教学总要从研读教材开始”始终督促着我。即使十年课改,追求阅读的独特性、创造性的时候,我也不敢左右摇摆。当2011版课标出台的时候,“教学建议”中的两处改动很让我注意。一处是,在有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建议前加上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一要求。一处是,在原有的“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建议部分,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一句去掉,改成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似乎说的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可是教师不深入钻研文本,不正确地把握教材,何谈引导呢?还是丁先生的话对。

1997年的4月,我们来到通辽市,参加自治区的教学能手比赛。

入住宾馆的当晚,大家都没想到,丁先生来到我们的住处,关切地询问我们入住情况、用餐情况。知道我们当中有几个吸烟,他拿出香烟,一一递给我们。起初大家还有些局促,可丁先生爽朗地说“烟酒不分家嘛”。于是,大家都笑着接了过来。

抽课那天,共有5位教师抽课,我们来到丁先生的房间,可能是见了几面的缘故,虽是抽课,大家并不特别紧张。丁先生仍然微笑着,一一问了我们的姓名,简短地说明了抽课的要求,然后伸出右手,里面是做好的阄——五个用稿纸写好课题后揉皱的小纸团,是用钢笔写的,依稀能看到墨水透纸的洇渍。有位年轻的男教师,马上凑了上去,低着头,在几个纸团上游离着目光。没想到,丁先生马上严肃起来,语调不高,但透着威严。“看什么?赶紧抓。”年轻的老师马上脸一红,随手捻起一个,站在我们的身后……

赛课的时候,自己虽然也年轻,但很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丁先生,课堂上虽少见丁先生那平时的微笑,但我知道,那是位公正的先生。

教材改编、大纲颁布,丁先生总能让老师接收到第一手的信息。

一次培训,在呼和浩特市进行,恰逢暑假,室外酷热难当。本以为室内凉爽些,可按参会名额安排的会场本来不大,条件也简陋,别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一个。听说是丁先生培训,远远近近地又赶过来很多老师,连过道也坐满了。

开始还好,大家都在找位置,顾及不到温度。一会儿,就感觉闷热异常,周身黏糊糊的。再看台上的丁先生,虽不时地擦脸上的汗水,可洪钟般的声音丝毫不减。会场因此而安静,燥热的空气未引起丝毫的躁动。

中间休息时,董稚老师和我走出室外,他提出要为丁先生买把纸扇,缓解一下闷热对丁先生的影响。两人跑到街上,买回之后,匆匆地递给丁先生,丁先生微笑地点点头,算是致谢。

培训接着进行,会场还是那么热,那把纸扇就放在丁先生的手边,可丁先生并没有打开……

丁先生曾是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是全国小语会的常任理事,全国的许多大型赛事都邀请丁先生做评委。鉴于丁先生人品和学识产生的影响力,总结性的点评发言非他莫属。

记得丁先生也对参赛教师的亮点特色给予肯定表扬,但随即就指出问题所在,而且提出改进之建议。在指出问题之前,他总要说相似的话,大意是:优点特色我综合了评委的意见,指出的问题,如果有所偏颇,由我个人负责。

于是乎,无论是现场聆听还是阅读丁先生的文章,那时的语文教师,既能明晰努力的方向,也能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今,我们的评课文化也像课堂教学,为了更人文,更友善,更一团和气,亮点放大了夸,没有亮点要设法寻找亮点、制造亮点鼓励性地夸,对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避之不谈,可能是留待执教者自我感悟罢。

其实,私下里大家都认同一个俗理——严师出高徒。如今,丁先生这样勇于担当的严师实在难觅了。

我相信,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形容丁先生,他的生前相识都会同意。

猜你喜欢

丁先生教材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古寨奇遇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