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共党建工作方法研究
2014-04-27娄庆果
娄庆果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建研究也完成了拨乱反正,走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逐渐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是,一门学科要获得真正的成熟,必须有其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研究者逐渐重视对党建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10多年来党建研究方法,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一些前瞻,以促进党建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整个党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党建建设;方法研究
一、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先进文化是蕴藏于思想、哲学、艺术、制度和器物之中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有利于个人、团队、民族乃至国家形成充实、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理,文化也是一个单位赖以生存的底蕴,关系着一个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生成和增长。毛泽东同志曾谈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文化的政党也是愚蠢的政党,而愚蠢的政党是不能胜任工作的。更不要说指引全国人民迈向幸福康庄之道路,因此值得我们深思,必须要自身完善,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打造先进的政党文化极其重要!那么,什么是政党文化呢?顾名思义,政党文化就是从文化引申而来的、在政党内部和与政党相关联的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具有政党独特特征和规律的区别于其他行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形式,它是政党事业发展过程中,在政党群体中形成的,带有政党独特风格的文学艺术、文明礼仪、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评价体系、工作理念、文化环境等的总称。所以,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在有形和无形中陶冶和提升政党干部职工个体的修养和素质,从而促进整个政党的全面发展,并为达到这个目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作为党校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始终把形成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党内文化”作为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和宣传党内文化的正能量,做一个共产党人应具有精神品质,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文化建设主人、人人都是文化建设创新主体、人人都是文化形象代表、人人都是文化受益者”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的核心要旨,以文化的蓬勃兴起,积极打造政治上的先进政党、工作上的示范政党、作风上的表率政党,推动“三服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
我们知道,创新是一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共党建学也不例外。而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党建观的教条化理解,党建学科的生命力被窒息了。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共党建研究明显滞后,特别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显得过于单一,方式陈旧,严重束缚了党建研究的发展。党建学科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而研究方法的创新则是实现党建研究创新的一条根本途径。据我对党建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坚持唯物党建观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大胆进行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引入了大量的新方法,初步改变了党建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党建研究的进展。
三、党建工作方法简介
1.中国传统党建的方法,如目录学、考据学、谱牒学、校勘学、编纂学等。中国传统治党建方法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点,如厚古薄今等,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规律可循的优秀成果,可以应用到党建研究中。近几年,党建工作者已逐渐采用这些传统的方法,编辑出版了大量包括已故和健在的领导人的文集、选集、墨迹、书信、日记、党的文献和专题资料,影印出版了大量的历史党建报刊,为进一步深化党建研究提供了十分良好的素材。此外.中国传统党建学提倡的治学严谨、规范的方法论传统,有利于党建学科的健康发展。
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心理学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文化学研究方法等。在这些方法中,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得较为普遍,与党建研究的传统方法结合较好,取得的成果也最丰富。其他如心理学研究方法近几年也逐步引起学者的兴趣,有人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了毛泽东的个性或人格,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再如有人发现毛泽东个人的数字倾向是十分之一,即喜欢用十分之一的比例来划分好人和坏人,1957年全国大约有500万左右知识分子,因此,“右派”的人数就划为55万。(注: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出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如果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化认识。
3.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方法、计量学研究方法、模糊方法等。系统方法是一种从自然科学中总结出来的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讲求从多侧面、多时空的网络交叉结构中认识事物,注重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以及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系统方法被引入我国党建学领域,在党建领域也进行了一些嘗试。如:关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以前大多数研究者从狭隘的眼界出发,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近年来,一些党建工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更广阔的时空条件下加以考察,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共产国际应对大革命的失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能把主要责任仅仅归结为陈独秀个人。正如著名党建、现代党建研究专家杨奎松所指出的:“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无疑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并非是陈独秀某种错误的直接结果。”
4.其他研究方法,包括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党建逆向考察法、口述党建学研究方法等。例如,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同类或不同类的党建问题进行比较,然后进行鉴别和推理,可以加深人们对党建人物、党建事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党建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有人比较了李大钊、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各自的党建地位和思想轨迹发展的认识;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思想的比较研究更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继续有蓬勃发展之势。他们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治国思想、民主法制思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科技思想等领域都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
5.从研究主体看,党建工作者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将为应用新方法提供更为现实的可能性。虽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近年来,一部分党建工作者纷纷“下海”或“跳槽”,但同时,党建研究队伍也不断融入大量“新鲜血液”,他们中有许多年轻人,一般学习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且他们思想解放,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愿意抱着积极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去学习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此外,一些社会学者、政治学者、文化学者、哲学学者甚至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也转入党建研究領域,他们极易带来自己以前所从事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党建研究方法的创新起到桥梁作用。对这些情况,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应用的新方法视为歪门邪道加以排斥。对其他学科学生报考党建专业研究生也应热情欢迎,不能片面地强调“科班”出身而将其拒之门外。党建工作者队伍只有包容了各方面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广应用新方法。这就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思维,新方法,新态度都是历史的选择,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代表的是人民的心声。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6.从研究手段看,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应用新方法提供了更方便的可操作性。以前,应用新方法很难突破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手段的限制。例如,用计量党建学方法研究经济党建,通常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制成表格或示意图进行数据分析,过去只能靠日积月累,自己动手或依靠专业人员制图。由于“人手”的局限性,常会出现数据疏漏或比例不当的情况,以至得出不精确甚至错误的结论。此外,巨大的工作量往往让许多研究者对新方法望而却步,宁愿去从事其他研究领域也不愿采用计量党建学的研究方法。而现在依靠计算机网络,几个小时就可以得出以前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得出的结论。总之,网络给研究者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好处,它扩大了查找资料的空间,缩短了广泛检索的时间,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为研究者应用新方法特别是涉及数量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帮助。
7.从研究客体看,党史研究领域范围的扩大为应用新方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前的党史研究完全是一部政治史或政治斗争史以及军事史的汇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而近几年,新的研究领域不断被开拓,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有人研究了更为细小的领域,如人口史、家庭史、城镇史等,这些新领域的开拓和新课题的研究,如果没有新方法的突破,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此外,从目前的趋势看,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方兴未艾,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跨学科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他学科将会日益向党史学渗透,这些都为应用新方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之,新领域的开辟呼唤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方法又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四、结语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对基层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领导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笔者认为,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四种意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总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对基层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领导的有效方式。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四种意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