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4-04-27徐红梅
●徐红梅
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徐红梅
石林旅游已然成为石林县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和旅游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也就势在必行。文章从石林旅游产业的现状,转型升级的必然性,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对石林旅游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探索及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石林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对策
一、以“门票经济”为主的石林旅游产业现状必然面临转型升级
石林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打造出了多项国际、国内品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石林旅游目前仍处于观光旅游阶段,其产业仍以“门票经济”为主,真正的综合旅游复合型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也就是说石林旅游景区不是依靠增加旅客接待量或是旅游产业附加值,而是通过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并以门票收入作为景区收入主要来源来增加经济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旅游商品模式单一化。石林旅游产业以单一的自然观光为主,游客凭票进入景区,观光结束后离开。其模式单一,导致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和创收性程度较低,主要消费只是门票一项,而集自然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文化产业型等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复合型模式严重滞后。
2.门票定价失范。石林旅游产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定门票价格,定性即根据石林景区的知名程度、旅游价值、科研价值、景区容量、资源集聚程度等方面来评价;定量则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景区资源并科学权重,根据权重计算出景区的综合价值。在定价过程中,定性缺乏科学客观标准,主观随意性很大;定量缺乏科学细化尺度,盲目攀比突出。因此,门票定价失范,需要一个科学性较强的定价模型。
3.旅游产业链接滞后。单一自然观光旅游模式使得游客到石林县的时间平均不超过1天,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等行业无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石林旅游商品与现代媒体广告业的合作还未得到深入发展;石林旅游产业的名特产品、观光农业等仍处于自发营运阶段,缺乏行业规范,难出现规模品牌效应。石林旅游产业尚未形成一条有效运作的旅游产业链。
4.产业融资渠道狭窄。石林旅游景区的运营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撑,融资渠道狭窄,只有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填补资金缺口。
5.管理监督体制不全。公共资源的管理在充分享受政府相关部门扶持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听证、公示、批准等程序必须严格遵守。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监督措施,使得石林地方政府只重局部利益和地方政绩。
诚然,门票经济作为石林旅游产业收益的主要来源,确实解决了景区发展初期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支撑作用。但是,“门票经济”模式与旅游产业市场深层次多元化需求严重脱节,它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摆脱“门票经济”的束缚,让石林景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显得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实现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些什么?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那些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去探索和研究。
二、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1)自然资源优势。云南石林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几乎占全县1719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67%,仅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就有350平方千米,而且具有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因此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世界之最。第二是喀斯特地貌土地资源,在全县1719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上,可耕地面积80余万亩,林地面积1280余万亩,牧草地面积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以上,这两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文化资源优势。云南石林的文化资源优势体现在以彝族撒尼文化为表征的阿诗玛文化上。阿诗玛文化已成为学校文化概念,他涵括石林彝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衣着、饮食习俗、居室建筑、生产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歌舞乐器等诸多领域,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例如:火把节、国际“牛王”争霸赛、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阿诗玛》、“石林老街·东门坊”文化休闲街区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石林民族文化吸引着一批批的游客。据统计,2013年石林风景区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17990人次,国外游客163521人次。其中《阿诗玛》口传叙事长诗、彝族刺绣、大三弦占据了昆明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席。石林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3)交通区位优势。第一,省内区位。石林县距离省会昆明市仅78公里,地处昆明市1小时城市休闲旅游经济圈内,按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石林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区;石林位于滇中昆明、滇东曲靖、滇南开远三个重要城市的交会区域,是滇东南3个地州18县进入滇中的必经之路;全长120千米的“九-石-阿”旅游专线,是云南建设旅游大省的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经济干线,它将九乡、石林、阿庐古洞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接起来,形成以石林为中心的环线,为石林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国内区位。石林县位于南-贵-昆都市圈的边缘和昆河经济走廊中越通道上,以西南出海通道、南昆铁路(过境石林县46.7公里)、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为依托,连接“泛珠三角”区域。第三,国际区位。石林县属于中越通道的一部分,是连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纵向发展轴,有利于形成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南亚合作区的交通疏散,将旅游产业向国际化靠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较为成熟的交通条件为石林旅游产业带来了便捷与机遇。(4)品牌声誉优势。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石林分别于2007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同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3月被中央文明委等三部委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石林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身兼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际顶级品牌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两个国家级最高旅游品牌为一身的景区。石林凭借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奇的民族文化,经过30年的发展,知名度实现了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转变,从根本上巩固了石林旅游在世界旅游品牌中的声誉和地位。
2.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类型结构单一。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各景区发展不平衡,除大小石林开发较充分,发展相对完善外,乃古石林、大叠水瀑布、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年接待量均不足10万人次,其它景点则因开发层次低而人迹罕至。其次,石林旅游产品多属于初级产品,绝大部分是观光旅游,未把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融为一体。(2)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明显。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但石林旅游者在石林的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天,这就使餐饮住宿、文化体验、会展博览等本应处于旅游产业链环上的诸多行业与旅游产业脱节,旅游产业带动效应力显得十分弱小。(3)旅游产业人才匮乏,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首先,旅游产业管理人员紧缺且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多凭经验管理,市场秩序混乱。石林管理局目前有工作人员近1000人,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6.7%;管理人员62人,占职工总数的29.5%;专业技术人员64人,占职工总数的30.5%;普通工人70人,占职工总数的33.3%,其余均为临时工作人员。在全体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83人,其次,旅游管理部门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行为不到位,“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再次,低素质基层员工过剩而高级管理人才奇缺,人才管理机制亦有待完善。(4)财政困难,举步艰难。财政拨款十分有限,相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要求只是杯水车薪。据统计,2013年石林景区管理费用支出1.8亿元,景区建设及维护支出近4亿元,然而石林旅游产业门票年收入仅5.6亿元,全年旅游项目建设投入预算资金为10亿多元。这也意味着石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面临着严峻的融资渠道问题。
三、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1.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链。实现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形成高效旅游产业链。做好传统旅游产品的整合与优化,加强旅游相关企业协作行为的优化。让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产业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追求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动态平衡、优势互补、持续改进及自我优化,形成旅游业产业稳定的价值链。注重从多元化和纵深化的方向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针对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石林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和设计出不同层次、类型的旅游产品,构建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补充”的完善的产业体系。
2.培育旅游精品工程,彰显石林旅游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云南石林旅游产品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上,而是应该向精品化方向调整,不断地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品牌化与纵深化发展。营造石林彝族旅游文化氛围,彰显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突出“休闲、度假、娱乐”的主题,努力构造一个与国内、国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进一步提升“石林”品牌声誉优势。
3.大力加强行业和队伍建设,实施服务质量提升战略。(1)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旅游从业人员就业准入、保障、约束、激励、退出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准入的门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和在岗的职业培训。依托高校,建立稳定的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研究基地,形成旅游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2)规范和强化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整体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要建立以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的旅游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及执法监督机制,避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多头执法、执法无序、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旅游安全保障和应急体系,建设专业化的队伍,形成科学的安全预防、应急及事故善后处理机制。(3)细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实施旅游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要制定全市旅游服务业服务质量实施细则,细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全行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塑造全市旅游服务高品质的良好形象。
4.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旅游监督制度。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应深化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健全现代旅游体制,加强监督,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让远方的客人记住并宣扬石林景区的“真、善、美”。组建“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复合型产业模式。从而加强石林旅游产业对资源链条的联动作用,进而提高石林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在旅游投资上寻求突破,以多元化投入引领转型升级。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仅依赖财政拨款,要突破旅游投资瓶颈制约,加快形成旅游投资多元化的格局,用大项目、大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来推动大发展。必须在市场运作主体上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将整个石林区域的旅游资源包装打捆,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经营,逐步打破旅游业行政体制分割的格局,不断提高部门发展资源向旅游产业的集中配置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投资导向作用,整合各类资金,形成投资开发旅游的强大合力。
[1]黄金文,张阳.旅游风景区管理新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2009(11)
[2]胡文娟.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
[3]赵巧.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2
(作者单位: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云南石林 652211)
(责编:贾伟)
F590
A
1004-4914(2014)05-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