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北站驼峰解体作业中“咬钩”原因分析

2014-04-27李志山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

上海铁道增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车组车钩北站

王 川 李志山 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

阜阳北站驼峰解体作业中“咬钩”原因分析

王 川 李志山 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

驼峰“咬钩”是驼峰解体作业中车钩提开而车辆未能正常分离的现象,发生“咬钩”现象会增加解体车列占用驼峰的时间,影响驼峰解体效率。本文针对阜阳北站驼峰发生“咬钩”现象增多的情况,在对驼峰“咬钩”专题写实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员、车辆、天气、线路四个方面对阜阳北站驼峰发生“咬钩”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提钩时机掌握不当、推峰速度控制不当、"钩不脱手不离"执行不到位、单人提勾、车钩的热胀冷缩现象、线路变形等都是导致“咬钩”的原因的结论。

驼峰;解体作业;提钩时机;推峰速度

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是路网性编组站,站型为典型的三级四场,主要办理京九线、漯阜线、青阜线、阜淮线和阜阳枢纽地区货物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改编等作业。阜阳北站是沟通中原与华东、华北、华南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和车流集散点,也是“一主两翼”铁路运输战略中二通道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阜阳北站的改编辆数和办理辆数不断攀升,车站能力基本饱和,但仍不能满足衔接各线的列车改编和通过需求,大量货物列车时常无法及时接入站内,影响了衔接各线甚至区域路网的畅通。驼峰解体能力是车站改编能力的限制因素,提高驼峰解体效率对于车站畅通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年七、八月份,驼峰解体作业中出现“咬钩”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驼峰解体效率。为减少驼峰“咬钩”次数,车站组织人员对驼峰“咬钩”问题进行了专题写实。本文在分析此次专题写实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驼峰解体作业实际情况,对“咬钩”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1 驼峰设备及作业状况

阜阳北站现有自动化驼峰一座,设计驼峰峰高3.52m,驼峰纵断面图如图1所示。驼峰采用TW-2型组态式驼峰自动控制系统,峰顶配备2台ND5型调车机车,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调车场共有32股道,采用车辆减速器和车辆减速顶的点连式调速装置,从四个部位对溜放车组进行速度控制。驼峰自动溜放进路由系统计算机根据计划自动建立,驼峰值班员确认。采用自动方式操纵时,解散车组的速度和溜放车组间隔由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各部位出口速度由计算机通过测重和测长等计算得出并自动控制;采用半自动方式操纵时,三部位出口速度由驼峰值班员根据线路空闲测长、溜放车组大小、车辆走行性能及气象条件等确定,人工键入。驼峰值班员根据驼峰调车解体作业计划判断需要的推峰速度,通过显示不同的驼峰色灯信号控制推峰速度,司机按照驼峰色灯信号显示进行具体操纵。提钩作业实行双人同侧单向提钩制,双人交叉提钩。驼峰值班员、调车长、提钩员之间通过无线调车灯显设备进行联系。

2 写实数据统计及分析

图1 阜阳北站驼峰设计纵断面

7月11 日至17日,车站组织人员对“咬钩”问题进行了长达8昼夜的专题写实,写实数据详细记录了发生“咬钩”的时间、峰别、列车车次、辆数、空重车别、推峰速度、气温、各岗位作业人员、处理情况和初步分析原因。将写实数据进行整理汇总见表1。

表1 “咬钩”次数汇总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1峰、2峰出现“咬钩”的总次数分别为192次、202次,总体看无明显差别。大组车出现“咬钩”的总次数为20次,小组车为339次,除去小组车占解体车组的比例较高,小组车发生“咬钩”的频率也明显高于大组车。白班、夜班出现咬钩的总次数分别为238次、154次,白班明显多于夜班。雨天班均出现咬钩的次数比晴天、多云天气明显减少。

将写实数据分别按照调车长、驼峰值班员、提钩员三个岗位进行统计,计算各岗位不同作业人员每班平均出现的“咬钩”次数,其数据如图2、3、4所示。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调车长、驼峰值班员班均出现咬钩的次数总体上较平均,通过调查了解,出现次数较多的图2中1、图3中5均为新职人员,班均次数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图4中20名提勾员班均出现咬钩的次数差别较大,班均次数较多的几名作业人员均为非新职人员。

图2 调车长班均出现咬钩次数分布图

图3 驼峰值班员班均出现咬钩次数分布图

图4 提勾员班均出现咬钩次数分布图

3 “咬钩”的原因分析

3.1 人为原因

(1)提钩时机掌握不当

推峰作业车列处于压钩坡时,车钩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可以较容易地提开车辆提钩销,使车钩处于开锁状态。而当待解车组重心越过峰顶平台和加速坡的变坡点后,由于车辆重力原因,车钩处于拉伸状态,此时提钩则不易提开,此时即为错过了提钩时机。提钩时机是驼峰解体作业安全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钩过早,前后车组间溜放距离不够,后行车组可能会追上前行车组,造成追钩、侧冲等安全事故。而错失提钩时机车辆钩销无法提开,则往往需要调机后退使车辆车钩重新处于压缩状态再提钩,这样就会影响驼峰解体效率,增加解体车列占用驼峰的时间。在实际作业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车组大小、车型、车辆空重、解体顺序、推峰速度等具体情况判断提钩时机。若提钩员由于业务经验不足等判断不准,或由于各种原因未及时将车钩提开将直接导致“咬钩”。

(2)推峰速度控制不当

推峰速度是提钩时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推峰速度过高,留给提钩员判断和反应的时间就较短,容易错失提钩时机,特别是对于“前大后小”、“前空后重”车组以及连续同线隔钩车需要严格控制推峰速度,确保溜放车组间隔。车站现有的驼峰设备条件下,驼峰值班员根据解体计划判断需要的推峰速度,通过显示不同的驼峰主体信号机进行指挥,司机根据驼峰主体信号进行操纵。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推峰速度控制不当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部分驼峰值班员给出的推峰速度偏高,导致提钩时机较短,提钩员判断和反应的时间不足。

二是由于司机接受和确认驼峰信号到操纵机车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这样的速度控制方法必然存在推峰速度控制的延后性,实际的推峰速度与驼峰值班员预期速度存在差异,与提钩作业不协调。

三是部分驼峰值班员速度控制缺乏连续性,驼峰信号显示从绿闪直接变为黄闪或者反之,容易产生突然的加速或减速,影响提钩作业,甚至导致部分已提开车钩由于突然的加速再次连挂。

四是部分司机业务水平或工作态度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及时按照驼峰信号显示操作,造成推峰速度与提钩作业不协调。

(3)“钩不脱手不离”执行不到位

为确保提钩质量,防止提开的车钩由于推峰突然加速而重新连挂,在车钩提开后手暂时不松开,直至车组脱离,即执行“钩不脱手不离”的作业标准。执行“钩不脱手不离”的作业标准是提钩质量的重要保证,执行不到位则会增大提开车钩由于突然加速再次连挂的可能性。以车站目前的实际情况,执行“钩不脱手不离”的作业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工作强度大。执行"钩不脱手不离"作业标准,提钩员需要随车列走行一段距离,工作强度大。

二是存在安全隐患。随着铁路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下作用式解钩装置车辆比例逐年增加,对于下作用式解钩装置的车辆,提勾员往往需要弯腰提钩,在弯腰状态下随车组行走容易摔倒,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4)部分班组在部分时段存在单人提勾现象

按照车站规定,驼峰解散作业实行双人同侧单向提钩制,双人交叉提钩。部分班组在部分时段简化作业,存在单人提钩现象。单人提钩时,在提过前一钩后往往需要迅速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去提下一钩,由于大组车、小组车提钩位置不同,单人提钩往往需要在峰顶平台上进行较长距离的来回走行,容易错失提钩时机,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3.2 天气原因

今年七八月份,阜阳地区出现了十几天的350C以上的高温天气,地面温度达到五十多度,车钩温度能够达到六七十度,车钩各部件热膨胀现象明显,各部件间的空隙比较小,钩舌推铁、钩舌销等部件灵活性降低,导致车钩较难提开。同理,在冬季存在冷缩现象,车钩各部件灵活性也会降低,导致“咬钩”现象较多。表1中,夜班发生“咬钩”的次数较白班明显减少,就是由于夜班温度较白班低的原因。

3.3 车辆原因

(1)部分车辆运用时间较长,车钩各部件由于风吹日晒存在生锈现象,特别是钩舌销等部件生锈后灵活性降低,对提钩作业产生不利影响。表1中下雨天发生“咬钩”次数较晴天明显减少,这是由于雨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和润滑作用。

(2)车钩沟槽长时间磨损严重,车辆段为节约成本,在沟槽内焊接钢片打磨,而不是更换新的车钩,由于打磨效果不好,灵活性低,车钩不易提开。

(3)车钩钩舌推铁长时间磨损过限,无法推动车钩打开。

(4)少数车辆解钩装置存在问题,提钩杆变形严重造成无法提开车钩。

3.4 线路原因

由于施工抬道和长期变形积累等原因,驼峰峰顶平台高度较设计高度增高,与峰下线路落差增大,峰顶净平台长度较设计峰顶净平台长度缩短,峰顶平台和加速坡之间的竖曲线半径变小,车辆通过竖曲线时,相邻两车车钩形成夹角,是导致“咬钩”现象的又一原因。由于车站到达解体车流量大,驼峰负荷高,能力紧张,工务维修天窗兑现率低,部分线路变形不能及时整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咬钩”现象增多。

4 结束语

通过对专题写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驼峰实际作业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部分“咬钩”现象的发生属于人为原因,应当强化作业标准的执行,加强业务学习和指导,不断提高作业人员业务素质。同时,应积极对天气原因、车辆原因、线路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积极探索可行的解决和预防措施,降低发生“咬钩”现象的频率,减少对驼峰解体效率的影响。

[1]王行政.铁道运输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93-96.

[2]刘其斌,马桂贞.铁路车站及枢纽[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193-206.

[3]GB/T7178.10-2006.铁路调车作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万宝安

来稿日期:2014-08-14

猜你喜欢

车组车钩北站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提高石门县北站运输能力措施探讨
以电代油推进绿色生产
摄影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13号车钩分离故障原因分析
基于WiFi便携式防砂车组生产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设有挡肩的尾端圆弧接触重载车钩稳钩能力研究
关于对太原北站电码化码序不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