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非正式组织理论角度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2014-04-26杨秀让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杨秀让

摘 要: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正确对待和认识现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3-03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常常会把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视为“小团体”或“小帮派”,认为它的出现是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或行为。过多地强调并高度重视正式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功能,对现实中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客观存在和影响力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谈不上对其加以关注、教育引导了。这不仅会弱化正常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且会影响到正式组织教育管理目标的实施。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含义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两个概念在组织方式与人际关系特征上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是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按照正规的组织制度组成的,具有明文规定的单位名称、目标任务、职责分工、等级结构、人员编制以及各种规范和制度。而非正式组织是正式劳动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系统。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不是契约性的,人际互动具有个人化特征,组织的结构是无形的,其成员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即在非正式组织中没有特设的“岗位”,它的存在完全依靠每一个特殊的个人。

两者的联系在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都是人的集合体,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式组织首先把单个的人集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非正式组织,也就是说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础是正式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皮和毛的关系。超出某一具体正式组织范围内的非正式组织,也可以认定是为更大一级正式组织范围内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据上可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定义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或兴趣、爱好、习惯而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经由刻意的安排,而是由于日常接触、感情交融、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相近而发生联系,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例如:具有共同的业余爱好,体育、网游、书画等爱好者均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小团体;具有相同的追求和认识,考研、考公或热衷于网络论坛的学生也能自发形成小团体;在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甚至同一楼层或宿舍的学生也可能自发形成小团体。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是它们的基本特征。

虽然这些小团体是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无固定组织系统和严格组织形态的,但一般都能自然形成一个团体领袖。它跨越班级、年级、专业而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一般随年级升高而增多。它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对抗常规教育管理,又可能作为常规教育管理的补充。对高校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将它纳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视野认真加以研究。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主要类型及成因

伴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潮流,大学生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角度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按成因可将其分成情趣型、地域型和利益型。

1.情趣型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感情融洽,相互了解,相互支持,或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与爱好而形成的。如打球、下棋、CS战队、钻研专业知识等。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极其特殊的群体,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从时代发展看他们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物质财富优裕的“新新”群体;从年龄段看他们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未完全成熟,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具有独特的情绪活动但思想上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百般呵护暂时缺位,生活上需要独立自理。中学时代的“高考指挥棒”作用的缺失,学习上需要自觉。大学自理生活的压力和中学时代相似的经历促使他们在心理上相互理解、情感上相互交融,很容易接受彼此从而形成“小团体”。并且高校的学习压力相对较为轻松,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这给他们在中学时期被压抑的各种兴趣、爱好、特长等充分释放和展示提供了契机。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大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无形中就成了小团体。同年级、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共同语言多,交流机会多,情感更易接近,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2.地域型

由于家庭所在地相近或中学时代就读同一学校而形成的,如老乡会、中学校友会等。

由于多数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或地区,陌生感促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就是每个人均需要与其他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或友谊、忠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每名学生都希望成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并能从该群体中获得情感交融,消除独自一人在外的孤独感,彼此间构成关心和照顾。对于来自同一城市或者同一中学的学生而言,原存的亲和力使他们更容易在新的陌生环境下形成互相照应、团体聚集心理支持为主要内容的类似“同乡会”、“校友会”等非正式组织。

3.利益型

因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如为某方面的互利而共同对抗其他组织甚至是正式组织的结合。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活跃的、特殊的利益群体。在高校将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抉择。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毕业后将面对市场选择的竞争机制,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成才取向等大的方面,均围绕着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二是“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动机,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成才愿望。在面对高校管理规定、学生干部竞选、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时,有些学生为了达到自身利益不受损失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会有意识地组成互利性小团体。如学校限时供电规定,一些学生认为给自己带来不方便,触犯自身利益,而组成消极对抗的小团体。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主要功能与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障碍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

凝聚功能——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大学生在高校里的孤独感,满足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有利于增进他们对高校正式组织的归属感。在非正式组织中,学生个体还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和验证自己的形象、威望、地位等,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另外,非正式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促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遵从群体规范。

培养领导潜力——在不同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目标是有各式各样的。这样就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能或有机会成为“团体领袖”。也就是说每一名在某些方面有潜力学生均能得到尝试领导职务的机会。其领导潜力和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培养。实际上为正式组织培养和利用领导能力、潜力做出无形的贡献。

减压功能——非正式组织能够减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压力和心理问题,起到类似“减压阀”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辅助功能——相对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构成基础是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易于交流、沟通而且较为真实。当正式组织开展的常规教育管理活动目标与其接近时,非正式组织能够帮助和促进该目标的实现,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监督功能——在非正式组织中,每一名学生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组织内每个人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如果哪一位同学的行为符合组织内约定俗成的规范,就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同,易被接纳。反之,则会遭到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厌恶,就会被其他同学排斥与疏远。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征,约束自我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功能

对高校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目标及其相应的活动来说,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时候带来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冲突——当高校的教育管理规定或活动的目标、行为准则、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与非正式组织多数学生的主观意愿、实际需求相背离或相抵触时,会遭到非正式组织“软”或“硬”的反对和抵制。削弱了教育管理效果。

压制冒尖——有些学习成绩不太好或对教育管理逆反心理较重的同学因“相形见绌感”与“酸葡萄心理”等心理作祟,往往会拉拢一部分要好的或“同病相怜”同学挖苦、打击先进生,压制冒尖。视其为“马屁精”或“告密者”。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部分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甚至失去个性化的发展。

小集团行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一些学生经常将小团体行为置于正式组织行为之上,当正式组织行为活动与之相矛盾时,散布谣言,诋毁正式组织成效,给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存在的障碍

首先,教育管理工作最主要的障碍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职能关系差异性。为了便于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正式组织具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组织目标,强调整体一致性,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以同学之间的情感或友谊为纽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式上与中学时代差异很大,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学生间的心理满足是一种重要的需求。仅仅依靠正式组织行为活动是难以做到的,非正式组织恰能起到这方面的功用。致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在非正式组织中开展。

其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主体错位、模式僵化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导向、评价和调控功能。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产生了统一性、理想化、片面化等问题与现象,甚至走向偏执、极端、僵化之路。这也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日常不愿去多关注非正式组织,除非出了很大问题。而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对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让他们的“自由小天地”受到“干扰”。

再次,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囿于“X理论”。多重视发挥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视非正式组织为校园不安定因素之一。过多地强调教育管理就是一个指挥学生的工作、控制学生的活动、调整学生的行为以满足正式组织(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管理过程中多注重“教与管”,忽视“育与理”。方法简单生硬,多为奖、惩以及严格的管理规定。这种“监督、保姆”的教育管理模式很少能够得到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或抵制言行。

四、从非正式组织层面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正确看待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教育作用

正式组织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其成人成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式组织往往是根据效率逻辑来进行教育,而忽略被管理者的感情逻辑。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般说来,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不会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形成破坏和威胁。一是它仅仅是依靠心理、情感作为学生联系纽带的;二是它的行为规范绝大多数是在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以及高校规章制度范围内的,即使存在极少数消极的带有破坏性的“小团体”,只是一种特例,无法代表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三是大多非正式组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能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小活动,这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由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不能轻率地全盘否定,应当积极引导、发挥其积极功能。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应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学生的情趣爱好、思想状况、情绪变化和社会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方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1.对有积极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当保护和支持

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类组织。不漠视、不排斥。对其组织的有益活动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二是将其“领袖人物”纳入到正式组织中,协助开展有益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三是以社团的名义让规模大、人数多的非正式组织合法化,使之成为教育管理活动有益补充。

2.针对有消极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和改造

对待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学生不能简单地批评或斥责,要依据不同性质和不同情况,采取教育说服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改造。促使其理解并围绕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正式组织教育管理行为与活动。使其能够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

3.针对破坏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要采取果断措施

对个别有消极影响或破坏力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只要教育引导及时、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改造成具有积极功能。对经常性影响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次教育引导无效的要采取果断严厉措施予以取缔或打击,否则会影响教育管理工作正常运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管理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爱好、自我兴趣、自我行为对外展示的精力旺盛期。如果高校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合适的展示平台,他们必然就会自己找寻或组织与自身情趣相投的学生伙伴来释放“自我”,进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组织。

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面向每一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里创设一种创新环境,使大学生随时都有创新的启迪。让他们的精力与特长、爱好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而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使其均能找到群体归属感。并通过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日趋激烈的大学生择业、就业竞争环境,社会现实中负面现象长期积累,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了一定思想重荷与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学习与生活的挫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这也是消极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因素之一,给高校正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使他们提高认知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和增强抵御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和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

另外,要使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大力发挥出积极功能,补充正式组织活动的不足,仅依靠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同心协力。信息化时代要注重高校网络信息和舆论导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非正式组织成为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1]任浩.公共组织行为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9-31.

[3]林勇.劳动社会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78-182.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