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研究
2014-04-26段伟伟
段伟伟
摘 要: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推动下,高校信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共青团工作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毋庸置疑,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是极为难得的机遇,同时,这也意味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高校共青团网络化转型趋势的分析,结合南京财经大学共青团工作网络化具体措施,进而提出一些转型的策略如下:进一步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明确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目标;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建立完善网络管理系统等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网络化;转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6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价值观、生活需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高校大学生更是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高校共青团是先进的群众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如何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转型,是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面临的问题
当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我国共青团工作网络化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专业人才匮乏。第二,组织性和规范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标准、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自己的特色、操作不规范等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的主要特点。第三,共青团工作宣传方式单一陈旧,亟待改进。图文结合的宣传方式极为单一,已经很难激起高校学生的兴趣。第四,宣传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比如,一些相关工作人员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网络意识较为淡薄。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网络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网络如何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给予高校学生正面的引导。这是因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同样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动摇。第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活动内容等都应该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改进。第三,如何防止高校学生出现“网络综合症”,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是一个新鲜和广大的虚拟世界,对青年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出现无心上课、逃避现实、精神萎靡、丧失斗志等现象,这极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工作思路,高校共青团工作才能实现组织、引领、服务青年的目标。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灵活性,通过网络对共青团组织进行管理,加强团员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团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第二,有利于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效率。网络信息查询快、信息量大、信息种类丰富、涵盖面广等优点,有利于高校共青团组织之间的交流。第三,有利于扩大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进而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内在动机。第四,为青年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求知平台。第五,增强了青年学生之间的凝聚力。第六,更好地发挥了共青团的服务功能。
四、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的思考与做法
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要认清高校共青团网络化转型这一趋势,依托新媒体不断推出青年学生喜爱的“产品”。其次要积极迎接网络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不断加深和专业化机构的合作。第三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是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利用新媒体不断凝聚青年。第四要明确网络化转型的目标是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共青团组织的人文关怀。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
高校团组织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并以此为切入点,利用新媒体不断凝聚青年。
思想引领指的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引导,指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坚定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将其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成才服务指的是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共青团组织要给他们指导与帮助,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而这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关键。
(二)明确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目标
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对共青团员的思想建设,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在校园网络中的占有率,扩大网络宣传的积极影响。为此,南京财经大学共青团提出了未来的网络化转型工作中要实现“三有”目标:“有意识”,让全体团委工作人员有意识地把新媒体作为团结、引领、教育、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的重要载体,让广大团员青年有意识地参与其中。“有意思”,通过网络内容提供向网络产品提供,顺应潮流、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提供有意义、有趣味、有影响的网络产品。比如将传统的网上团校通过游戏开发的形式,借鉴开心农场的模式,推出“开心团校”等团系统特色的网络产品。“有意义”,通过校团委的努力,让全校共青团工作更有成效,更有分量。
(三)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建立完善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这也意味着信息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为此,共青团组织一定要加强对此类信息的防范。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校园网络进行管理,实行个人责任制。在网络技术方面也要进一步改进。比如,应用“防火墙”等软件对不良信息进行阻截,这样可以改善网络环境,减少消极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网络学校,通过这个平台宣传党的相关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在相关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进而提高点击率,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共青团网络化转型的具体做法
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网络化是必然趋势。高校共青团工作应依托新媒体不断推出青年学生喜爱的“产品”,并且不断加深和专业化机构的合作,把新媒体建设推向纵深。
南京财经大学团委在新媒体运用及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围绕“搭建新平台、构建新机制、谋求新作为、开创新方面”的工作思路,力求把信息化手段与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以及共青团自身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地联系起来。在适应时代、适应青年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南京财经大学校团委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实现途径,逐步建立起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动员体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团员青年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实现“三网”工程。第一步是“编网”。编织南财百舸体系,以百舸网站为主体,打造百舸手机报、百舸人人网、百舸微博、百舸微信五位一体的交叉互动式宣传、交流、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电子团务工作平台、网上网校、通知资讯。第二步是“联网”,主要体现双联。首先将团属网络体系融入到学校开放式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团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包括网上团员注册,网上资料管理、网上信息传递、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场地预约、网上文件传递与办公交流等工作。其次将团属网络体系与团中央、团省委以及其他高校团学工作的互动连接。第三步是“进网”,体现双进。以打造网上学生的生活定向为目标,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关注,建立一支舆情引导员队伍进网,形成宣传主导方向。通过有效服务吸引广大团员青年进网,让团学建设工作在网络中开花结果,让团学精神在网络上有效传播。
其次,加强建设“五微五阵地”微博体系。“五微五阵地”指的是腾讯微博体系涵盖班级、学院、社团、学校以及特色“小微”活动专题微博,校团委官方微博目前已发布微博七千余条,粉丝二万多人,班级团支部的微博有525个,学院微博18个,社团微博76个,构建了纵横贯通的信息快捷传递交流。同时,广大团员青年在微博互动中通过校团委青年互助服务中心推出的“南财每日资讯”获得大量关于生活、求职、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个人、班级、学院、学生组织、学校之间的微交流、微展示和微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班级团支部的微博群逐步成为学生过网上团组织生活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中特色小微话题是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共青团工作实际,建设并开展的小微话题,如“幸福微公益”、“挑战微梦想”、“青春微实践”、“精彩微创业”等系列专题微博。
五、结语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日趋现代化,高校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复杂趋势,自我个体意识不断加强。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方式已经必须满足这样的时代发展需求,而网络的发展是全球文明的一次大进步,它具有开放、综合、迅速等特点。事实上,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思路、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资金匮乏、技术含量低、网络机制不完善是当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毫无疑问,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我们要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转型,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进行网络化转型,充分利用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束为,洪波.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11,(10).
[2]方留,张显东.努力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3]张延东,李新瑾.高校共青团工作进网络的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9,(9).
[4]邓睿,彭鎏佳.论构建高校网络宣传工作长效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5]李凤.浅谈加强高校网络宣传阵地建设[J].高校媒体,2009,(10).
[6]何绍彬.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问题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