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和教育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14-04-26魏晶晶
魏晶晶
摘 要: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更是跌宕起伏。在汉代至鸦片战争前两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这个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正是那段中国与日本共有的历史使得中日两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六十多年里相处困难。重塑中日民众好感和互信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要从媒体和教育入手。
关键词:中国;日本;媒体;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7-0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在汉代至鸦片战争前两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但在1894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曾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国终于在1972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但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上不断制造摩擦和纠纷,致使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又跌入低谷。由此可见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中日争端
1.历史问题
自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明确了其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确定,日本政界发表否定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多了,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也多了,日本的政治日趋保守化。对于日本回避历史问题的做法中国人民表示不能接受,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并未停止否认历史的活动,反而变本加厉。因此,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出现了很大的倒退。
2.台湾问题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不仅使得中国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饱受分别之苦,更使广大台湾同胞被剥夺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使得一部分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减弱;与此同时,由于日本对台湾多年的殖民统治也培养了一批具有浓厚“日本情节”的台湾人。上述两股合力加大了“台独”运动的力度,也是现在中国收复台湾的一个障碍。由此可见台湾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大因素。
3.领土问题
1895年,日本政府知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于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就窃取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951年9月,日本同美国等签订《旧金山和约》,同意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西南群岛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明确向日本归还冲绳的施政权,次年5月钓鱼岛被一并“归还”日本,至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仍在日本实际控制之下。中国政府明确表示钓鱼岛历来是中国领土这一原则立场,同时主张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来维持中日关系大局。但是,日本总是擅自登上钓鱼岛并建立灯塔和神社,这就大大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同时,在东海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持两种不同的划分原则,尤其是2004年,由于日本媒体的“中国抢占日本东海海域资源”的报道更使得中日两国的领土矛盾激化。
虽然以上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表层原因,影响中日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已经巩固下来,因此中国急需解决的就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日本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大发展之后,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取得政治大国的地位。面对中日两国的不同诉求,就因为中日两国同属世界大国,且是邻邦,再加上中日双方共有的那段历史,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中国和日本都是竞争大于合作。
二、中日争端的加剧
我们都知道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大功臣就是民间外交,由此就可以看到中日两国民众的友好对中日关系友好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问题最能影响中日两国民众的感情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历史问题以及历史的延伸问题,因为历史问题最能激起一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情绪,而中日关系的好坏与中日双方民众感情的好坏是相对应的。面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情感这两个选择,国家利益的特征就决定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都会选择国家利益,因此双方都通过媒体和教育来表明自己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这就破坏了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一大基础:民众感情。
1.媒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新闻部门有严格的内部规定,涉及对日关系的报道除了新华社发通稿外,各新闻单位不得擅自做主处理。在这二十年里中国是极力避免媒体对日本的负面报道。和中国的情况极为相似,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伴随着民间的“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而来的便是日中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升温。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中日关系是很友好的,从1986年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人高达66%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可是90年代以后,随着中日各自战略目标的调整,两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中日媒体的不同报道中日关系跌入低谷,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事情本身在起作用,更多的是媒体在起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始终是日本媒体热衷炒作的重大议题;中国媒体在对日报道上,似乎除了“靖国神社”“钓鱼岛”“教科书”问题外,就没有什么新的资讯可以提供给中国民众。中日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恶化,从2007年日本的民意调查中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亲切感的只有35%就可以看到。
2.教育
日本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改编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来教育自己的民众,让自己的民众在历史问题上不受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牵制,同时还可以让日本人对中国人就历史问题的“纠缠不休”感到厌烦。从2007年日本的民意调查结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并没对日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可是对中国抱有亲切感的日本人只有35%,而在日本战败后,占领了日本,直到现在还在日本驻军的美国,日本人对其抱有的亲切感却高达75.6%,可见日本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样,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中国人一提到日本人就骂禽兽,这不就是源于中国的影视作品和历史教科书中对那段侵略历史的描述吗?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时,中国的年轻人不是在同情这个国家,更多的是惋惜日本人怎么没有死光。由此可见中日两国民众的感情是多么差。
中国通过教育和媒体借助历史问题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民的仇恨情绪越来越高,日本也通过媒体和国民教育同时也是借助历史问题使得日本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敌视情绪越来越强。可以说,两国民众的这种敌对情绪使得中日两国关系一直处在低谷期,但又起伏不定。我们说影响两国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虽说中日关系要友好发展,寻求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以达到双赢是问题的关键,但是从中日双方都借助历史问题,通过媒体和教育来影响两国的关系来看,历史问题和民众情感对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很重要,也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历史问题,使得中日两国人民感情友好,再以这友好的感情做基础寻求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以达到两国友好相处的目的。
三、如何解决争端
两国民众间的好感与互信,是发展两国关系最重要的民意基础。影响中日两国民众好感和信任的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我们在重塑中日民众好感和互信时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历史问题,当然要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要从媒体和教育入手。
1.媒体方面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是位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个权力机关”,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其信息源主要是来自新闻媒体。从中日两国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报道面狭窄,日本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为报道中国的主题;中国以“靖国神社”、“钓鱼岛”和“教科书”为题材报道日本并对于对方国家发生的其他事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不报。第二,报道失真,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媒体,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报道对方国家发生的事情,所以报道中不免出现失真现象。第三,报道多偏向于负面新闻,像“踩踏中国国旗事件”和“毒饺子事件”等负面新闻被再三的报道出来,却在有关2003年非典和后来中国发生的洪灾、雪灾和地震中的报道中,就没有提日本政府的及时援助,同样的,在日本发生地震时,中国给日本的援助,日本媒体也没有报道。第四,媒体人员配置很少,中国和日本都是大国,两国又离得很近,可是双方在对方国家的记者却很少。鉴于中日媒体存在的这些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做到报道全面、真实和客观,另外还要加大对对方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双方有所了解,端正自己的态度,从而增进双方民众的感情。
2.教育方面
在中日两国对民众的教育方面,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上要进行改革。中国部分青年对日本最大的心理障碍来自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诚然日本侵华战争永远不可能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抹去,但我们不必把历史问题当作整个中日关系的全部。而日本更要同中国一起正确认识历史,日本人民应该通过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了解到,中国人民只是要一个诚恳的道歉而已。所以,中国在青少年教育上除了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外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不要有“父债子还”的思想,日本在教育自己国家的青少年时最主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传达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放下仇恨,友好交往。
就中日关系发展现状来看,短时间内促成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平稳发展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从媒体改革和教育改革入手,让双方之间的历史问题慢慢得以缓和,发展好两国民众的感情基础,以此来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中日关系:从一份调查问卷所想到的[J].当代亚太,2008,(5).
[2]陈艳飞.中日关系视角下的我国青年政治教育发展探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3]郜非非.从国家利益看中日关系发展[J].前沿,2012,(1).
[4]尹斌.中日民间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重构[J].日本研究.2008,(4).
[5]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报道[J].现代日本经济,2006,(3).
[6]时殷弘.不妨大致地搁置历史问题[J].世界知识,2003,(16).
[7]严雄.谁是中日关系的绊脚石?[J].中国对外贸易,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