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
2014-04-26陈青
陈青
摘 要: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颁布施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这一政策规范的颁布实施,说明我国已经日益关注、重视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这一经济主体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内控规范》第一条开章明义就指出这一规范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明确指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认为廉政风险防控是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内控规范》 廉政风险防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81-01
我国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于2014年1月1日颁布施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这一政策规范的颁布实施,说明我国已经日益关注、重视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这一经济主体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内控规范》第一条开章明义就指出这一规范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明确指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就两者的关系分析如下:
一、廉政风险防控是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相对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则主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等几方面来进行。《内控规范》的制定实施,就是我党和国家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规范分别在第一条的制定目的和第四条的内控目标中分别提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和“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这充分体现了制定《内控规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也是进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
1.从规范的高度为实现廉政风险防控提供依据。《内控规范》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就从规范的高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内控规范》提出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对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和内部控制,基本涵盖了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重大经济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关键岗位轮岗、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对这些主要经济活动的控制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2.通过关键岗位轮岗制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一旦在一个岗位工作太久,就容易形成惰性,不仅限制思维方式,而且容易受到人情、关系的束缚,滋生腐败现象。尤其是内控岗位是整个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理、公开公正运行的重要保障,有必要实行定期的轮岗,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单位的运行风险和腐败风险。《内控规范》也分别在第十条和第十五条中分别提出“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和“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通过轮岗不仅可以培养单位的复合型人才,将个人的特有作用降到最低,实现单位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更是防范腐败风险的必要措施。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内控规范》在第十一条和第四章第一节都对加强预算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物质生产单位,即非营利组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国家对其监管的力度便不如对企业严格,并且各行政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年度任务的完成上,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等环节缺乏有效管理,尤其是由于预算绩效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在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资金使用效益是否到达预期目的,是否按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等问题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下一期预算的编制、执行缺乏关键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弱化了预算应有的职能。并且有很多单位没有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报酬挂钩,导致预算执行中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资金使用效益低、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有些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体系,但是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对预算执行未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两张皮”现象严重,财政资金跑、冒、渗、漏现象极为严重,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而且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绩效,对于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防止腐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建立内控制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内控规范》第五章就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监督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的独立,这就保证了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要求本单位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国家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等也要进行监督检查,这就从内部、外部全方位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制度和执行监督上的控制,真正保障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3]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国工会财会,2013(7)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七一七发射台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