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AQI,关注健康呼吸
2014-04-26◆李明/文
◆李 明 / 文
读懂AQI,关注健康呼吸
◆李 明 / 文
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AQI是各项所监测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中的最大值。目前,我国监测的空气污染物为臭氧(O3)、悬浮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五类6项。我国已发布AQI的城市均采用每小时发布一次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该AQI是基于过去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得出的。也就是说假如当日上午7点发布的AQI,是从昨天上午8点到当日上午7点每小时监测所得到的24个结果的平均值,存在着较显著的滞后性。由于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受城市上空气流和城市日常活动影响较大,24小时内监测结果的波动性有时会非常大,因此出现所发布的AQI与人们实际的感受有明显差别,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从个人健康防护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即时发布的AQI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当前首要污染物(也就是构成AQI的污染物)的实时浓度高低。
就拿眼下大家十分关注的PM2.5为例。PM2.5是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是近年来我国城市频发“雾霾”的“元凶”,因其可直接入肺,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相当大。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规定,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的“准则值”(即安全的“浓度限值”)为25ug/m3(欧美标准),但考虑到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该《准则》还给出了分三个阶段的过渡期目标值,分别为75 ug/m3、50 ug/m3和37.5 ug/m3(相对“准则值”,相关联的疾病死亡率也将分别上升5%、2.5%和1.2%)。我国发布AQI指数时给出的健康指引目前采用的是最低标准的第一阶段过渡期目标值75ug/m3。也就是说,如我国城市AQI监测报告中PM2.5浓度显示超过75ug/m3,就预示目前的空气中PM2.5污染物已“超标”,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对人体健康会有不同程度的近期或远期危害,有必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述《空气质量准则》中明确指出:“所有相关研究都显示PM2.5 的长期暴露与死亡率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2012年12月14日,国际医学界最具权威的《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历时五年共同完成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该报告评估揭示,2010年中国因室外PM2.5污染造成了120万人早死以及250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另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肺癌已居我国肿瘤发病及死亡第一位。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是上升速度最快的癌症。空气污染已成为我国肺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快速上升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原因。
有权威专业研究表明,我国大城市中悬浮颗粒物(PM10、PM2.5)超标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燃煤、重化工业生产、大规模城市建设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要重现许多人儿时记忆中的那种“蓝天白云”景象,遏制空气污染对全民健康威胁的进一步加剧,政府、企业、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需要全社会紧急动员起来,都来倡导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抵制各种破坏我们每个人的安全生存环境的不负责任的决策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