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湿热型31例疗效观察
2014-04-26田玉娥刘江杰史振国
田玉娥,刘江杰,史振国,田 莉
(1.乌鲁木齐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2.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康复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医科大学 中医学院 中药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中西药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湿热型31例疗效观察
田玉娥1,刘江杰1,史振国2,田 莉3
(1.乌鲁木齐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2.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康复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医科大学 中医学院 中药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脂溢性皮炎湿热型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中医辨证施治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35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7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西药结合;脂溢性皮炎;湿热型;疗效
脂溢性皮炎为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皮炎,多见于头面部,也可向下蔓延至其他脂溢部位。皮损为红斑上覆油腻或干燥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面游风”“白屑风”症状相类似,病程较慢,时轻时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脂溢性皮炎湿热型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6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脂溢性皮炎,年龄16~45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29例,病程2个月至5年。征求患者意见后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31例、西药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药物:复合维生素B片,2片,3次/日;维生素B,6片,10mg,3次/日;伊曲康唑0.2g,1次/日[2]。中药方剂:①热重于湿型服用清热除湿汤,龙胆草10g、黄芩10g、白茅根30g、生地15g、大青叶15g、车前草30g、生石膏30g、六一散(布包)30g;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大便干燥者加川军。②湿重于热型服用除湿止痒汤,赤苓皮15g、生白术10g、黄芩10g、栀子6g、泽泻6g、茵陈6g、枳壳6g、生地12g、竹叶6g、灯芯3g、生甘草10g。1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温服。中药外洗方:透骨叶30g、皂角30g煮水外洗,1日1次,面部外用药物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2次/日;2%酮康唑洗剂洗发,2次/周。对照组患者内服及外用药物仅用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疗效。
两组患者应尽量少食油炸、甜腻、辛辣之品,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物品,多吃水果、蔬菜,保持良好心情,注意大便通畅。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临床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皮损消退95%以上,自觉症状消失。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改善不足30%。
2.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脂溢性皮炎作为皮肤科常见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发现与马拉色菌等有关。在遗传性皮脂溢出的体质基础上,马拉色菌的寄生与繁殖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4]。精神、饮食、维生素B、嗜酒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影响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使用口服维生素B以调节脂肪代谢,口服及外用抗真菌剂以杀菌、消炎和止痒。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白屑风”“面游风”等相类似,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所致。“湿”性重浊黏腻,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一,反复发作,初期热重于湿,久病则伤脾,脾失健运,致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治疗应清热利湿,佐以凉血,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其中龙胆草清肝胆湿热,黄芩清肺热,白茅根、生地凉血清热,大青叶清热解毒,车前草、六一散利湿清热,生石膏清胃热。湿重于热治疗应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采用除湿止痒汤加减,方中赤苓皮、生白术健脾渗湿,黄芩、栀子苦寒泄热,泽泻、茵陈利湿清热,枳壳理气宽胸,生地、竹叶、灯芯、生甘草清心利水。外洗方中透骨草祛风除湿,对去油脂有一定的功效,皂角对很多细菌、真菌有天然的抑制和杀灭的作用,且两药外用基本无毒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同病不同治,较单纯西药治疗为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邓燕.土茯苓薏苡仁汤配合外用颠倒散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30例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7,30(7):898-899.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2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临床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159.
[4]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0):639-640.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2-27
田玉娥(1972-),女,乌鲁木齐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
田莉(1974-),女,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和民族药新制剂开发。
R758.73+2
A
1673-2197(2014)10-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