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整复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研究
2014-04-26李卓伟高峻青陈浩宇
李卓伟,高峻青,陈浩宇
(佛山市中医院 骨科,广东 佛山528000)
中医正骨手法整复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研究
李卓伟,高峻青,陈浩宇
(佛山市中医院 骨科,广东 佛山528000)
目的:研究中医正骨手法整复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实施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交叉克氏钉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指关节功能活动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指关节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微型外固定支架;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正骨手法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部骨折,主要由外界暴力导致,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掌部骨折中所占比例约为25%。第一掌骨的骨折主要发生于基底部,常形成粉碎性骨折,病情较为严重,同时该处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给临床固定与治疗增加了难度[1]。笔者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的基础上,选用两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固定方式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微型外固定支架与交叉克氏钉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2.87±7.41)岁;骨折类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16例,Bennett骨折12例,Rolundo骨折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平均(33.16±6.89)岁;骨折类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20例,Bennett骨折13例,Rolundo骨折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神志清醒、意识正常,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就诊时间未超过1周;排除造血、凝血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骨髓炎、结核等导致病理性骨折者,伴随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骨折者,骨折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者,依从性极差或无法配合治疗、康复训练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2]。本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患者在臂丛麻醉下,首先采用我院正骨十四法手法闭合整复骨折,通过X光机透视下见骨折脱位基本能复位。在第一掌骨骨折中远端左右,沿骨干纵轴桡侧处,用尖刀片切开皮肤 2mm,用小血管钳分开皮下组织及骨膜,直达骨皮质。避开伸指肌腱,分别将 2枚直径 2mm半螺纹针垂直骨干纵轴自桡侧向尺侧钻入,直达对侧骨皮质 1~2mm为宜,进针时要注意避免穿入损伤外展拇长肌和伸拇短肌腱。骨折近端进针点多选择大多角骨,若伴有大多角骨骨折则可考虑在桡骨茎突进针。安装外固定器,透视下行牵引助手,做拇指外展牵引,术者用力推压第一掌骨基底使之复位。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调节外固定器齿轴关节角度,复位满意后锁紧外固定器各螺钉旋钮。针孔区外敷黄水纱,无需石膏托外固定。3周松开支架关节处螺丝,主动进行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拆除固定器。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钉进行常规交叉固定,观察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6周后骨折线不清晰时可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6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骨折线模糊且出现连续性骨痂,临床局部无压痛及异常表现为愈合。记录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使用TAM系统对患者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进行统计学比较[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指关节功能活动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愈合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指关节功能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掌部骨折之一。该处具有较特殊的解剖结构,受到外界暴力冲击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骨折。该处关节活动度较大,组成骨块较多,骨折多为粉碎性,且没有骨性的阻挡,易受周围肌肉牵拉而产生移位。
临床上对该骨折的固定治疗方案较多,固定效果参差不齐。若固定较差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与预后,容易发生虎口萎缩、关节僵硬等相关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4]。临床常应用克氏钉交叉固定骨折,但该处骨折通常为粉碎性,克氏钉对其固定稳定性较差,且需要贯穿关节实施固定,无法进行早期康复性锻炼及患指关节活动,不利于患指功能恢复,若术后发现骨折复位不理想亦无法再次进行调整,无法达到稳定满意的临床疗效[5]。
本文使用的微型外固定支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较为突出的优势,主要包括:微型外固定支架构成简单、成本低,临床应用简单方便,可通过针杆夹具对支架角度进行随意调整,而支架固定针在大多角骨中横行穿过,可在获得理想固位的同时保持灵活性,也能有效保护周围肌肉与肌腱。
微型外固定支架具有一定的关节功能,能在康复早期对关节功能性训练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减少关节僵硬、肌腱粘连、骨质疏松等不良预后状况。轨道延长功能也是该支架的突出特点,通过调节关节间隙,可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产生适宜的效果,以降低骨折端压应力,避免应力遮挡,为骨折端对位、愈合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在治疗及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若骨折复位不理想或出现移位,可根据X线片显示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甚至在术后亦可进行再次调整;伴有骨缺损或缩短畸形者也可及时调节支架以达到固定、牵引与矫治的目的。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的观察组患者相比于使用克氏钉的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指关节功能活动评估优良率更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指关节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1] 李卓伟,高峻青,涂宇东,等.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1):35-36.
[2] 汪玉良,胡海军.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4):400-401.
[3] 韩景玉.微型器外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178.
[4] 庄家林,蒲超,唐付林,等.微型外固定架和微型钢板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比较研究[C].第八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353.
[5] 戴宏洲,金向有.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展架牵引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50例[J].甘肃中医,2009,22(9):32-33.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2-13
李卓伟(1981-),男,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骨科临床、创伤骨科治疗。
R274.2;R683
A
1673-2197(2014)10-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