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化肥零增长时代:行业转型从保护耕地做起
2014-04-26中国农资徐晓磊贾然然姜美怡
□《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贾然然 姜美怡
迎接化肥零增长时代:行业转型从保护耕地做起
□《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贾然然 姜美怡
“关爱耕地质量,从现在做起”系列报道之三
为了改良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农业部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无疑对化肥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行业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任何行业的进步,都难免经历革命式的发展阶段,化肥行业在面对生态可持续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壤质量的改善,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内外在需求时,没有例外。实现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给行业的时间是紧迫的,仅仅5年的时间,唯有积极思考和正面应对这一挑战,且听听行业的看法和声音。
“零增长”挑战已成肥料行业发展重中之重
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说,距离2020年肥料实现零增长目标还有五年时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肥料零增长对于整个化肥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未来的竞争会愈加激烈,传统肥料若在产品工艺以及服务模式上不进行改革创新,或将会面临淘汰的可能。农业部基于粮食产量、品质有效保证的前提下提出肥料零增长,对于化肥企业来说,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
目前耕地质量建设问题在政府政策的呼吁倡导下,农资行业、企业以及终端的种植者对于耕地质量问题都给予高度关注。土壤与肥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关注土壤健康已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肥料—土壤—作物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如何生产研发出高养分利用率的新型肥料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燕国胜说,我国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产品产量呈现从增长—持平—下降的过程,所以要共同来改变以数量换产量的现状。距离2020年实现肥料零增长还有几年时间,农资企业要认真解读农业部提出的“一修复、两减少、三基本”战略思想,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以及确保后期配套设备的跟进,对于像根力多一样的新型肥料企业而言,未来新产品研发要有对现下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包括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土壤肥力进行创新研发,为耕地质量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实现肥料零增长的目标,陈宏坤表示,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大力研发新型肥料,将传统肥料进行再加工,在提高产品利用率的同时,加强肥料质量监管,走质量代替数量之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寻找更好的替代产品,包括有机肥、生物菌肥、腐植酸肥等,将传统肥料与之混合搭配使用,从而减少化肥的投入量。
近两年,腐植酸肥料再次被广泛关注,正成为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环境友好的肥料之一。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良进说,泉林作为一家生产腐植酸水溶肥料企业,采用独有的“泉林模式”,基于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天然植物秸秆中提取黄腐酸,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产品,应用于农业产业中,开创了一个规模化、低成本、高技术生产黄腐酸的新途径。泉林的模式切合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郭良进说,“我们做好了迎接行业变革的充分准备。”
改变发展理念,走质量替代数量转型之路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研究员白由路认为,当前化肥的施用存在不合理、不平衡的现象,对环境造成威胁。那么,要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需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肥料本身技术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用当前肥料的结构是很难实现零增长的;第二,施肥技术要改进,采用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方式,肥料施用和技术相配合,合理进行施肥;第三,从长远考虑,植物营养理论要深入研究,平衡好肥料、土壤、作物三者的关系。
中科院先进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嘉定创新与育成中心节能环保所所长刘文治说,我国现在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发达国家的两倍,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种植主体过渡依赖化学肥料,使得土壤耕地质量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实现肥料用量零增长目标,未来要摆脱传统化肥思维定式的束缚,建立以化肥质量交换粮食产量的思想,实行有机+无机的新型施肥模式,不仅为其提供全方位营养供应,还能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的双重作用。要建立起微生物+作物根系+矿质营养+有机营养为一体的施肥理论,使土壤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才能最终实现肥料用量零增长。未来企业在化肥零增长时代背景下,必须与国家农业同步发展,重视每一发展阶段的热点问题:第一,要重视化肥产品工艺的创新,研发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高质、低价产品;第二,重视后期配套设备的跟进更新,再好的肥料也需要先进的灌溉施肥技术,实现灌溉、施肥等企业“联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刘红芳表示,目前,我国在耕地质量维护与提高方面存在工作盲点,严重影响耕地产出。近年来,肥料登记的着眼点更多关注于与农产品和耕地质量安全、产品使用效果评价方面。这些产品多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特点,显示出农业投入品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说,土壤质量与肥料使用效率密切相关,传统的N、P、K肥料需要进行深加工,要赢得持续发展,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传统,走质量替代数量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减少肥料用量的目标,保证土壤耕地质量。当然,好的肥料需要通过高端施肥灌溉设施来实现,包括现在的种肥同播、测土配方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的出现,标志我国农业已迈向更高阶梯。
企业要长远发展,保护耕地是一种责任
面对我国化肥产能过剩的现状,作为农资企业今后应如何去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这个目标?白由路给出了建议。他说,化肥用量零增长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它的提出也是在传递着一个信号,告诉大家不光要关注化肥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它的负面作用。肥料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要从生产和服务两方面加强重视:第一,在肥料生产方面企业要生产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创新型肥料,在养分数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和肥料助剂这四方面要不断创新,加强研究。第二,在肥料服务方面,农民买到肥料的同时企业需要指导农民怎样施肥,使肥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是加强售后服务。企业有好产品和好服务才能站稳脚步。
刘红芳介绍说,现已获得登记证的缓释肥料是包膜尿素或包膜氮磷钾复混肥料,包膜尿素产品可适用于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等,而包膜氮磷钾复混肥料仅限用于园艺作物。这符合国际上这类产品的通行要求,即包膜氮磷钾复混肥料的缓释肥料不在大田作物上使用,以限制过多的包膜材料进入农田。此外,肥料增效剂也必须要在肥料登记证上标明增效氮肥适宜区域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形成差异化使用习惯,防止盲目用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耕地质量安全。
针对肥料生产工艺以及后期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陈宏坤分析说,一是从产品工艺进行科技创新,应大力使用控缓释肥、水溶肥等高效专用肥料,同时,后期的施肥配套设施必须跟进到位。未来金正大发展将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精准施肥”方向,研发具有差异化特性的专用肥料,精准掌握肥料的最佳释放期、中微量元素的最佳养分配比以及有机+无机的最佳施肥方式,因地制宜,针对特有作物进行差异化施肥,改变传统的肥料以用量赢得高产的施肥模式。二是进行服务模式创新,近些年金正大正在逐渐地扩大农化服务团队,真正扎根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种植一线出现的突发状况,手把手带领农户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灌溉,杜绝化肥过渡以及错误施用的现象,在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环节中尽到应有的责任。
要将土壤耕地质量建设作为肥料企业研发生产的关键点,不仅要在化肥的产品工艺上下功夫,还要重点考虑耕地对于肥料的吸收情况。燕国胜说,肥料与土壤就如同食物与胃的关系,再好的肥料都需要土壤来“消化”。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目的在于用对肥,淘汰掉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但用对肥不等于用好肥,通俗来讲就是“改的对,吃的上”才是终极目标。
改革势在必行,企业如何将长远发展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是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迎难而上。在耕地质量急剧下降的今天,作为化肥生产企业能为耕地做些什么?不仅仅是为耕地提供“粮食”,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研发、推广肥料的过程中建立起保护耕地质量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没有健康的耕地,就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肥料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肥料零增长时代,肥料企业应携手,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保护耕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