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2014-04-26李林楠牛航宇马莉娟
李林楠,牛航宇,马莉娟,徐 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人员培训作为提高环境监测“软能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重视,培训工作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就举办了培训班150余期,培训人数1.6万人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仪器厂商、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了不少的专门培训。然而,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培训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授课水平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培训工作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为更好的检验和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1 培训效果评估介绍
培训效果评估是利用多种测量手段,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最终改进培训活动的过程。《质量管理培训指南》(GB/T 19025—2001)中明确指出“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活动的重要环节”[1];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规定培训评估(Training Program Evaluation)是质量体系培训项目的必要步骤,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2]。
国外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相对成熟,创立了许多评估模型,最为经典的是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的4层次评估模型(即“反应-学习-行为-结果”模型,见表1),该模型在培训效果评估的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3-4]。其他使用较多的有Warr等人的CIRO评估模型、Hamblin5层次评估模型、Kaufman5层次模型和Phillips投资回报率模型等,但这些模型从本质上都是对Kirkpatrick4层次评估模型的改良和细化[4-5]。国内的相关文献较少,一些学者对实验室分析技术人员或单独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培训效果评估进行了探讨,但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开展专门的研究[5]。
目前国内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开展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举办了多少期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等反映“数量”的指标,而对培训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水平不高。此外,国内外在环境监测培训领域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少,对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等方面研究不足。该文以Kirkpatrick4层评估模型为基础,尝试建立一个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特点、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表1 Kirkpatrick4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2 构建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目前参加的培训主要有2类:一是环境监测系统内部的培训,由各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组织举办,是目前培训活动的主要类型;二是监测机构出于实际需要(如新购置仪器的操作培训),利用仪器厂商、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展的外部培训。两类培训尽管组织者有所不同,但培训目标、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较为相近,培训效果评估过程也大致相同。构建科学、有效、持续的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必须解决3个关键问题,即评估对象是什么、评估主体是谁,以及评估方案如何设计。如果对照笔者熟悉的环境监测工作,将培训效果评估看做一种“人力资源监测”活动,那么以上三者可以分别类比为“需要监测哪些评估所需的项目”、“在哪些点位对评估所需的项目进行监测”,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监测方法获取评估所需的信息”。
2.1 明确评估对象,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对象是指能够反映培训实际效果的某些特定方面。应该明确,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是“实际效果”这个最终的“状态量”,而不是培训的“全过程”。“全过程”评估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即包括培训需求、投入资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评估。由于环境监测涉及内容广泛,工作任务繁重,能用于开展培训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不可能开展过于全面、细致、在理论上“完美”的培训评估(企业通常也难以做到)。因此,必须以“培训效果”做为研究对象,优化选取评估指标,才能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日常监测工作干扰的前提下,获取评估所需的信息。以Kirkpatrick4层次评估模型为基础,结合环境监测培训工作实际,提出了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对象、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信息获取的方法和进行评估的时间,见表2。
表2 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对象和指标体系框架
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对Kirkpatrick评估模型的4个层次进行了改进,使指标体系更简明易行。如在“反应”层面,根据培训学员在填写调查问卷的主观心态和理解程度,将评估对象划分为培训教师和培训班,使学员能够更轻松直接地将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增强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在“学习”层面,将学习成果细化分类,便于培训组织者建立种类全面、针对性强的试题库;在“行为”和“结果”层面,尽可能地利用各单位已有的考核或考察内容,使评估过程不必枉费资源地获取重复的数据,节约了大量行政成本。
2.2 确定评估主体,分化评估工作任务
评估主体是指在培训活动中具有主体资格,为培训活动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并可获得一定收益的人员或组织。确定评估主体的过程就是明确对哪些机构、哪些人员以及从哪些方面获取评估所需的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的主体应该是各级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培训活动的决策者)、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培训活动的组织和间接参与者),以及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由于三者在培训活动中的立足点不同,受益方面也不一致,因此以这三者作为“监测点位”获取评估所需的信息,既能全面地反映培训活动对不同主体产生的实际效果,又能体现不同评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评估过程“分工明确”,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率。结合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实际,提出了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的3类评估主体及其承担的主要工作,见图1。针对外部培训开展的效果评估,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效果评估的主体。
图1 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主体及其主要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组织机构在培训效果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可能是一个或两个,比如省级、地市级环境监测机构既是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又承担着开展本辖区、本单位的培训工作;既要真实、细致、持续地记录并反馈人员参加培训后的信息,又要按照培训效果评估的整体框架和要求,开展符合本辖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评估工作。而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作为培训效果评估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和最直接的来源,对培训效果评估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2.3 设计评估方案,优化评估组织流程
设计科学的评估方案和流程,就是从制度上保障评估工作在可控的行政成本(即政策、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下能够顺畅、持续地开展。设计培训效果评估方案通常采用简单评估法(在培训后进行一次评估)、前后评估法(在培训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估)、多次评估法(在培训前后进行多次评估)、时间序列法(在培训后进行多次评估)和对照测定法(选取未参加培训人员进行对比评估)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也会获得不同的信息量[4,7]。越是信息量大的方案,在开展评估中所需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就越高。因此,对于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必须采用行政成本可控、信息量充足且可行性较强的评估方案。为此,提出了一种评估方案的设计思路,见图2。
前期评估的目的是考察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现状,通常采用测试的手段。环境监测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监测机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如果要为每一次培训都设计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难度适宜”的前期评估测试题,需要花费相当大的行政成本。因此,该方案中将前期评估所惯用的形式改为“自主评估”,既节约了设计前期评估试题、组织测试和阅卷评分等行政成本,又充分发挥了本单位对学员基本情况深度掌握的优势,增强了前期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能起到规范参训学员选派工作的作用。中长期评估是对学员参训后的行为和态度改善(“行为”层),以及所在岗位、所在单位的实际收益(“结果”层)的考察,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环节。需要指出,中长期评估尽量不要采用明显的考核或考试的形式(避免使被评估学员置于一种“被考核”的特殊氛围中),而要采用行为观察、情况记录等较为“隐蔽”的形式,从而加强对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学员实际工作能力考察的客观真实性。针对外部培训开展的效果评估,应根据培训活动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培训单位(如仪器厂商、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教学资源等,更多采用实际考核和跟班观察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前期和后期的评估。
图2 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方案设计思路
3 结语
构建科学、有效、持续的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仅要在理论上对评估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有所认识,更要求各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监测人员在评估工作实践中的紧密配合。无论是内部培训还是外部培训,都要增强开展评估的主动性,不能认为评估工作只是组织者或外部培训单位的事情。
在实际开展培训效果评估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①应该认识到开展培训效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培训工作,而非单纯地增加一项“考核”工作,参与评估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应客观公正地提供或获取相关信息,尽量避免主观意愿或者客观环境对评估结果的干扰;②培训效果的显现期通常较长,各单位应做好长期持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准备,建立相应的评估信息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资源;③培训效果评估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施评估和使用评估结果的能力,各单位应在不断探索培训效果评估理论研究的同时,广泛深入地交流评估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评估工作,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1]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S].
[2]USEPA QA/G-10, GuidanceforDevelopinga Training Program for Quality Systems[R].Washington D C:Offic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2000:21-22,29-30.
[3]爱尔文·戈尔茨坦,凯文·伏特.组织中的培训[M].常玉轩,译.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0-227.
[4]周文霞.培训者的培训[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116-132.
[5]徐芳.组织中培训与开发项目的效果评估:面临的问题与应采取的方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4):30-33.
[6]马月珠,陈铭.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效果评价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6):78-80.
[7]苗青.培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J].中国人才,2002(1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