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
2014-04-25河北省石家庄肾病医院中医科段利民张振芳张灵芝石家庄050061
河北省石家庄肾病医院中医科 石 伟 段利民 张振芳 张灵芝 (石家庄 050061)
中医无慢性肾衰竭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关格”“肾劳”“溺毒”“癃闭”等范畴,其病位在肺、脾、肾、心、肝、三焦、胃肠、膀胱。[1]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实则以湿浊毒瘀为主。[2]现将慢性肾衰竭患者口服中药合剂后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对病情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2例,年龄16~66岁,平均 (45.37±6.74)岁;男性62例,女性40例;发病时间0.25~15年,平均 (7.75±3.46)年。原发病均为肾病综合征,其中失代偿期49例,衰竭期37例,尿毒症期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5.16±5.23)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16~66岁,平均 (45.08±4.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本研究经石家庄肾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征得本人同意,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中药组方:生地黄、牡丹皮、知母、茯苓、炒白术、山药、鸡内金、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金钱草、茵陈、栀子、黄芪、灵芝、金樱子、芡实、三七、泽泻等。
1.2.2 治疗方法:失代偿期及衰竭期患者给予药用炭片9.0 g,1次/d灌肠;尿毒症期患者给予规律性血液净化治疗,每周治疗时间大于10 h。三期患者视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d睡前服用;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2次/d或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1次/d,控制血压在120~130/80~85 mmHg之间;贫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5 000 U皮下注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合剂 1剂/d,水煎共400 mL,早晚分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1.2.3 设备及检测方法:用BD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分别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清晨空腹静脉血2.7mL,立即轻柔180度上下颠倒混匀3~5次。以2 500 r/min,离心l5 min,于1 h内完成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Clauss法,D-二聚体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Sysmex公司生产的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V8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纤维蛋白原 (g/L) D-二聚体 (mg/L)对照组 51 治疗前4.09±1.62 1.41±0.84治疗后3.97±1.63 1.23±0.81治疗组 51 治疗前 4.16±1.68 1.40±0.85治疗后 3.31±1.66*# 0.89±0.82*#
3 讨论
对于慢性肾衰竭,中医认为“久病入络”“虚久必瘀”“病久则虚”,故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应贯穿慢性肾衰竭的整个治疗过程。现代研究表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障碍,使肾小球硬化而加速慢性肾衰竭进程,这与中医血瘀是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和肾功能进一步减退的重要原因相一致。[3]中医学认为“血不利,则为水”,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内沉积、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肾静脉微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符合“血瘀证”的范畴。而高纤维蛋白血症可认为是“血瘀证”的微观指标之一。[4]
现代医学也认为肾脏病的高凝状态是肾脏病不断加重恶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实验研究证实,肾局限性或弥漫性瘀血,均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成肾功能衰竭;健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微血管瘤形成,系膜基质增加,导致肾小球硬化,脂质代谢异常可加速肾小球硬化,肾脏瘀滞是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基本病理基础。[5]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溶栓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高凝状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这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活化,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内外源凝血因子等,故D-二聚体可直接或间接反映慢性肾衰竭严重程度。[6]纤维蛋白原是一个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尿蛋白相关的危险因素,其在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与低密度脂蛋白一起侵入动脉壁,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和纤溶活性,从而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引起蛋白尿。目前认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壁的沉积可能先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在慢性肾衰竭的发展中,特别是早期作用可能比低密度脂蛋白更重要。
中药合剂中以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为主,活血益肾,其中当归甘补辛行,温通滋润,具有良好的补血、活血、止痛作用;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对血瘀气滞兼寒凝者用之最宜;丹参苦寒降泄,入心肝血分,既善活血化瘀而调经止痛,又善消癥散结止痛,还善凉血清心而除烦安神、散结消痈;鸡血藤温通甘补,能祛瘀血,生新血,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为治血瘀或兼血虚之要药。方中黄芪、灵芝、金樱子、芡实、茯苓、山药等补气健脾、扶正益肾;生地黄、牡丹皮、知母、三七等有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功。
临床实验表明:中药合剂可以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可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黏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轻炎症而使慢性肾衰竭患者受益。
[1] 叶任高,孙升云.肾脏病中西医诊治精要[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385
[2] 王缨,李国贤.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液黏滞综合征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2):92-95
[3] 赵怡蕊,宋跃飞,王琴,等.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11):669-670
[4] 温斌,吴玲俐.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综合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11):465-466
[5] 金玲,刘菊妍,胡海平.肾脏病发病及治疗中的血瘀证[J].陕西中医,2006,27(12):1 596-1 598
[6] Ivy JL,Kuo CH.Regulation of GLUT4 protein and glycogen synthase duringmuscle glycogen synthesis after exercise [J] .Acta Physiol Scand,2008,162(3):295-304
(2014-04-15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