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

2014-04-25云姝

音乐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舞曲民歌旋律

文/云姝

解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

文/云姝

《第一新疆舞曲》是近现代作曲家丁善德于1950年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格钢琴曲,这首作品的主题音乐取材于新疆民歌,作曲家通过丰富的西方作曲技巧将主题音乐进行组织发展,充分表达出建国初期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这首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气质,体现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成果,为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影响。

第一新疆舞曲 丁善德 马车夫之歌

引言

《第一新疆舞曲》是一首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钢琴小品,由近现代作曲家丁善德创作。这首作品从曲调上汲取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在作曲技法上展现了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的技巧性,恰当地将中西方音乐内容进行融合,是一首成熟的民族风格钢琴曲。

1.民族音乐素材

《第一新疆舞曲》是丁善德回国之后创作的钢琴作品,这首乐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丁善德留学前欣赏到的舞蹈家戴爱莲的独舞,这支舞蹈的配乐《马车夫之歌》以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使作曲家萌发创作欲望,而回国后正值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使作曲家产生了创作动机,因此他取材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为主题素材,创作出这首凸显民族风格的《第一新疆舞曲》。

《马车夫之歌》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到兰州采风时记录下的第一首新疆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由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并进行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这首歌曲最初是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司机的歌唱中记录下的音乐片断,从记录下来的乐句中进行筛选修整,保留了主要曲调,并在维族翻译的帮助下重新填词,完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后改名为《达坂城的姑娘》,流传至今。

谱例1:

这首歌曲为共四句旋律,结构如下图所示:

歌曲采用2/4拍,四句旋律构成起承转合,每句四个小节,为方整性结构。在调式上较为独特,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方大小调的融合。

其中,1-2小节是歌曲的核心音型a,将旋律音进行排列后,形成对称式的旋律线条。

谱例2:

其音域为五度,即从主音到属音再回到主音,旋律以级进方式构成。在节奏上两个小节保持一致,使音乐形成规律的律动感。3-4小节为核心音型a的拆解复述,意在强调主要旋律,最后落于主音上,为升F羽调式。

第二句起始音为调式属音,是在上方五度对a音型进行变化发展,节奏型稍作变化,附点节奏增强了音乐的活力。7-8小节则再次重复a句音型,两句落音相同,但由于音阶的改变导致宫音改变,调式从升F羽转向升F商。

第三句音乐材料有所不同,将旋律提炼后排列的音型形成倒影。

谱例3:

起始音是主音的高八度位置,与前一句构成顶真结构。旋律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变,节奏型的改变也使音乐重心发生转移。这一句的调式逐渐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向西方大小调体系偏移,前半句的落音mi是C宫调式的角音,还守在五声调式系统中,而在后两个小节中的下行音阶更倾向于升f小调,调式的双重性在此体现。

第四句的调式更突出为升f小调,调式音阶完整,不过依然通过半音的音程进行显露出民族风味,旋律的走向和节奏形态又回归至a句的形式,最后落于主音。

这首民歌旋律在小范围内起伏回旋,音乐材料集中简练,节奏欢快明朗,旋律在调式游移中逐步转变,歌词以一字一音为基本形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2. 音乐本体分析

2.1 曲式结构

该曲在整体上借鉴西方复三部曲式结构:

乐曲建立在e多利亚调式上,开始为6小节引子,4/4拍。第一部分[A]以A和B两个基本主题构成单二部曲式,音乐旋律是民歌曲调的改编,在主题内部乐句以变奏方式发展,整个段落结构方整。作为展开部分的[B]段,规模较为短小,是一个再现单三部曲式,这部分旋律为作曲家在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节奏变化最为特殊,延长了乐句结构,也与[A]段形成对比。[A1]段落为再现部分,其中A段完全重复之前的音乐呈现,B段继续在原来旋律上进行变奏,而这两段之间,又增加了一个新段落E,作为对再现段落的扩充。最后以4小节尾声接续旋律尾音,音乐结束在热烈的气氛中。

2.2 主题解析

主题旋律是民歌《马车夫之歌》的变化呈现,共有a、b两句。

谱例4:

其中a主题对应民歌中的起、承二句, 作曲家抓取民歌旋律线条的发展特征,在基本保持原曲调的同时增添半音进行,主音mi与升四级音升la形成增四度,强调其带来的不协和感,产生独特的韵味。在节奏上利用三连音的设计打破4/4拍的均衡感,而尾音作出上调八度的跳跃,更突出乐曲的诙谐和活泼。

b主题对应民歌中的转、起二句,在结束句的位置重复使用起句旋律,与a主题构成合尾,这一手法使主题旋律更为集中。b主题的旋律线条更加简洁,半音进行转移到六级音升do上,突出多利亚六度的调式风格。另外,节奏恢复均匀,使音乐的语气更加肯定,与a主题的诙谐形成对比。

a、b两个主题分别重复四次,在不同音区反复出现,在巩固主题旋律的同时,于力度方面加以变化。a主题以p-mp-mff-ff五个力度层次逐步呈现,声音从弱到强,音乐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在高潮中结束。b主题首先以p和mp交替呈现,情绪充分酝酿后,同样在f力度中爆发并结束。

2.3 和声特征

中国的民族风格钢琴曲在创作上受到民族调式的限制,如何在民族调式中处理西方和声体系,即民族化和声的写作,在这首作品中有如下尝试。

在多利亚调式本身的音阶特色基础上,作曲家使用和弦内部附加音的方式强化不协和和声,来增添和声色彩性。

谱例5:

在a主题中,低声部伴奏形成一个不协和七和弦,和弦根音与7音形成大七度,而由于3音位置上变动成增四度音,在和弦内部构成了增四度、减四度、小二度这些极不协和的和弦,造成了新奇的音响效果。

谱例6:

附加音并不总是造成和弦的不协和,在b主题中,和声虽然也是在调式基础上增添了附加音,但依然保留小七和弦的完整结构,因此调式和声更清楚。

在展开段落中,和声织体多以附加音形式的三和弦出现。

谱例7:

根音与5音构成纯四度音程,内部的附加音将纯四度划分为小三度和大二度,并在乐曲进行中保持这样的音程构成,音响效果较上段更加平和。

《第一新疆舞曲》通过附加音和弦来构架和声织体,中和了西方和声体系与民族旋律的冲撞,并产生出一种新奇的和声色彩,为这首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3. 音乐风格与艺术价值

《第一新疆舞曲》是以民族风格为主的多元音乐风格的融合,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融合在一起,将带有维族舞曲风格的民族音乐发展成钢琴作品。由于维族音乐风格完全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而多受波斯-阿拉伯和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因此在调式音阶上多具有小调性特征,旋律的半音进行也突出了维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能成为诸多钢琴曲中的经典作品,不仅是因为音乐旋律动听,更是由于这部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民情感,因此能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正符合人民群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热烈情感,与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一拍即合。

此外,丁善德的法国留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专业的作曲技术系统,因而在他的钢琴创作中,丰富的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技术含量较高的音乐作品。如引子中开始的低声部六音组与高声部八音组的音型对位及节奏重音错位,中间展开段的下行小二度和声织体等,和弦附加音设计以及旋律中的变化音和模进离调等等,这些作曲技法的运用增强了旋律魅力与和声支撑,使音乐构架更加完整多彩,是西方作曲技法在中国钢琴曲创作中的体现。

结 论

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充分反映出他在创作中期的音乐特点和创作手法,并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思想。把来自西方作曲体系的创作方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精髓相融合,创作出扎根于民间土壤的音乐作品,与今天的听众依然能够产生共鸣。

丁善德还是我国较早开始学习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通过《第一新疆舞曲》能够看出,他不仅仅是固守民族音乐,而是大胆打破原型曲调的音乐规律,以最大的创造力重新安排音乐素材,使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如十二音技法等现代作曲手段也出现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极大丰富了我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国钢琴音乐已有近百年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以《第一新疆舞曲》为代表的一批钢琴作品反映了中国钢琴音乐真正开始大步发展。《第一新疆舞曲》的诞生对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不断进步更具现实意义。

[1] 丁善德、钱亦平、饶余燕、陈铭志.《丁善德的音乐创作一一回忆与分析》[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

[2] 刘书环.《500年的歌——王洛宾经典歌曲与创作》[M].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年6月

[3] 魏廷格.《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成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4] 石夫.《王洛宾先生和新疆民歌》[J].《人民音乐》,1994年09期

[5] 舒平.《悠悠往事 王洛宾》(之一、二),《福建艺术》,1998年02/03期

[6] 高拂晓.《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的音乐学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张凌飞.《中西合璧 古今融会——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钢琴艺术》,2005年04期

[8] 陈乐燕.《20世纪上半叶我国钢琴音乐的繁衍与发展》[J].《音乐探索》,2007年01期

彭云姝(1982—)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舞曲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