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玉珍:“韩英”奠定了我的成就和人生

2014-04-25王建柱

音乐生活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洪湖贺龙周总理

文/王建柱

王玉珍:“韩英”奠定了我的成就和人生

文/王建柱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这段旋律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奉为经典。一首歌、一台歌剧、一部电影,穿越时空,凝重与再现了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成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就了此歌的原唱和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著名歌剧演唱家王玉珍曾经在很多场合由衷地这样表示。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剧中的主要角色——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今年76岁的王玉珍笑声朗朗,待人亲切。她说:“这部戏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每当提到它,都会想起周总理对我的情,贺龙元帅对我的爱……”听王玉珍讲述《洪湖赤卫队》幕后的故事以及半个世纪的洪湖情缘令人惊叹……

一、“家乡的水土和文化滋养了我”

1935年出生于湖北仙桃沙湖镇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1949年武汉刚解放,王玉珍就兴奋地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她回忆说,那时候,各类培训班都在吸引她,让她—次次心动……

刚开始,年仅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武汉汉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结果学了两天,自幼爱唱歌的她又被歌咏班所吸引,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安排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

在王玉珍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但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4个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这成为了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入团以后,王玉珍感觉如鱼得水,沔阳花鼓戏、民歌民谣和地方小调让她如痴如醉,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等她样样都学。为她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她出演了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刘海砍樵》,另外,她还深入鄂西山区采风,发掘和演唱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龙船调》,逐渐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

在艺术团,王玉珍拼命地吮吸着楚文化的乳汁。“我是从仙桃那块土地上迈向歌剧舞台的,是家乡的水土和文化滋养了我。”尽管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王玉珍至今对故乡仍然保持着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

晚年王玉珍

王玉珍与贺龙夫人薛明在一起

二、注重揭示“韩英”的内心世界

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以贺龙元帅的姐姐贺英为原型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搬上了舞台。23岁的王玉珍出任剧中主角韩英的扮演者。

“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又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王玉珍说,这是她最初的想法,但这一切都因她回到沔阳、洪湖等地深入根据地体验生活后而改变。听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讲故事,渐渐地,她被那些真实的事件所感动了。“当你含着眼泪去化妆,再去演出时,就不一样了。”

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一次公演是在洪湖县委礼堂。演出结束时,老赤卫队员和他们的家属一齐走上舞台,与演员们相拥祝贺,很多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在北京的第一次演出是1959年11月,共持续了两个多月。票价从每张4毛涨到一块二。每次戏散场时,很多观众拥到后台久久不肯离去。她回忆说:“那段经历让我难忘,至今感到很幸福。那时,机关、学校、乡村、车站、码头、食堂,有求必到。经常是上午、中午、晚上连演三场。一场下来就是几个小时。”

王玉珍主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获得了巨大成功。

《洪湖赤卫队》的第100场演出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此前演员们并不知道有哪位领导人会莅临现场,当舞台上的韩英在狱中与母亲话别、韩母唱到:“洪湖赤卫队,快跟贺龙回,活捉彭霸天,消灭白极会……”时,观众席第一排中间站起一个高大的身影,那是贺龙,贺龙真的来了!

王玉珍记得,演出结束,贺龙同志在北京饭店宴请剧组全体成员。贺老总反复叮嘱剧团负责人:在剧中尽量少提我,多歌颂党中央、毛主席。席间,贺龙问王玉珍:你知道洪湖的峰口河吗?王玉珍连连点头。贺龙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掉扔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

贺龙的话让王玉珍很受震动。她说,“当听到烈士的故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或台词,而是用鲜血凝成的。”在以后的演出中,她更是用心去贴近韩英,在舞台上也更加注重揭示韩英的内心世界。

1960年,由贺龙同志提议,歌剧《洪湖赤卫队》又被搬上了银幕。在挑选主角韩英的扮演者时,王玉珍凭着扎实的民歌唱功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成为4个竞争者中的佼佼者。王玉珍一路走来,她主演的韩英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她演唱的主题歌成为红色经典,因此她迅速走红大江南北。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场(次)。从而也使王玉珍声名大震,将她的歌唱事业带入了巅峰。

三、难忘周总理的关怀

在王玉珍家客厅里的显眼处,挂着一张她和毛主席、周总理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王玉珍挽着毛主席,笑得格外灿烂。她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是周总理促成了这次合影。那是她在北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时,一天,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毛主席得知她是湖北人时,用一口浓重湖南话对她说:“咱们一个湖北一个湖南,还是半个同乡哩!”逗得王玉珍大笑了起来。毛主席又幽默地说:“这个孩子,好大的‘哈哈’啊。”王玉珍说,那时在她眼里,毛主席就像个圣人一样,没想到他那么亲切、风趣,让她的紧张感一扫而光。结果合影的时候她和湖北其他几个女代表竟然把毛主席和周总理、省长挤到了边上。

提到周恩来总理,王玉珍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她记得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怀仁堂演出后,周总理对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周总理曾亲口对她说:“我活了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的抒情歌曲”,这使王玉珍深受鼓舞。王玉珍说:“周总理到哪都爱唱这首歌,到莫斯科也在唱,听说在他病重的时候,还让工作人员为他放这首歌曲,这让我铭记在心。”在筹拍电影《洪湖赤卫队》时,有人提出最好将王玉珍换掉,理由是她长得不够漂亮。周总理知道了很生气,说:“真是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正是周总理的“一锤定音”,才使得王玉珍版的韩英成为电影银幕中的经典形象,王玉珍的事业也由此步入了辉煌。王玉珍感慨地说:“没有周总理的关怀,就没有后来的王玉珍,也就没有大家看到的电影《洪湖赤卫队》。”

四、“我最大的遗憾是只演了这么一部好戏”

一部歌剧,一部电影,其光辉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因此,王玉珍说自己幸运。但回顾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也有遗憾,“我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让广大观众记住了我。但我最大的遗憾是只演了这么一部好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王玉珍很少对人提起她一生中所受的磨难。但透过她的讲述,我们还是发现了她深怀着的一丝淡淡的惋惜。

正当她风华正茂、活跃在舞台上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文艺界首先受到了冲击,《洪湖赤卫队》被视为“毒草”并殃及到王玉珍。她被迫离开了舞台,遭到批斗并下放到了农村。

尽管下放劳动,但她依然坚强乐观。为了不荒废自己的专业,一有时间她就练习唱功。在劳动休息时,她就扯开嗓子唱给大家听,并给乡亲们讲一些拍摄《洪湖赤卫队》电影时的故事。在离开乡下回武汉之前,她还和同事们一起帮助镇业余宣传队排练了节目。后来小歌剧《渡口》还参加了宜昌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得大奖。

王玉珍直到35岁才结婚,39岁才怀孕生子。舞台上的女英雄,在生活中是贤妻良母,王玉珍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1981年,由于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她的丈夫沈崇刚是我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是知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生前曾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关于他们的婚姻,王玉珍形容是一土一洋,土洋结合。时光流逝,如今,老伴已离世,76岁的王玉珍与儿子沈峰生活在一起。谈到现在的生活,她爽朗地笑着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颐养天年。我这人没心没肺、能吃能睡,所以还活得好好的,谢谢老天给我的好身体!”平日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和邀请,她一般不参加。但只要和家乡有关,和《洪湖赤卫队》有关的活动,她总是欣然前往。健谈的话语,和蔼的笑容,略微雍容的体态,尽显出王玉珍如歌的人生,透露出一派艺术家的雅致。

王玉珍全家福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洪湖贺龙周总理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瞻仰洪湖烈士纪念碑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周总理的标准餐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