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院“四面楚歌”
2014-04-25★文/李瑾
★文/李 瑾
意大利歌剧院“四面楚歌”
★文/李 瑾
人们总是期盼在新的一年会有新的起色。然而,远在意大利的歌剧院职工们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去年年底,意大利卡塔尼亚贝利尼歌剧院的职工们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来告别2013年:贝里尼歌剧院内,一具棺材被几个人缓缓抬入歌剧院中,葬礼的队伍经过剧场的中央,最后来到了舞台上。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但与以往歌剧表演不同的是,这场让歌剧院爆满的葬礼,并非一出意大利歌剧表演,而是人们为告别贝利尼歌剧院本身举行的告别礼。严重的资金问题,让这座自19世纪至今上演过威尔第、普契尼、罗西尼等著名歌剧作品的歌剧院被迫关闭。
费用——捉襟见肘
从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意大利歌剧院迎来了持续几年的“霜冻期”。为抗议剧院多年没有更新劳务合同和工资待遇过低,包括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罗马歌剧院在内的几个著名歌剧院都接二连三地发生罢工事件。
连年亏损致使歌剧院无力拿出更多钱补贴员工,引发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持续纠纷。过去几年,贝里尼歌剧院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由于经费短缺,歌剧院不但无法支付艺术家们的费用,甚至连支付驻场演员的工资都成了问题。由于意大利经济的持续萎靡,这个曾经辉煌了好几个世纪的歌剧院,开始面临被迫关闭的窘境。
贝里尼歌剧院并不是唯一一个受到意大利经济拖累的著名歌剧院。佛罗伦萨、罗马、博洛尼亚、热那亚、帕尔马、卡利亚里等城市的歌剧院,纷纷传来关门歇业或者即将被迫关闭的噩耗。
以罗马歌剧院为例,这座始建于1880年的歌剧院一直是罗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然而如今,这个著名的歌剧院却背负了4000万欧元的债务,120人面临下岗。据估计,截至2013年底,罗马剧院的亏损预计接近7500万欧元。罗马歌剧院面临着裁员、减薪的抉择。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和都灵皇家歌剧院尚能在未来几个月自负盈亏维持运作,但情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预算为1.16亿欧元。其中,36%来自于意大利政府的资助,其余的7300万欧元来自门票、场地租借、赞助商和巡演等收入。然而,最终斯卡拉歌剧院仅仅得到了政府提供的5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与原定36%的预算相差甚远。由于政府拨款不到位,斯卡拉歌剧院只得减少歌剧演出的数量。2014年,斯卡拉歌剧院将原定的13部歌剧减少到了10部。
危机——多重难关
经济危机加之意大利政府在维护歌剧艺术方面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原本就不景气的歌剧院经营日益恶化。
2007年,意大利政府共为国内各文艺团体拨款4.5亿欧元,其中50%的资金用于资助那些大型歌剧院,剩下的一半分别用来资助14个爱乐乐团、18家传统剧院以及一系列的电影院等。如此分摊下来,每家单位能够获得的经费相当有限。与法国和奥地利为歌剧院拨款九千多万欧元的年度预算相比,意大利政府拨给国内歌剧院的经费显然要“抠门”许多,经济泥潭让政府捉襟见肘。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歌剧并非唯一的预算拨款被裁减者。意大利全国的文化方面财政支出削减了近70%。
意大利歌剧院萎靡不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流失观众群所导致的歌剧票房严重下滑。媒体和业界认为,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普及程度不够,致使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重视甚至不具备欣赏歌剧等高雅艺术的素养,这也导致了歌剧院观众群日趋老化和稀少。此外,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的盛行,也导致歌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被青年们日渐冷落。
尽管面临着票房和收入的不尽如人意,为了保持高水平的演出质量,意大利的剧院在乐队、演员、导演、服装、道具和后勤等方面的开支丝毫没有减少,整场演出下来费用高得惊人,长此以往,剧院的财务赤字也必然就越来越高。
另外,也有人指出,一项习惯政府拨款的意大利政府乃至歌剧院的领导层,相当缺乏市场的开拓意识,这也是歌剧院票房持续走低的众多原因之一。
突破——寻找生存之路
1998年,时任意大利文化部长维尔特罗尼曾签署一项将公共歌剧院私有化的法令,以试图帮助意大利歌剧院渡过财务危机。然而,当时仅有斯卡拉大剧院较为成功地吸引了一部分民间资金,其他剧院在市场转型和改制等方面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对于常年习惯于依靠国家补贴度日的古老歌剧院来说,要想让其迅速转变经营理念相当艰难。况且,歌剧院私有化改革的背后,需要整体国家经济利益的推动和政策的扶持。而当时意大利剧院创收的积极性,却时常受到政府种种陈规的限制。例如,为了避免演出的票价过高,意大利文化部规定乐队指挥、演员和导演首场演出的收入不得超过2.5万欧元等。许多剧场员工抱怨这种规定只照顾到了观众的利益,却没有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有失公允,因而剧院方面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意大利歌剧院目前面临的矛盾,与其说仅仅是预算的捉襟见肘,不如说是传统机制与现行市场发展需求的矛盾。只有体制、观念、政策等综合治理,方能为意大利歌剧院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意大利著名歌剧记者德尔·雷菲蒂耶罗形容意大利政府和歌剧院的关系就犹如“泥菩萨过河”:“歌剧院的经济状况一直都不乐观。在过去,歌剧院还可以去银行贷款,并寻求来自政府方面的担保。但如今,政府自身都难保,银行对歌剧院的贷款和资助就完全停止了。”
面对经济的困扰,意大利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文化产品——歌剧,如今却成为了意大利文化产品的拖累。这也留给意大利人一个难题:是从体制上寻找突破口,还是维持现状坐以待毙?待意大利经济回暖的时候,遭受重创和被挤压的意大利歌剧,还能留下多少历史的“残骸”呢?